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试论建筑工程质量通病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3593391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试论建筑工程质量通病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精编》试论建筑工程质量通病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精编》试论建筑工程质量通病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精编》试论建筑工程质量通病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精编》试论建筑工程质量通病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试论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试论建筑工程质量通病(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工程质量通病1 地基与基础工程1.1土方开挖与支护质量通病1.1.0边坡塌方1.1.0.1设计方面1.没有选择适合的支护形式;2.荷载、土层力学参数取值有误;3.计算方法和计算数据错误;4.嵌固深度、配筋和支撑轴力(或拉锚力)不足;5.没有做设计交底或设计交底不清。1.1.0.2施工方面1.不按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施工,施工没有实现设计意图;2.坑槽上口无挡水措施,地表水浸泡坑帮、基底;3.降水措施不当,地下水浸泡坑帮、基底。1.1.0.3管理方面1.设计、施工资质管理不严;2.设计文件的审核、审批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3.挖土与支护不协调,超挖或挖土太快;4.坡顶堆载超过设计允许值

2、;5.基坑附近有打桩等振动荷载;6.旧人防坑道,旧地下管线未堵,下雨灌水,突发性泄入基坑或地下管线出现渗漏;7.基坑开挖后留置时间过长;8.没有对基坑及坑边建筑物进行监测。1.1.1放坡开挖塌方1.放坡太大,没有充分考虑水土条件及周边荷载情况;2.坡顶堆载超过设计允许值或在基坑边走重车;3.坡面及坡顶未硬化,未设置排水沟,雨水和地表水渗入土层中,土层抗剪强度降低;4.坑底明排沟处理不当或管理不善,坡脚长期被水浸泡,导致坡脚失稳;5.基坑开挖后留置时间过长。1.1.2基坑支护1.1.2.1土钉支护变形过大或塌方1.土钉抗拉承载力不足或土钉穿越破裂面置入稳定土体内的长度不足;2.土钉与面板连接方式

3、不当,面板与土钉脱开;3.挖土与土钉施工不协调,超挖或挖土太快;4.坡顶和坡脚未硬化,未采取排、挡水措施;5.降水措施不当,地下水浸泡坑帮、基底;6.旧人防坑道、旧地下管线未堵,下雨灌水,面板荷载突然急剧增加,土钉抗拉承载力降低;7.坡顶堆载超过设计允许值;8.地下管线渗漏且面板上未设置泄水孔;9.基坑开挖后留置时间过长;10.没有对基坑及坑边建筑物进行监测。1.1.2.2桩锚支护结构变形过大与塌方1.嵌固深度或桩径太小;2.锚固不及时或锚杆抗拉承载力不足;3.地面堆载超过设计允许值;4.对雨水和管线渗漏未采取有效措施,结构受力增加;5.基坑开挖后留置时间过长;6.嵌固深度或桩径、配筋不足;7

4、.锚杆失效且桩身为非均匀配筋;8.桩间土未采取有效的挡土措施;9.对施工降水、雨水和管线渗水处理不当;10.没有对基坑及坑边建筑物进行监测。1.1.2.3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变形大、墙面缺陷1.嵌固深度或厚度、配筋不足;2.支锚不及时或支锚力不足;3.地面堆载超过设计允许值;4.对雨水和管线渗漏未采取有效措施,结构受力增加;5.基坑开挖后留置时间过长;6.泥浆(或水泥浆)配制不符合要求,或单元槽段过长,或槽内泥浆面高度不够,或下钢筋笼操作不当而造成塌槽;导管口埋入混凝土内太短,混凝土流出时卷入泥浆;未修槽等造成墙面不平;7.导墙制作不符合要求,或导墙深度不够,在施工过程中移位;或挖槽机械不垂直等

5、原因,造成墙面倾斜度大于1150;8.施工接头处理不好、混凝土离析或浇灌混凝土不连续出现泥土夹层,槽壁塌方造成“狗洞”等原因造成漏水。1.1.2.4锚杆(土钉)拉拔力不足1.锚杆(土钉)设计直径和长度不足;2.锚杆自由段长度不当;3.锚杆(土钉)注浆起始位置不当(应从端部开始);4.注浆材料抗压强度没有达到设计强度; 5.未按规定做拉拔试验,土层力学参数取值缺乏依据。1.2地基质量通病1.2.1天然地基1.2.1.1地基土受扰动1.基坑(槽)受冻;2.机械超挖;3.地下水处理不当,人工清槽时被踩成橡皮土;4.施工运输机具直接进入坑底持力层,基底扰动;5.坑底暴露时间过长,受雨雪及地面水,地下水

6、浸泡。1.2.1.2地基土不均匀1.未按规定进行钎探;2.未通知勘察设计单位验槽或未对地下障碍物或局部软弱地层进行适当处理。1.2.2复合地基1.2.2.1桩的承载力不足1.没有通过原地试验选择适当桩型;2.桩的设计参数(桩长、桩径、桩距和桩身强度)错误;3.施工中出现断桩、缩径、桩端没有达到设计深度;4.桩身强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1.2.2.2地基出现沉降过大或差异沉降1.加固层厚度不足或加固层复合变形模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2.褥垫层太厚且密实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3.地下障碍物或局部软弱地层未进行适当处理;4.设计未能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在桩的设计参数上做相应的调整;5.施工工艺控制不严,质量

7、波动较大。1.2.3振动沉管碎石桩复合地基1.2.3.1复合地基承载力没有达到设计要求1.面积置换率不足;2.桩体不密实或断桩或缩径;3.布桩过密或没有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造成桩间土隆起;4.桩间土受扰动,检验时间距施工时间太近(根据土质情况应为24周);5.未采取适当保温措施,地基土受冻。1.2.3.2地基出现过大沉降或差异沉降1.加固层的变形模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2.加固层厚度不够;3.对地下障碍物或局部软弱地层未进行适当处理;4.设计未能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在桩的设计参数上做相应的调整;5.施工工艺控制不严,质量波动较大。1.2.4水泥土桩(施喷法)复合地基出现沉降过大或差异沉降1.加固层

8、厚度不够;2.加固层的变形模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3.设计未能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在桩的设计参数上做相应的调整;4.施工工艺控制不严,质量波动较大。1.2.5 CFG桩(长螺旋中心管泵送成桩法)复合地基1.2.5.1断桩1.提升速度过快,钻头埋入混凝土面长度太短,或提出混凝土面;2.混凝土供应不及时或因设备故障混凝土灌注被中断;3.混凝土不符合要求,灌注过程中发生离析;4.使用挖土机清除成桩土和保护层时桩头被挖断;1.2.5.2褥垫层不符合要求1.褥垫层厚度不符合要求(一般为1030cm),太厚对发挥桩的承载力和控制沉降及差异沉降不利,太薄则不利于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2.褥垫层密实度不足;3.褥垫

9、层的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1.2.5.3地基沉降过大1.断桩;2.加固深度不够;3.桩端置入软弱地层或桩端虚土过厚;4.褥垫层太厚。1.3基础质量通病1.3.1预制桩基础1.3.1.1单桩承载力不足1.施工前未做试桩,设计参数错误;2.施工时桩端未进入设计要求地层或没有达到贯入度要求;3.施工顺序不正确或布桩过密且没有采取减少挤土效应措施,造成桩间土大量隆起和浮桩。1.3.1.2桩基础沉降或差异沉降过大1.没有进行沉降计算或计算错误;2.桩端未进入设计地层;3.施工顺序不正确或布桩过密且没有采取减少挤土效应措施,造成桩间土大量隆起和浮桩。1.3.1.3沉桩困难1.工程地质情况不明,遇硬夹层或地下

10、障碍;2.施工路线不当(一般应由内向外或由一侧向另一侧,先深后浅,先长后短,先大后小);3.布桩过密,造成挤土效应过大;4.施工机械选择不当;5.同一根桩打桩间歇太长,摩阻力增大。1.3.1.4桩位偏差过大1.地下障碍物未清理干净;2.桩位确定不准,无严格控制措施;3.打桩顺序不正确或没有采取有效的减少挤土效应的措施,造成桩移位;4.采用“植桩法”施工,钻孔偏斜过大,无法纠正;5.接桩不垂直。1.3.1.5桩身折断或桩头被打坏1.地质条件不适宜打预制桩;2.布桩过密挤土效应过大;3.选择机具不当,未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桩断面尺寸形状合理选择桩、锤;4.桩、锤不在同一垂直线;5.桩顶未放弹性垫;6

11、.采用“植桩法”施工时,钻孔不直,打桩时受弯折断;7.桩连接处未清理干净,或焊接、法兰接或胶接不符合要求而松脱开裂,或连接成折线形;8.桩身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9.桩身强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10.桩的吊装、运输、堆放不当,导致桩身变形或折断。1.3.2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1.3.2.1单桩承载力不足1.施工前未做试桩,设计参数错误;2.施工时桩端未进入设计地层;3.孔底沉碴太厚(端承桩50mm,端承摩擦、摩擦端承桩1OOmm,摩擦桩300mm)或孔壁泥皮过厚;4.因断桩或桩身混凝土强度不足。1.3.2.2桩基础沉降或差异沉降过大1.没有进行沉降计算或计算错误;2.桩端未进入设计地层或孔底沉碴过厚

12、;3.断桩。1.3.2.3断桩1.提管速度太快,导管口埋入混凝土面太短或提出混凝土面;2.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停留时间过长,混凝土产生初凝或埋管;操作不当造成堵管或导管挂住钢筋笼(处理时可将导管口提出混凝土面);3.混凝土离析。1.3.2.4孔底沉渣过厚1.施工工艺不合理,如为大直径灌注桩时应使用反循环;2.泥浆配制不符合要求或因泥浆面过低(应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而造成塌孔;3.下钢筋笼时操作不当,碰撞孔壁造成塌孔;4.清孔不彻底,应于下钢筋笼前后各清孔一次,并应测量孔底沉渣厚度;5.二次清孔后至灌注混凝土的间隔时间过长。1.3.3干作业钻孔灌注桩1.3.3.1孔底虚土过厚1.遇松散杂土层、流

13、塑淤泥、松散砂石层而未采取措施;2.钻杆不直,连接法兰不平,钻进时晃动,桩孔加大,提钻时漏土;3.钻头螺距倾角太大,提钻时漏土;4.成孔出口土未及时清理干净,孔口未盖好,孔口碴土受挠动落入孔内;5.下钢筋笼碰塌孔壁;6.成孔后浇灌不及时,被雨水冲刷浸泡。1.3.3.2桩身混凝土质量差1.配比不当,计量失控,原材料不符合要求;2.振捣不实;3.混凝土浇筑高度过大,未采取措施,造成混凝土离析;4.设计桩的钢盘笼不到底时,混凝土灌注一半后放钢筋,刮掉土壁使桩身夹土;5.孔壁不稳定,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塌孔。1.3.3.3基桩承载力不足1.施工前未做试桩,桩的设计参数缺乏依据;2.孔底虚土太厚,且未做适当

14、处理;3.桩端未进入设计地层,桩长不足;4.断桩或缩径;5.桩身混凝土质量差。1.3.3.4桩基础沉降或差异沉降过大1.没有进行沉降计算或计算错误;2.桩端未进入设计地层,或孔底虚土过厚;3.断桩。1.3.4混凝土条形基础1.支模未拉通线(宜拉通线且不撤,随浇混凝土随观察有无移位);2.模板刚度不够;3.槽帮土质松软,支点不实或支撑未加垫;4.模板内缺顶撑,支撑无法顶紧;5.采用土模,边坡不实或边坡上化冻或雨季塌方,土料混入混凝土中;6.因无控制措施竖向插盘产生位移;7.基础墙体两侧填土高差过大,墙体强度不够即回填或重车(荷载)挤压造成墙体位移。8.其他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另见钢筋混凝土工程通

15、病)。1.3.5混凝土独立基础1.放线时未纵横拉通线,位移超过允许偏差;2.杯口模板不牢或措施不当,造成混凝土挤偏杯口模板或杯口模板上浮;3.基础底网状钢筋,绑扣太稀,不符合(规范)规定;4.基础插铁位置无控制、偏位严重或在同一断面接头,超出规范允许范围;5.基础顶部预埋地脚螺栓位置不准,不垂直,地脚螺栓保护不当,螺纹受损或为水泥浆污染;6.杯口底模无排气孔,加之因由四面下混凝土,而形成气囊,影响杯底混凝土抗冲切厚度;7.基础底有泥水未抽净,杯斗底因由四面下混凝土,集中成污染混凝土,影响杯底混凝土抗冲切强度;8.混凝土基础斜坡部分振捣不实或不振,拍贴而成坡;9.阶梯形基础分层分台浇捣间隔时间过长出现施工缝;10.其他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另见钢筋混凝土工程通病)。1.3.6筏板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