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3606303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4.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登高 杜甫 杜甫 字子美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 今陕西长安县东北 人 故自称 杜陵布衣 杜陵野老 杜陵野客 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 知识渊博 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 举进士不第 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 未能有所施展 生活贫困 逐渐接近人民 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 乃逃至凤翔 谒见肃宗 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 随肃宗还京 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 同谷 又移家成都 筑草堂于浣花溪上 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 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 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

2、矛盾 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 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 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 显示出唐代由开元 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 故被称为 诗史 在艺术上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 风格多样 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 诗经 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 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被称为 诗圣 代表作 兵车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 三吏 三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 等诗 皆为人传诵 有 杜工部集 一 读书和漫游时期 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 二 困居长安时期 三十五

3、至四十四岁 三 陷贼和为官时期 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 西南飘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望岳 兵车行 丽人行 月夜 春望 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 现实主义 诗史 的诗 三吏 三别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 体现其艺术手法的诗 登高 春望 咏怀古迹 蜀相 等 背景材料 秋兴八首 是大历元年 766 秋 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 因秋而感发诗兴 故曰 秋兴 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 759 弃官 至今已历七载 战乱频仍 国无宁日 人无定所

4、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 主题是 故国之思 第二首中 每依北斗望京华 第四首中 故国平居有所思 是八篇的纲领 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咏怀古迹 也是一组七言律诗 和 秋兴八首 同作于大历元年 766 的秋天 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 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 王昭君 刘备 诸葛亮 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 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 追思历史人物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 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 秋 这一年的重阳节 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 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 独自登高 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全诗写登

5、高所见的秋江景色 抒发长年漂泊 老病孤愁的感情 咏怀古迹 是一个系列 它一共五首 每首各抒一人一事 分别为庾信 宋玉 王昭君 刘备 诸葛亮 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 秋兴八首 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昨天我们已经讲到 这一年 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 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 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 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 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 功业无成的感慨 公元759年 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 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 寓居成都 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 严武病逝 杜甫失去依凭 于是离开成都 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 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 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 共有八

6、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 是其中的第一首 具体背景 秋兴八首 是大历元年 766 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 762 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 杜甫流亡于梓州 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 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 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 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 严武病逝 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 滞留夔州 一住近两年 秋兴八首 就是大历元年 766 秋日 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读诗歌 体会情感 意象 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孤舟 情感 乡思离愁之情忧国伤时之感 1 课文分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

7、于劲秋 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 玉露凋伤枫树林 这一句 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 因为 玉露 有白色的暗示 白是一种冷色 枫树林 有红色的暗示 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 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 就更增强了 凋伤 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 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 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 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 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 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 张力 从高处到低处 从天到地 从山到水 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 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 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 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1 课文分析

8、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 奔腾而下 江面上波涛连天 天空中阴云接地 这都是客观的写实 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 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 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 象喻 的联系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 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 当他看到这 巫山巫峡气萧森 的秋景时 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1 课文分析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 菊花开在秋天 所以这 丛菊 回应了诗题中那个 秋 字 他日 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 在这里是指过去 这 他日泪 并不

9、是现在流下的眼泪 而是说 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 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 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 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 因此他说 我不能放弃我的船 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 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 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 是 孤舟一系故园心 你看 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 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1 课文分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 秋意却越来越深了 秋风也越来越冷了 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 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 秋 字 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 棉衣穿过一冬 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 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 砧 是

10、捣衣石 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 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 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 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 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 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 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这第一首诗 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 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 故园 的思念 1 课文分析 阅读 秋兴 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A 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呢 B 从前两联中可见当时的自然景物有哪些特点呢 C 菊花 孤舟 寒衣和刀尺有什么特殊意义 D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11、 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 其一 小结 老大伤悲 凄苦落寞 时局不安 阴沉郁闷 思乡不归 无奈凄伤 无家可归 惆怅凄凉 追溯历史的踪迹 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 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 到南北朝的鲍照 庾信 再到唐代的李白 杜甫 白居易 都写过咏昭君的诗 其中杜甫的 咏怀古迹 其三 最为深刻感人 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 没有叱咤风云 没有威风凛凛 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 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 走进杜甫的 咏怀古迹 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昭君故里即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 原

12、名烟墩坪 又名王家湾 它面临香溪水 背靠纱帽山 群峰林立 崖壑含翠 橘林丰茂 山明水秀 极富诗情画意 村内有楠木井 娘娘井 梳妆台 望月楼等遗迹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所描写的古人 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咏怀古迹 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 共五首 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 昭君村 先主庙 武侯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 明人王嗣奭在 杜臆 中有很好的解释 怀庾信 宋玉 以斯文为己任也 怀先主 武侯 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 中间昭君一章 盖入宫见妒 与入朝见妒者

13、千古有同感焉 Sh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 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 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千百年来 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 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 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既有对她的赞扬 又有对她的同情 读到这里 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 幽怨的琵琶声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 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 而嫁到 朔漠 却封为阏氏 相当于汉皇后 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

14、的局限 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 更何况远嫁匈奴呢 据 后汉书 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 非常思念故乡 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 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 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 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 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 也足以摧折人心 咏怀古迹 其三 题为咏怀 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 咏怀 二字不符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 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15、宗而受排挤 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诗人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身死异国 环珮空归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 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 那写的是什么 山是群山起伏 连绵不绝 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 直赴荆门山 其中的 赴 字用了拟人的手法 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既有飞动之势 又有变幻之姿 群山万壑赴荆门 开篇不写昭君 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 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

16、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异域 并在那里度过一生 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试分析该联中 独 的表达效果 独 实写青冢 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 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一去 对 独留 生前寥落 死后孤寂 紫台 对 青冢 富丽繁华 荒凉冷落 朔漠 对 黄昏 和北方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 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 何等空旷凄清 黄昏 又可以做空间解释 黄 漫漫黄沙 昏 一旦黄沙扬起 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 独留 的 青冢 更显凄凉 孤寂 让人同情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 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只用了14个字 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环珮空归月夜魂 中的 空 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 作者认为 既然葬于塞外 不能归汉 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 昭君虽骨留青冢 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一个 空 字 将诗人的悲愤之情 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和反衬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 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 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