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欣赏学生(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609136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欣赏学生(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欣赏学生(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欣赏学生(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欣赏学生(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欣赏学生(通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欣赏学生摘 要:学生喜爱老师,喜欢老师的课,不需要老师苛求,只需要老师去欣赏学生。本文从初三化学教学中如何来欣赏学生,增强师生情谊,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展开论述,渗透了笔者的实践经验。关键词: 用心 欣赏 尊重 情感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源泉,曾经有人说过: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体验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欣赏,会促使学生在情感、品质、认知等各方面发展。下面谈一谈我是如何来欣赏学生的。学生有许多可以欣赏的地方。

2、教师只有用心地去观察、去体验,才能发现和欣赏他们。欣赏他们顽皮的可爱、思维的活跃,惊人的记忆力、顽强的学习毅力、异想天开的创造力。欣赏所谓“差生”的爱好体育、爱好音乐、爱好美术、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等宝贵的“财富”,发现和欣赏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时时、处处激励他们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健康成长。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以 “严肃”、 “威严”、“高不可攀”,显示老师“学识渊博”,学生始终仰望着老师。这种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必须被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所替代。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

3、的,教师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的主体,用准确、精炼、逻辑性强的讲解,幽默诙谐的课堂语言去感召学生。中学生虽然处于心理转型期,在与别人的交往上有些难于接近,但他们同时也最义气和富有情感,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对他们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学生着想、替学生办实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注重和学生感情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让学生接纳老师。人为地创造一些机会,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生境,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课堂上

4、恰当的肢体语言、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热爱他们,让他们有一份亲热感,从而建立起爱的氛围,他们必然会喜欢你,与老师之间就建立起了感情,愿意向你倾吐内心,成为了知心朋友。班里有个学生曾跟我说:“我的成绩差,别的老师看不起我。您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我要是学不好,真的很对不起您。”老师微不足道的付出,就能起到那么大的作用,为师我倍感欣慰,这样的师生关系何愁学不好你讲的课。因此,和学生建立起真挚感情的效应远远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来得有用的多。学生个体间智力、思维方法、个体倾向性1等方面的表现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用不同的评

5、价方式来对待学生,平等对待他们。我曾看过一篇文章里讲过这样一句话,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在中国教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美国教师那里却看到“一半是满的”。这就要求老师要用积极的眼光观察每一位学生。要摒弃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办法。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正是因为如此,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何况是知识、能力、经验、品质尚不成熟的孩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富有个性特点的个体,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闪光的地方。而这些闪光点,不是教师所恩赐的,教师仅仅是起到挖掘、培养、塑造的作用。有个学生是大家公认的

6、“问题学生”,上课不用心听讲,不思考问题,感觉学习这件事与他无关,好讲与课堂无关的话,扰乱课堂,同学们非常反感。但他聪明有灵气,很有正义感,也很尊重老师,只因习惯不好把成绩落下了,外向型的性格养成了无拘无束,造成了师生对他的偏见。我上课专门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给他,讲课时就到他的位置附近,让他没有思考其他事情的机会,面批他的作业,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情境中了。一次实验,当看到我点燃比较短小镁带时,主动的说:“老师,我爸学校的实验室里有镁带,明天我给你带来”。第二天果然带来了一团,我再次让他演示了镁带的燃烧和导电的实验,他的热情改变了同学们对他的偏见,从此也改变了自如果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

7、习惯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优等生,用厌恶的眼光看待后进生。那就忽略了人性最本质的需求渴望尊重与欣赏,每位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当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并寄予他某种较高的目标值、期望值时,他在学习和生活中会产生超过平常动力。相反,当老师用厌恶的眼光看待他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老师的正确评价,如果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欣赏,就会给孩子向上的推动力,就会向目标更快的发展。当学生获得成就时及时表扬和鼓励,能起到积极作用。如在教学“原子”这节教学,布置学生写一份科普小论文“我想象中的原子”。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张特同学写出了如下的小文

8、章:我想象中的原子 30班 张特我微微地张开了双眼,四周漆黑一片,咦这是哪儿?我疑惑不解。这时,一个小小的圆圆的东西来到了我的面前:“你好呀,我叫电子,这里是原子世界,我们目前正处于氧16原子的世界中,我带你四处转转吧!”“哈,正好我们最近学了原子,那就看看吧!”这个电子带着我绕着一个硕大的圈子,一路上还能遇到不少的电子,他们都在飞快地运动着,还热情地向我打着招呼:“我们这原子世界就像是一个宇宙,我们都是里面的小小的行星”“呵呵,我带你看看原子核吧”“好嘞!”小电子带我走了好久,就是没到目的地,我不解地问:“小电子,路怎么这么远呀?”“是呀,你不知道吗?原子核相对于原子要小很呢,但是这个原子核

9、也真厉害,它集中了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呢”“哦”她的这篇文章虽然不是班里写的最好的,但我还是把这篇文章配上了音乐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同学们观看后猜出文章的出处。有的说是老师写的,我说老师写不出这么好;有的说来自网络的科普文章,我说网络里也没有这么好。当我告知作者时,大家都对她投向了赞许的目光。这件事增强了她的学习信心,化学成绩提高很快。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创造的潜能。教育必须围绕“保护天性、张扬个性、完美人生”来展开。尊重学生个性,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样化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特别活泼好动的学生必具备过人的创新能力。在进行面粉的爆炸试验时,由于天气的变化,

10、使得因面粉变潮而失败。班里最顽皮的同学第二天就在教室里完成了该实验。取2.5L的无色雪碧瓶,去掉中间部分,使得上面的口径比下端的细一些,以便装入下端的口径内,下端开了一个小孔,插入喝奶的吸管,瓶内焊接了盛面粉的小槽。引燃蘸有酒精的棉球放入瓶子的底部,套上雪碧瓶的上端(盖好瓶盖),用力一吹,面粉燃烧爆炸,并伴有黄色的火焰,掀起了瓶子的上端。该试验即使面粉潮湿了一些也能成功,并且很安全。这种超越老师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师生的赞誉,还在全校加以推广,对该同学以极大的鼓励。亲临其境体验孩子们的成功和喜悦,我们怎么不去欣赏这些孩子呢!热爱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想方设法消除可能

11、对学生产生的偏见,要坚信:“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学会欣赏学生,说不定他们中的哪一位是将来的“爱因斯坦” 、“爱迪生” 、“牛顿” 、“瓦特”。美国著名心里学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了一个“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这是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的深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其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展开的,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我们在教学中都可能会出现一个概念或一道习题讲了几遍了学生还是不会用的情况,这就有可能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思维要求学生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按照认识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外,

12、还要亲临“学生般的思维”,创造问题情景,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试想,如果课堂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学生个个愁眉苦脸,何从谈起教师去欣赏学生呢?其实,“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中的材料,造成半数以上不及格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教师并没有期待他们去掌握。”2我们要遵循布卢姆的教育思想,“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所以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做到有的放矢。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了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老师常常是以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姿态出现的,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总是以 “严肃”、

13、“威严”、“高不可攀”,老师的话如圣旨一般。常常是教师的命令学生唯命是从,显示老师“学识渊博”。教师的讲解咄咄逼人,发挥过于出色,就会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反映迟滞。这就像一个吸滤瓶里放了一个气球,向吸滤瓶里鼓气越多,则气体就会变得越小。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信心不足、自卑心强,从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那就更谈不上质疑了。我在教学活动中,常用“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太清楚。你能告诉老师吗?”“谈谈你的看法,老师很想知道。”有时故意出错或故作不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起来。如在解答“甲乙两同学在室温下各取50gA物质的溶液,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1.2g晶体;乙恒温蒸发15g的水,析出2.4g晶体(该晶体不含结晶水)。计算原溶液中溶质A的质量”时,当大家列出了或时,有同学推翻了这些解法,他认为原溶液只要蒸发了5g水就可以饱和了,因而列出了的算式来。显然这种做法简单,我顺势就问:我们不知道算式的来历,你能分析给我们吗?这种使学生挑战自己,敢于超越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他们同一条战壕里同甘共苦、同进同退的亲密战友,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因此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的示弱,不仅不能降低你在学生中的位置,反而更能体现出老师真的是“学识渊博”,从心灵深处尊重和崇拜你。教师示弱,让学生给老师纠错的同时,老师就是在欣赏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