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

上传人:未****我 文档编号:133587842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摘 要“君子”一词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左传还是论语中,都对其有所阐述。而“君子”的内涵从最初作为指代人们身份地位,到春秋战国时代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范畴,这个内涵的演变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君子文化也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文化,从而在当代社会树起一面具有深厚传统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旗帜,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 君子;左传;论语;内涵演变;现实意义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word gentleman has been thre

2、e thousand years.It as par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explained in this paper whether in zuozhuan o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And the connotation of gentleman refer to the people of status, from the initial as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era become has the cate

3、gory of moral personality,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and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But as time goes on, the gentleman culture also needs to follow the pace of The Times, constantly develop in line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haract

4、eristic culture, thus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put up a flag culture has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age, to make it more realistic.Key words:The gentleman; Zuo.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connotation of evoluti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目 录TOC o 1-3 h u 摘 要 1Abstrac

5、t 1目 录 2引 言 2一、 君子内涵的演变过程 3(一) 君子以位言 4(二)君子以德言 51、君子博学有知 62、君子有仁有义 73、君子有礼 8二、 君子内涵演变的历史原因 9三、 君子人格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谢 辞 13引 言“君子”这个被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我们总是用它来称赞某个人,但是我们对“君子”到底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知道何为“君子”呢?古往今来,很多著作都对“君子”有所阐述,“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但要追朔其出现的来源,就不得不提到孔子,“君子”在孔子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就属论语。一般而言,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思想的记

6、述。论语的首章和末章都有关于君子的论述,其中对君子的描述有109次,详细地叙述了古代人们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可见,君子论贯穿于论语的始末,对我们研究君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倘若要进一步探索“君子”内涵发生演变的过程及历史原因,我们还需要从 左传进行了解。左传成书于孔子之后,但描写了大量春秋之前的材料,且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左传对君子的描述有181次,以君子身份评论的地方共有94次,主要是借君子人格自重其言,除此以外共有87次,包括对君子言行的各种称扬。所以我们想要了解“君子”一词含义变迁的历史及其原因,就需要对 左传和论语进行深度阐释。“君子”一词产生于西周初至东周前半期,先秦时期是“君子”涵义演变

7、的关键时期,而“君子”一词中具有自然审美、价值判断等因素在内的君子之道,直至周秦之际已经基本完善并发扬光大,且始终影响着后世。综观前人研究状况,虽然先秦时代君子内涵的分析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数学者较多关注“君子”内涵本身的伦理意义,却没有阐述“君子”内涵在先秦时期的演变,也没有具体探讨出现这种演变的原因,就像一盘散沙,缺乏在一个完整的梳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先秦时代的认识。除此之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我们对君子的要求也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还要深层地探索君子内涵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君子内涵的演变过程上图是张敏在论语语境中的君子论析一文中的一段话,为我们分析君子

8、内涵的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思路。而在关于君子内涵的相关研究中,美国汉学界论语和孔子研究的里程碑人物顾立雅,他在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中,把“君子”翻译成“绅士”,他认为“君子”一开始是具有等级象征的,后来孔子将其升为了具有人格的内涵。在西方汉学界中,顾立雅对“君子”内涵演变的解释是较为妥当的,他认为君子不是看出身,而主要是看品质和能力,他的观点也为我们研究君子内涵的演变提供了参考。1再结合其他大量的有关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君子”从出现至今主要有以下几层内涵:君子以位言“君子以位言”中的“位”既可以指地位,也可以指职位,统治者可以称为君子,诸侯卿大夫以及没有官职的贵族男子也可以称为君子。林贵长在孔

9、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化一文中对于“君子”一词做出如下解释:“君子”由“君”和“子”构成。一般而论,既可理解为“君之子”,又可理解为“君和子”,从后出君子的外延看,似乎还可以理解为“君至子”,即“天子”至“庶民”(子民)。但从现有古典文献和词义演变逻辑看,“君子”的第一个含义似乎应理解为“君之子”, “贵族男子”及“统治者”乃“君之子”的引申义。2由此可见,君子内涵是由刚开始的“君之子”引申为“统治者”和“贵族男子”,而这个内涵主要是以政治角度确立的。诗魏风伐檀中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里的的君子指的是那些吃白饭的贵族。左传.宣公十二年也有记载:“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

10、不逆矣。”这里“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和“小人”一起代表上下两个等级身份的人群,这句话是说君子和小人,各有规定的服饰。对尊贵的君子有一定的礼节示以尊重,对低贱小人有一定的等级示以威严,这就是礼节没有不顺的了。这也体现了春秋中期以前,“君子”主要是指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主要用体力劳动,而“君子”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除此之外,能够表明春秋中期以前“君子”代指身份地位的,还有以下材料:“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

11、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左传.隐公三年)3“大劳未艾,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左传.襄公九年)“君子”的传统意义一直延续至春秋中后期,即孔子时代,论语颜渊第十二篇中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4“君子之德风”是说执政者应以德治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执统治者的品德就像风,而老百姓的品德仿若草,风吹草必倒。“这里的“君子”仍含有身份地位的意思,即执政者。春秋中后期的“君子”内涵虽然发生了令人无法忽视的变化,但仍大量材料体现了君子以位言,略引如下: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左传成公二年)楚子使工尹襄问之

12、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左传成公十六年)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以上,通过对春秋以前基本文献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君子内涵基本上是指称人的身份,并无后世的道德含义。君子的内涵由古指地位高的人转换到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主要是从春秋中期以后开始的。(二)君子以德言春秋中

13、期以前,“君子”除了代指身份地位,还渐渐出现了道德含义,如:适卫,说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荆、公子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卫国贵族、官僚中有道德的人很多。而“卫多君子”中的“君子”不单单是指统治者,这里的“君子”内涵超出了君子以位言,但这层内涵与君子以德言又有很大的距离,且出现及使用的次数较少,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所以大量出现的仍是从传统意义上使用的“君子”内涵。这里的“君子”主要是指具备政治修养和政治韬略的统治者,还达不到具有完全人格范畴的内涵。1、君子博学有知直至春秋中后期,即孔子时代,君子一词才开始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但“君子”的内

14、涵一开始是文化与道德相统一的,到孔子时代,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顾立雅认为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希望通过教育来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进行改造,这也使更多的人不会因为身份低微而不能学习,孔子一生对弟子的要求很严格,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君子,并按照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孔子要求学生首先应有知,在有知的基础上还应该好知从而做到乐知。孔子还要求君子在做学问的时候应端正态度,他曾说过,做学问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人,而且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君子在学习的时候不应该只学习,还应该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会让我们有所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会让我们精神倦怠。学到的知识还应该时常温习

15、,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左传中也曾提到君子博学好知的内涵,在左传昭公三年中,“子大叔告人曰:张耀有知,其犹在君子之后乎。”15这里“君子”的内涵是和有文化相关联的,只有先“有知”,才能位于君子之列。左传宣公十二年也提到:“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16乐伯和摄叔都在君子之列,乐伯擅射,摄叔擅于言辞,君子主要指在言语和行事各方面有所长且博闻多识的。而与此内涵有关的材料还有:“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17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重贿之。(左传昭公元年)18“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潜而无征,故怨答及之。”(左传昭公八年)19“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20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1论语子张: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222、君子有仁有义真正的君子以德言我们可以从左传成公九年中可以看出,“文子曰: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