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33597220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半部 论语 治天下 宋 赵普 1 仁 仁 字在 论语 中共出现109次 有58章涉及 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 什么是 仁 2 克己复礼 3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 1 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2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3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12 1 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 4 斯语矣 注释 1 克己复礼 克己 克制自己 复礼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 归仁 归 赞美 仁 即仁道 3 目 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 事 从事 照着去做 4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 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 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

2、要求 所以 礼以仁为基础 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 礼是外在的 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克己 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贯穿于 论语 一书的始终 语段要义 要约束自己 克己 以及为仁的细目 四个非礼 5 禮 礼是什么 祭祀宗教 艺术文化 道德纲常 人本人性 礼 经国家 定社稷 序人民 利后嗣 左传 礼仪制度规范秩序 周礼 6 子曰 周监 1 于二代 2 郁郁 3 乎文 4 哉 吾从周 3 14 注释 1 监 音 同 鉴 借鉴 2 二代 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 郁郁 文采丰富 浓郁 4 文 完美 语段要义 遵从周礼 7

3、 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 7 5 注释 1 周公 姓姬名旦 周文王的儿子 周武王的弟弟 成王的叔父 鲁国国君的始祖 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 他是孔子所崇拜的圣人之一 特殊句式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语段要义 推崇周礼 8 请推测孔子的心境和当时的社会现状心境悲凉 感慨万千 有生之年不能实现恢复周礼的理想 天下无道 礼崩乐坏 9 孔子谓季氏 1 八佾 2 舞于庭 是可忍 3 孰不可忍也 3 1 评析 春秋末期 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 礼崩乐坏的过程中 违犯周礼 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 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 是典型的破坏周

4、礼的事件 对此 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句 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语段要义 要严守秩序 不可僭 ji n 越 10 子曰 觚 1 不觚 觚哉 觚哉 6 25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 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 从井田到刑罚 从音乐到酒具 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 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 孔子慨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 主张 正名 尤其是孔子所讲 现今社会 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的这种状况 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语段要义 反对礼崩乐坏 名实不符 11 孔子曰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

5、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 16 2 天下无道 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语段要义 主张政治有道 12 面对如此社会现状 如何才能 复礼 呢 13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 子将奚 1 先 子曰 必也正名 2 乎 子路曰 有是哉 子之迂 3 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 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4 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 5 而已矣 13 3 1 奚 什么 2 正名 即正名分 3 迂 迂腐 4 中 得当 5 苟 苟且 马马虎虎 14 语段要

6、义 要 正名 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 理由是什么 请简述出来 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 事成 礼乐兴 刑罚恰当 百姓安心做事 15 齐景公 1 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 善哉 信 2 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12 11 1 齐景公 名杵臼 齐国国君 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2 信 诚然 表假设 语段要义 要各守本分 包括国君在内 16 探究 宋儒说 君君 臣臣 就是 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评析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 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 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 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

7、 只讲臣子的义务 不讲君主的责任 17 有子 1 曰 其为人也孝弟 2 而好犯上者 3 鲜 4 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5 君子务本 6 本立而道 7 生 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 8 与 1 2 2 孝弟 孝 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 弟 读音和意义与 悌 音 相同 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旧注说 善事父母曰孝 善事兄长曰弟 3 犯上 犯 冒犯 干犯 上 指在上位的人 4 鲜 音 少的意思 5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18 有子 1 曰 其为人也孝弟 2 而好犯上者 3 鲜 4 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5 君子务本 6 本立而道生 7 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 8 6 务本 务

8、 专心 致力于 本 根本 7 道 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 指孔子提倡的仁道 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 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 为仁之本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 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19 评析 有若认为 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 对兄长顺服 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 忠是以孝弟为前提 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 在家中实行了孝弟 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 犯上作乱 的事情 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 民众也会绝对服从 而不会起来造反 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 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

9、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 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 主张 以孝治天下 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语段要义 要明孝悌 孝悌是仁之本 20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1 有事 弟子服其劳 2 有酒食 先生 3 馔 4 曾是以为孝 5 乎 2 8 1 色难 色 侍奉父母时应该保持的敬爱和悦的神色 难 不容易的意思 2 服劳 服 从事 担负 服劳即服侍 3 先生 年长者 4 馔 吃喝 5 是以为孝 宾语前置 以是为孝 语段要义 要明孝道 21 孔子关于孝的其他言论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 孔子说 世俗所谓孝 是指赡养父母 其实 人

10、连犬马都能养活 如果对父母只养而不敬 那么养犬马和养父母如何加以区别呢 22 宰我问 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 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 钻燧改火 1 期 2 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 3 衣夫锦 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 4 不甘 闻乐不乐 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 今女安 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7 21 23 你赞成孔子的意见 还是赞成宰我的意见 为什么 24 评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 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孔子的意见是孩子

11、生下来以后 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所以父母去世了 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 这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 他批评宰我 不仁 其实在孔子之前 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 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 一直沿袭到今天 这是以 孝 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语段要义 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明确 礼 和 仁 的关系 43 子曰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17 11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3 3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 在古代 它也是礼的一部

12、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 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 孔子就把礼 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 认为没有仁德的人 根本谈不上什么礼 乐的问题 语段要义 仁 是 礼 的内核 44 克己复礼为仁 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 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 礼以仁为基础 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 礼是外在的 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克己 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贯穿于 论语 一书的始终 45 仁是礼的内核 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 仁是礼指导下的仁 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 不是无差别的兼爱 博爱 46 孔子的 礼仪 观 各尽其能 各司其职该做则做 不做则休克制自己 控制欲望孝顺父母 尊敬兄长 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