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寺锑金矿普查设计书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3589370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玉寺锑金矿普查设计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白玉寺锑金矿普查设计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白玉寺锑金矿普查设计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白玉寺锑金矿普查设计书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白玉寺锑金矿普查设计书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玉寺锑金矿普查设计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玉寺锑金矿普查设计书(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言第一节 目的任务一、任务来源白玉寺锑矿点经冀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踏勘要求普查,故我院受投资方的委托,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编写此设计。二、目的任务本次普查主攻矿种是锑,兼顾Au、Ag,其目的任务是:1、采用1万地质草测手段进一步查明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及其矿体的分布特征。2、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利用槽探工程对矿体进行追索控制,基本查明矿体的变化特征及其规模、产状、品位等。3、经地表工程揭露若矿体具一定规模或开采价值,矿体延伸方向用硐探工程控制,以查明矿体在倾向上的变化特征及其品位等,力争提交锑金矿矿产地一处。4、由于该矿点工作程度很低,目前尚无水工环方面的资料,而投资方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开

2、发此矿,所以在矿点普查的同时应大体查明测区水文条件和矿体顶底板岩石的物理性能。为了做到工作扎实有效,本次矿点普查工作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首先进行地表普查,二是进行深部控制,预设工作量如下:1、1万土壤测量 3.15km2、1万地质草测 11km23、槽探 2000m34、硐探 100m工作周期为2004年12月2005年12月。第二节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测区位于省南部青川交界地带,属省久治县白玉乡管辖,面积28.85km2,四个拐点座标为:A:1003941, 331652B:1004223, 331406C:1004019, 331244D:1003721, 331514到班玛县和久治县有省

3、级公路相通,从班玛县或久治县到白玉乡有乡间公路,白玉乡到测区有简易公路,长约1.0km,交通尚属方便,见交通位置图。区地势东、西低,中间高,北部低、南部高,海拔最高峰为同动洞,高4254.6m,最低点为3840m,地形切割深,属中深切割山区,4000m以上为高原草甸带,4000m以下为灌木林草甸带。气候寒冷多变,年温差变化大,季节性温度变化较小,冰冻期长,全年除58月份外,其余均为冰冻期,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属寒季,平均气温在6左右,59月为暖季,平均气温1020,全年平均气温在12之间,无霜期很短,地温低,年降水量小于年蒸发量。该区为纯牧区,居民以藏族为主,有少数汉、回等民族,牧放牲畜为绵羊

4、,牦牛、马等,因地处高寒山区,农作物不能生长,生活、生产所需用品均需相邻县城供给。第三节 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因测区地处高寒山区,气候恶劣,交通不便,故地质工作程度很低,解放前地质工作属空白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在地质局统一规划和部署下,地质工作才涉足本区。1、1965年到1969年省区调队曾在该区开展了1:100万幅区域地质调查,编制出版了1:100万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为以后的1:20万区调奠定了基础。2、1976年10月至1978年2月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大队902队曾作过1:50万航空磁力测量,编制了川青地区航空磁力测量成果报告,为以后区域构造,成矿条件分析具有积

5、极的指导意义。3、1986年至1989年省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开展了下红科乡幅和班玛县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在地层的划分和时代归属,岩浆岩的分布及时代、构造体系及其性质和各类矿产的分布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将该区确定为二级成矿远景区。4、2001年地调院在该区完成了1:20万地球化学扫面,基本查明了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同时圈定了多处水系沉积物异常,确定了一批不同矿种的找矿地形化学靶区,进一步缩小了找矿目标域,但本次普查区无异常反映。综上所述,前人在该区虽作了不同方法,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工作,但多为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工作,故该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第二章 区域地质第一节

6、地 层测区位于松甘孜印支褶皱系北巴颜喀拉冒地槽带东段,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Tby)和二迭系下统(P1),其次为侏罗系下统年宝组(T1n)和第四系,地层总体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倾向多变,呈复背向斜,其各地层特征如下。一、二迭系下统(P1)分布于测区外围北东侧俄柯河那壤沟一带,两侧与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呈断层接触关系,以岩性特征分为三个岩性组,即下部砂岩夹板岩组(P1a);中部砂岩与板岩互层组(P1b)和上部砂岩夹板岩组(P1c)。1、下部砂岩夹板岩组(P1a)岩性为一套灰色变不等粒长石硬砂岩,灰色粉砂质板岩等碎屑岩组,长约17km,宽约0.51.2km,

7、南东侧东段与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T1byb)呈断层接触。2、中部砂岩与板岩互层组(P1b)呈北西南东向宽带状展布,最宽处可达10.5km,一般78km,最窄处为5.0km,南西界和北东界分别与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T1byb)和砂岩与板岩互层组(T1bya)呈断层接触,岩性为一套不等粒硬砂质石英变砂岩、粉砂质板岩和变石英粉砂岩,厚850.31m。3、上部砂岩夹板岩组(P1c)呈狭长条带状,最宽处1.5km,一般0.81.0km,最窄处仅为0.30.5km,长22.0km,厚35.7m。岩性为一套不等粒硬砂质石英变砂岩、硬砂质长石石英变砂岩、轻变质杂砂岩、变长石硬砂岩、条带

8、状砂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及变石英粉砂岩。二、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Tby)区域上出露广泛,下、中、上亚群齐全。1、下亚群(T1by)为一套次稳定型的正常沉积碎屑岩,按岩性组合、沉积旋回划分为两个岩组。(1)砂岩与板岩互层组(T1bya)分布于测区外围北东部,与上覆砂岩夹板岩组(T1byb)呈整合接触,局部被断层切割,与下伏二迭统均呈断层接触关系,地层总体呈330方向延伸,出露宽度24km,厚度大于644m,岩性为灰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变砂岩与深灰色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互层。(2)砂岩夹板岩组(T1byb)与下伏砂岩与板岩互层组及上覆巴喀拉山群(T2by)均为整合接触,在白玉寺一带由于断层切割地

9、层出露不全,厚度大于777.83m,岩性主要为灰灰绿色长石石英变砂岩夹深灰色钙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局部夹微晶灰岩。2、中亚群(T2by)以北西南东向窄条带状出露于测区中部,与下伏下亚群(T1by)为整合接触,地层厚度大于41m,岩性单一,基本上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硬砂质长石石英砂岩,夹有少量的粉砂质板岩和粉砂岩,属浅海相沉积。3、上亚群(T3by)本亚群大面积在测区外围南西部以复式褶皱构造形迹出露,沉积厚度巨大,岩性单一,横向上变化不大的复理式碎屑岩系。根据岩性组合及砂岩、板岩含量比例与含灰岩与否将其划分为五个岩组。(1)底部板岩组(T2bya)本岩组与上覆之下部砂岩与板岩互层组(T2by

10、b)为整合接触关系,出露位置距测区较远(不在附图1)。岩性为灰黑色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夹灰色硬砂质石英变砂岩、硬砂质石英粉砂岩,局部夹有中基性火山岩,厚度大于5720m。(2)下部砂岩与板岩互层组(T2byb)岩性为一套灰绿色中细粒硬砂质石英砂岩、灰绿色细粒长石石英变砂岩与深灰色泥质板岩、含粉砂质板岩互层,局部地段偶夹轻变质砂砾岩及含砾粗砂岩,厚度3275.68m。与上、下岩组皆为整合接触关系。(3)中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T3byc)主要岩性有灰灰绿色薄中层状中细粒硬砂质石英变砂岩、硬砂质长石石英变砂岩、轻变质中细粒长石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钙质石英粉砂岩、灰灰黑色板状泥钙质石英

11、粉砂岩、深灰色粉砂质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及浅灰灰黑色含粉砂微晶灰岩、微晶灰岩和不纯粉晶灰岩,出露厚度6116.24m,局部被断层切割。(4)上部砂岩板岩互层岩(T3byd)该组地层厚度较大,厚2165.28m,与上、下岩组均呈整合接触,砂岩、板岩呈互层状产出,岩性稳定,主要岩性有灰深灰色硬砂质长石石英变砂岩、硬砂质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泥钙质板岩,含粉砂泥质板岩等。(5)顶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T3bye)本组出露面积较小,是本亚群中分布面积最小的一个岩组,地层厚度271.67m,主要为一套灰色硬砂质长石石英变砂岩、钙质石英变砂岩、泥钙质板岩及微晶灰岩。三、侏罗系下统年宝组(J1n)呈不规则的

12、椭圆状分布在测区外围东北部,面积约53.2km2,厚度476.15m,与下覆三迭系巴颜喀拉山群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岩性为蚀变中酸性火山角砾熔岩、酸性火山角砾熔岩、蚀变含火山角砾酸性凝灰熔岩、酸性岩屑凝灰岩和蚀变酸性熔岩及蚀变流纹英安岩。四、第四系(Q)主要分布在河床两侧的山坡,成因为冲积和残坡积沉积,由砂、砂土、砂砾石、砾石等组成、松散、厚度较小。第二节 构造区域上有两组断裂,一组为北西南东向区域性断裂,一组为北东东西向断裂,前者形成时间早,多为逆断层,具活动期长、规模大之特征,它控制着本区地层的展布和矿产的分布特征,白玉寺锑矿点就分布在该组断裂之间。后组断裂形成期较晚,分布局限,数量、规模均较

13、小,程度不同的具一定平移性质,破坏了地层的连续性。由于受区域断裂构造挤压作用的影响,褶皱构造形迹亦较明显,总体呈复背斜,轴线方向为北西南东向。第三节 岩浆岩区域岩浆岩不太发育,主要岩体有燕山期塔音山花岗斑岩,出露面积为3.5m2,呈椭圆状侵入于二迭系下统中部砂岩与板岩互层组(P1b)之中,岩体规模小,分异不明显,微量元素含量除Pb、Zn、Ni、Co、Yb略高于维氏值外,其它元素含量均低于维氏值,脉岩主要为酸性岩脉,其次为中性岩脉,酸性岩脉微量元素含量Pb、Zn、Ni、Co、Li、Nb较高,Ti、Mn、Ba、Y较低,其余元素含量基本上与维氏值相当接近;基性岩脉含Cr、Ti、Ba、Y、Li、Zr较

14、高,Cu、Mn、Nb较低,其余元素含量基本上与维氏值相一致。第四节 区域矿产白玉寺锑矿点位于巴颜喀拉印支期稀有金属、金、钨、锡、汞、锑成矿带上,但因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所发现矿床、矿点很少,除多卡砂金矿床外,均为矿点和矿化点,且多为泥炭和砂金点,在1:20万分幅班玛县幅15处产地中泥炭矿点10处,砂金矿点3处,矿化点1处,锑矿点1处(白玉寺)。第三章 测区地质第一节 测区地质一、地层测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三迭系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T2byb)、中亚组(T2by)、上亚群中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T2byc)和顶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T2bye),其次为二迭系下统下部砂岩夹板岩组(P1a)

15、及第四系(Q),地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呈不同宽度的长条带状分布,倾向北西或南东。1、二迭系下统下部砂岩夹板岩组(P1a)仅出露于测区东北角,面积很小,与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呈断层接触关系,岩性为灰色变长石硬砂岩夹灰色粉砂质板岩。2、三迭系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T1byb)出露于测区中部和北东部,是区主要控矿地层,北东侧和南西侧分别与二迭系下统下部砂岩夹板岩组(P1a)、砂岩与板岩互层组(P1b)和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上亚群中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T3byc)呈断层接触,中部被巴颜喀拉山群中亚群(T2by)和第四系覆盖。岩性主要为灰灰绿色长石石英变砂岩夹深灰色钙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局部夹微晶灰岩。3、三迭系巴颜喀拉山群中亚群(T2by)呈长条带状整合于下亚群砂岩夹板岩组之上,岩性单一,主要为灰色硬砂质长石石英砂岩夹灰色粉砂质板岩。4、三迭系巴颜喀拉山群上亚群中部砂岩夹板岩及灰岩组(T3byc)分布于测区中部,走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