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教学教材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3593607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教学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教学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教学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教学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教学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教学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教学教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 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2、 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3、 文学理论:指

2、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4、 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

3、)5、 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6、 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7、 表现说:文学观的一种,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与再现说相对,关注了作家的内

4、心世界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它重视主体的个性与情感,突出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文学的最终决定意义和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在西方,这种文学观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产生广泛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等人。8、 客观说:文学观的一种。它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这种观念直到20世纪初才在西方形成一种思潮并且蔓延开来,其代表的是形式主义

5、的文学观。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9、 文学社会学:指从社会学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无疑是文学理论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形态。10、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就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11、 文学活动的

6、对话性结构:按照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具体来说:围绕着这个作品中心,作者与世界、与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自我与潜在他者。12、 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13、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中,指出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

7、间交往的理论;哈马贝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成一种交往和对话。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共同对话的交往结构。14、 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做出界定的学说。它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色姆提出的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15、 艺术生产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活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创作的过程;第三种意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

8、品的属性。我们一般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成论”。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地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16、 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感情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与想象要适应读者的满足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个要素互相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

9、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涵、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审美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感悟并内蕴着价值取向的真实。文学的真实性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17、 文学的主体性:主体因素是确立价值关系的前提,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主体的人生经验和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的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特点,叫作文学的主体性。18、 审美关系:社会实践使人与世界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我们从人类的社会生

10、活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了与物质享受全然不同的精神上的喜悦和快慰。在美学上把这种关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19、 *文学的特质:是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特质的理解。首先文艺的审美实践既是从社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是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因此,建立在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基础之上的文艺活动,必然成为人类总的生命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文艺的特质更是从艺术的角度掌握世界方式与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地掌握世界方式的联系与区别中进一步显现出来。总之,文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的本质是多层次的系统结构。20、 *文学本

11、质系统:文艺的本质既然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审美意识形态结构,那么,作为其本质存在的感性显现,也必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多方面特征及构成。而审美正是其根本特征及系统构成的核心和中介。21、 “文学即人学”:文艺的创造活动,作为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总是通过人的性格、情感、命运的描写,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类文明的进程及其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探求。因此,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创造现象,必然要以自身的特有方式,表现人类社会化的本质属性。22、 文学的倾向性:指文学的阶级倾向性,即文学作品表达的一定阶级情感、意识和理想。在阶级尚未出现的原始社会的文学没有

12、阶级性,阶级社会的文学有一定的阶级性。23、 文学的人性:文学的人性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全部社会属性和受社会控制的自然属性。人不是永恒的、抽象的,它包含着具体的历史内容。24、 文学的时代性:指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在文学中的表现。文学以社会生活为源泉,是对特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样,社会生活的时代精神与时代风尚必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25、 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人民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反映一定时期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表现他们的感情、愿望并在艺术上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衡量古代文学遗产、区别作家的阶级性和倾向性的一个重要尺度。26、 文学活

13、动的雅与俗:雅与俗,指的是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是文艺活动发展过程的一种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文艺现象。高雅艺术一般是指思想艺术水平高或较高的作品;通俗艺术是指水平一般或较低的作品。文学艺术的雅与俗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27、 雅文学:与俗文学相对的概念,只要是指那种作家个体独创的、思考人与社会的终极问题、具有某种自律性、独立性、审美性和深度、并能培养读者道德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文学作品。28、 俗文学:郑振铎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也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29、 民间文学:30、 *话语:话语是指在言语活动中所形成的一

14、种语言单位,其特点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文化代码。31、 话语蕴藉:“蕴”愿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愿意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话语蕴藉指的是文学活动中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32、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蕴含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33、 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

15、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在任何一个文本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中辨认出其他话语和其他文本的不同程度的存在。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34、 文学语言符号的创意性:文学语言符号的创意性与一般语言符号的物化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仅具有传达(物化)意象美的功能,而且还以其“有意味的形式”符号,参与到艺术形象及其审美意蕴的创造过程。35、 文学形象: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之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有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是灌注了作家审美感情

16、,揭示生活意蕴,具有审美价值,能唤起读者美感的形象。36、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是审美意象所系,审美情感所在的最高审美境界;充分表现为言与意、形神、实虚、显隐、景情、含蓄明朗等一系列的矛盾对立运动。他是我们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37、 实境:意境中较实的一部分,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38、 虚境:指境界中较虚的部分。是由实境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与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意、神的体味和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为“神境”“情境”“灵境”。39、 意象:是一种由主体感知的语义形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这种语义形象借助于主体的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