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587813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各家学说 一总论 二伤寒学派 三河间学派 四易水学派 五攻邪学派 六丹溪学派 七温补学派 八温病学派 九中西医汇通学派 各家学说总论 学说 假说 理论学说 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 假说 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说明 理论 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 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总结 一 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 一 研究内容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药学家的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以及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中西汇通学派 二 学科性质1 具有学术思想史的特点2 补充基础和临床各科之不足3 属于中医学术提

2、高课 三 学习要求1 阅读原著 分析医案2 联系涉猎多学科知识3 抓住重点 三 中医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一 学派划分的标准学派是学术观点 学术思想鲜明 独到 不同于他人 形成的学术团体 构成学派的三个要素1 中心研究课题2 著作和影响3 人才链 二 中医历史上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中西汇通学派 三 学派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 社会因素 医学发展的需要2 地域因素 罗知悌 朱丹溪湿热相火为病 3 文化因素 缺乏形态结构的实证整体观念自然观念实用观念直觉观念人伦观念法古观念4 师传不同 学派的划分明代 王纶于 明医杂著 医论 中提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3、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之说 将张仲景 刘河间 李东垣 朱丹溪作为四大学派之代表人物 清代 纪晓岚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提出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认为金元四大家刘河间 李东垣 张子和 朱丹溪各成一派 民国时期谢利恒提出划分为七个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 二版教材提出了河间 易水 伤寒 温病四大学派 四版教材提出了医经 经方 河间 易水 伤寒 温热 汇通七大医学流派 而五版教材义将七大医学流派改为伤寒 河问 易水 攻邪 丹溪 温补 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众说不一 难以统一 以朱震亨为例 其师承于刘完素的门人罗知悌 又受到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的影响 故将其归属于河间学派是有根据的 但是 其又提出 阳常有余

4、阴常不足 的观点 倡导滋阴泻火的治疗法则 于杂病治疗又提出以气 血 痰 郁辨治杂病 成为金元时期滋阴派的代表和杂病治疗大家 其门人甚众 将其另外划为一个学派 也是有充足理由的 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 又如 李杲从学于张元素 受张氏脏腑病机学说的影响 注重脾胃内伤病的研究 创立了脾胃内伤论 将其归属于易水学派是合乎道理的 但是 李杲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门人及私淑者亦甚多 故后人称李杲为 补土派 的代表 将其另立一个学派也未尝不可 可见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 认识往往不一 在学派的划分上会有不同见解 四 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 启发学术思想2 深化临证经验3 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 复习题1

5、 中医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 2 中医学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 一 概说1 伤寒学派概念 以研究阐发张仲景 伤寒论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东汉张仲景著 伤寒杂病论 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融理法方药为一体 从而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 代表了东汉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由于其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青睐 被称为 活人书 因为汉末的战乱 此书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 后晋代太医令王叔和重新搜集整理编次此书 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 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 伤寒论 进行各种研究和发挥 形成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6、2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宋金深入研究阶段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伤寒学派发端于晋唐 形成于宋金 兴盛于明清 现在正处于大发展阶段 任应秋先生将其概括为宋金以前八大家 明清三大派 近代五大家 宋金前八大家 王叔和 孙思邈 韩祗和 朱肱 庞安时 许叔微 成无己 郭壅明清三大派 错简重订派 维护旧论派 辨证论治派近代五大家 郑钦安 曹颖甫 恽铁樵 陆渊雷 黄竹斋 宋金前的伤寒八家 晋 王叔和对已散失不全的 伤寒杂病论 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 使 伤寒论 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一般认为 前三篇 辨脉法 平脉法 伤寒例 和后八篇即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 均为叔和所增 中10篇即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7、上 到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保留了仲景辨治伤寒的基本内容 其研究思路是从脉 证 病 治入手 尤其重视对脉诊的辨析和治法的宜忌 另外 其在 伤寒例 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寒毒发病 引 内经 以例伤寒三阴三阳 重申风伤卫 寒伤营等 皆为首倡而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 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 孙思邈著有 干金要方 干金翼方 各三十卷 其研究伤寒的内容见于 翼方 的第九 十两卷中 孙氏创用 方证同条 比类相附 的研究方法 以方为法 归类相从 以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 例如 太阳病分为 用桂枝汤法 用麻黄汤法 用青龙场法 用柴胡汤法 用承气汤法 用陷胸汤法 等 这种以方为纲比附归类的研究

8、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 也为其他多种分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 孙思邈特别推祟太阳病桂枝 麻黄 青龙三法的运用 他说 寻方大意 不过三种 一则桂枝 二则麻黄 三则青龙 凡疗伤寒 此之三方 不出之也 这一观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方有执 喻嘉言宗其说而发挥为 三纲鼎立 之说 北宋 韩祗和著 伤寒微旨论 原本已佚 现在的传本 是后人从 永乐大典 中辑出者 分析伤寒的病机为阳气内郁 治伤寒杂病于一炉 强调从脉证入手分辨 主张杂病证为先 脉为后 伤寒脉为先 证为后 只师仲景之心法 而不泥论中之方药 故临证多自拟方 韩祗和尤以依时令用药为特色 大致分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 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 芒种

9、以后至立秋以前三个阶段 在诸家中为独到之处 北宋 朱肱自号无求子 曾任奉仪郎 故后人又多尊称为朱奉仪 北宋医家 著 南阳活人书 其治伤寒 重视经络的作用 曾谓 治伤寒须先识经络 不识经络 触途冥行 不知邪气之所在 认为伤寒三阴三阳病即是人之足六经为病 主张从经络辨识病位 伤寒六经经络之辨自此倡言 朱肱注重病与证的鉴别诊断 主张 因名识病 因病识证 可谓是病与证结合辨析的首倡 诊断上强调脉与证合参以辨阴阳表里 方药研究则承袭孙思邈之法 以方汇证 颇切实用 北宋 庞安时庞安时 字安常 北宋医家 以善治伤寒闻名于江淮 著 伤寒总病论 阐发广义伤寒的病因为冬伤于寒毒杀厉之气 即病者为伤寒 不即病者寒毒

10、藏于肌肤 至春发为温病 至夏发为暑病 至长夏发为湿病 遇八节可发为中风 此说系承袭 伤寒例 而发挥者 其又强调人的体质强弱 宿病之寒热 地域之南北高下 季节气候寒温对伤寒发病与转归的影响 颇具临床指导意义 庞安时讨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 具有流行性 传染性 其辨治既与伤寒大异 也不同于一般温病 其结合发病时节与证候 将天行温病按孙思邈 备急干金要方 中的命名分为五种 曰青筋牵 赤脉拂 黄肉随 白气狸 黑骨温 各系以主治方药 大率以清热解毒为法 重用石膏组方 虽其证治方药均取材于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然其汇集成篇 以示有别于伤寒 亦属高人之见者 对后世余师愚治疫不无影响 宋 许叔微字知

11、可 著 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 伤寒九十论 等 其于 伤寒论 的八纲辨证最有研究 主张以阴阳为纲 统领表里寒热虚实 并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 百证歌 发微论 均体现了这一思想 许氏对伤寒方证的临床应用十分娴熟 其 伤寒九十论 就是他临床应用仲景方的验案汇编 共收集其临床伤寒治验 例 其辨证 方治及论说皆本于 伤寒论 颇具启发性 该书既是一部伤寒验案集 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 有一定学术价值 学术思想 论治伤寒重视表里虚实因虚受邪 留而成实伤寒应以真气为主注重脾肾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一 论伤寒重视表里虚实 辨证纲领 伤寒治法 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 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

12、坐而定也 表实 麻黄汤 表虚 桂枝汤里实 承气类 里虚 四逆 理中类以表里虚实提纲契领 进一步分辨阴阳寒热 恶寒发热在阳经 无热恶寒病发阴 阳宜发汗麻黄辈 阴宜温药理中宁 二 因虚受邪 留而成实1 发病为正虚 但邪气属实 或问伤寒因虚 故邪得以入之 今邪在表 何以为表实也 予曰 古人称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 其病则实 盖邪之入也 始因虚 及邪居中 反为实矣 治疗主张先祛邪后议补 即使年老体弱 正虚邪盛 亦以去邪为先 主张 脏有热毒 虽衰年亦可下 老壮者 形气也 寒热者 病邪也 歙县尉宋荀甫膀胱气作疼不可忍 医者以刚剂与之 疼愈甚 小便不通三日矣 脐下虚胀 心闷 视其面赤黑 脉洪大 断为

13、投热药太过 致阴阳痞塞 气不得通 用五苓散加连须葱 茴香 盐 连服三付 中夜下小便如墨汁者一二升 脐下宽得睡 翌日诊之 脉亦平矣 续用硇砂圆与之 数日差 三 伤寒应以真气为主真气完固 身常无病 即使受邪 也易用药 真气完壮者易医 真气虚损者难治 盖病人元气不固 真阳不完 受病才重 便有必死之道 何也 阳病宜下 真气弱则下之多脱 阴病宜温 真气弱则客热便生 故医者难于用药 非病不可治也 主本无力也 昔有乡人邱忠臣 病伤寒 予为诊视 发热头疼烦渴 脉虽浮数而无力 尺以下迟而弱 予曰 虽属麻黄汤 而尺迟弱 仲景云 尺中迟者 荣气不足 血气微少 未可发汗 予于建中汤加当归 黄芪令饮 翌日脉尚尔 其家煎

14、迫 日夜督发汗药 言几不逊矣 予忍之 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 至五日 尺部方应 遂投麻黄汤 啜第二服发狂 须臾稍定 略睡 已得汗矣 信知此事是难 仲景虽云 不避晨夜 即宜便治 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 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 暂时得安 亏损五脏 以促寿限 何足贵也 四 注重脾肾 脾肾兼治1 注重脾胃 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健脾益气法 理中补脾法 温阳化湿法温脾导积法 调中健脾法 燥脾填臼法清养胃阴法 竹茹 葛根 麦冬 2 重视肾中真火 戒用刚燥力主温润 草木之味 地黄 肉苁蓉 补骨脂 菟丝子 枸杞子 覆盆子 巴戟天 山萸肉 杜仲 川断 胡桃 茴香等 血肉有情之品 鹿茸 鹿角胶 羊肾 3 常用补肾法补肾

15、益精法 暖补肾气法 温肾固摄法温肾祛风湿法 温肾壮筋骨法 温肾回阳法4 脾肾兼治 正确处理脾肾关系 对脾元久虚 饮食不进 泄泻不止或消渴病证 认为下火无力 真元衰微 用附子 肉桂 补骨脂及二神圆暖补肾气 或二者兼用 对后世命门学说有一定影响 宋 郭雍字子和 河南洛阳人 著 伤寒补亡论 其因于 伤寒论 中方药有缺失 遂摭取后世方以弥补之 其所取以朱肱 庞安时 常器之三家为多 兼取其长 朱 庞之书 世有传本 而常器之论著已佚 赖 补亡论 存其一二 常氏善守仲景方而活用之 对原论中未出方治诸条 常氏每取论中它方以补之 而颇切当 如 疮家身疼痛不可发汗 条 原论未出方治 常氏谓可与小柴胡汤 郭氏收采世

16、说以补亡 确有意义 金 成无己著 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他是注解 伤寒论 的第一家 有首创之功 其注释的特点可概括为以经释论 即以 内经 难经 的理论来解释 伤寒论 条文的机理 例如 他引证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形寒饮冷则伤肺 来解释论中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的病机 故其注释水平较高 成无己还特别重视对伤寒症状的鉴别 所著 伤寒明理论 就是一部关于伤寒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的专著 列举 伤寒论 中 个常见的主要症状进行类症鉴别 如发热 寒热 潮热 烦躁四者的异同 四逆和厥冷的鉴别等 其于定体 分形 析证 明理四方面详加辨析 颇有独到见解 从晋唐至两宋研治伤寒者不下数十家 举以上八家为其代表 各从不同角度阐发 伤寒沦 的辨证论治精神 他们的学术成就对后世治伤寒诸家有很大影响 至此 伤寒学派已初具规模 成为我国医学史上形成较早的一个学术流派 明清伤寒三派 明清发展兴盛阶段1 错简重订派2 维护旧论派3 辨证论治派 1 错简重订派认为世传本 伤寒论 有错简 主张考订重辑的观点为明末方有执所首先提出 清初喻嘉言大力倡导之 而后从其说者甚众 形成错简重订一派 错简重订派代表人物 方有执 喻昌代表著作 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