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13周周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614233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13周周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13周周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13周周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13周周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13周周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13周周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13周周练试题班级 姓名 评价等级:_一.选择题(1-15题只有1个答案,16-20有1-2个答案,每题2分,答案必须填入空格内!)1. 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 A. 散热的速度加快 B. 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 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

2、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NQMPO温度/O2的含量t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4. 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右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Q 点 B. N点 C.P点 D. M点5. 株洲晚报2月28日报道:“因厨房窗户紧闭,4名年轻人深夜煤气中毒,幸好被及时抢救,均脱离危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CO2B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C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了防止冷空

3、气进入,应关闭门窗 D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6. 科学研究发现: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C2O3在O2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C.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铜 D.C2O3中碳的化合价为3价7. 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 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 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

4、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 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8. 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反应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B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该反应中Co3O4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9. 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原子数目 原子的种类 分子数目 分子的种类 元素的种类 物质的总质量 物质的种类A B CD10. 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使有

5、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C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前后原子、分子个数都不变11. 煤气中加人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可提示煤气是否泄漏。乙硫醇(用X表示)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X9O2 点燃4CO2十2SO2十6H2O,则X是A.C4H12S2 B.C2H6S C.C2H6O2 D.C2H612. 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D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A+B=A2B13. 小明同学从S + O2 SO2中获得以下信息:该反应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反应

6、发生条件是点燃;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A. B. C. D. 14. 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物质XYZW反应前质量/g102.216.20.9反应后质量/ga4.48.11.8 AX、Z是反应物,Y、W是生成物 Ba15C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 DZ为化合物15. 氨基钠(NaNH2)是合成维生素的原料。工业上将金属钠于97100熔融,向反应器(铁制)中缓慢通入无水液氨(NH3),再加热至350

7、360生成氨基钠和氢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钠可能与水反应 B.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C.维生素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NH32NaNH2H2图116. 下面图例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其中“ ”和 “ ”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17.瘦肉精是一类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化学物质,政府已严禁在猪饲料中添瘦肉精。常见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OCl2N2,下列有关这种瘦肉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瘦肉精由35个原子构成 B.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

8、素的质量比为72:9:8C. 相对分子质量为277g D. 一个瘦肉精分子中含有一个氮分子1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通过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35207反应后质量/g1058待测A测得反应后丁物质的质量为12g B乙物质一定是催化剂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19. 下列对打火机主要燃料丁烷(C4H10)的看法不正确的是A丁烷由碳、氢元素组成 B.一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 C从变化上看:丁烷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D从性质上看:丁烷具有可燃性20. 3.0g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4

9、.4gCO2和1.8g H2O。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D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填空与实验(除有说明外,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21. 香烟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毒副作用大的有 、尼古丁和焦油,不吸烟的人能闻到烟味的原因是 ;随手丢弃的烟头还容易引发火灾,原因是(选填字母)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22常用的灭火器材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

10、灭火器。请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写:图书馆发生火灾时最好使用 ;电子仪器厂发生火灾时最好使用 ;加油站发生火灾时最好使用 ;木材加工厂通常配备 ;因电路老化而引起的火灾不能使用 。23用右图装置做硫燃烧的实验。 (1)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的原因是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要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应采取的措施是 ,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24.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_ _。(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 。(3)同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

11、采取下列自救措施,正确的是_ (填序号)。 退到卫生间暂避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封闭房门 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跳楼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_ _。25.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从2020年5月1日起,酒驾入刑。“酒精检测仪”可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 + 4CrO3 + 6H2SO4 = 2Cr2(SO4)3 + 2CO2 + 9X,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Cr2(SO4)3,其中X的化学式为 (2分)。 (2)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 由“”聚集成的物质 (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已知m1g镁条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2g氧化镁(不考虑其它反应),m1 m2。 小西在做该实验时,观察到耀眼的白光,冒出大量白烟,称量无误时,发现m1m2,其原因是 。26硝酸可发生反应: 。据此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