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文学概论教案Ⅰ.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587673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125 大小: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文学概论教案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南京大学文学概论教案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南京大学文学概论教案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南京大学文学概论教案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南京大学文学概论教案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文学概论教案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文学概论教案Ⅰ.doc(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概论教案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使用说明1. 本课程教案为通用设计,任课教师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和兴趣有所取舍和强调。2. 本课程教案的课时为一学年。任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但总学时必须保证。3. 本课程要安排教学实习环节,可以根据角度具体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和方式。4. 本课程在教授过程中,每学期要安排一次外教授课。具体内容可与外教商定。5. 注重课外阅读和课堂讲授及讨论相结合。课堂讨论应纳入成绩评价。6. 本课程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训练。7. 教材中的范文应在课堂上有所讲习,以便学生掌握这些研究范例,学会撰写文学理论论文。第一章 何为文学理论?

2、为何要学习文学理论?第一节 什么是文学理论一、什么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按照课程设置与课程性质来说,它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文艺学学科的基础与核心课程。文学理论的形成既是对文学缓慢地意识到自身的特性、逐渐走向自觉与独立的回应,也是近代以来文化与知识分化的结果,同时又是一定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建制在文学知识领域中的表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上述多种文学理论形态的存在也说明,文学活动不是一种孤立发生的现象,而是牵涉到作家创作、文本建构、读者阅读、时代社会及文学传统等等诸多因素与变量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从

3、多个角度与层次对其加以描述和概括。因此,我们赞同一个国内学者提出的口号,“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1 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1。我们认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模式、形态、观念与技术应当多样化,无论是上述四种体系化的文学理论及其各种结合体或变体,还是各种个性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完全可以并存,都应当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研究内容上,既要注意文学的语言、叙事、文体与风格要素,也要考虑文学与各种社会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在理论资源的利用上,既要引进西方新的学术观念与方法,也要注意挖掘我国传统文学理论的丰厚宝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既有当代感与现实性,又具有中国特色的

4、文学理论。同时,还必须看到,文学理论虽然向各种学科和文化形态保持开放,但其研究对象最终还是要与文学有关,如此方可称为“文学理论”。二、文学理论的古典时期与现代时期中西方古代的典籍虽然常常论及有关文学的问题,但这些论述尚不能称为独立形态的文学理论,因为有关文学的知识常常混杂于关于社会、政治、哲学、道德、文化、宗教、修辞、语言等论述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自觉的和有效的知识系统。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近代以来的文化分化与学科分化推动了独立的文学理论的产生。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认为,古代艺术、科学、道德是混整不分的,文学艺术通常依附于各种政治、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目标

5、,文化的进步就表现在各个领域意识到自身的特性和价值而不断地分化,当文学艺术不再按照非艺术、非审美化的依据来操作时,它便具备了自身的独立价值。西方直到启蒙时代,人们方把知识看作社会存在的条件,从而致力于纯粹知识的建构和各门知识分门别类的研究,关于“文学科学”的系统建构催发了独立形态的文学理论。但是到了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人们又意识到知识的存在本身也需要某种社会条件,从而开始关注起各门知识与其社会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人认为,德国的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是西方第一个试图确立语言艺术的独特性与民族发展规律的学者,因此可以说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

6、文学理论家2 参见俄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王忠琪等译,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5页。当然,莱辛1766年发表的拉奥孔(第一卷)中就已经从语言艺术(诗)与造型艺术(画)相区分的角度谈到语言艺术的特点:从媒介与题材来说,诗作为语言艺术适宜于叙述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题材不受限制;就艺术接受的感官和心理功能说,由于语言的观念性,诗所描写的事物不能凭感官一下子把握住整体,需要借助记忆与想象。但莱辛由于缺乏社会历史的观点,基本上是把诗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考察,有一定的局限性。2。这样看来,18世纪末、19世纪初之前处于零散化状态、混杂于其他知识之中的文学理论,只能算是“前文学理论”3 这只是就学科与知

7、识形态来说的。波斯彼洛夫也曾称18世纪下半叶之前的历史时期为“前文艺理论时期”。参见俄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王忠琪等译,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页。3。所谓“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只是现代人以其现有的概念、范畴与知识构建方式对中西方古代关于文学的观念与论述的体系化重构。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的学科设置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材编写将有关文学的观念与知识进一步条理化、规范化与系统化,实际是以某种社会权力实施着对有关文学的知识的筛选、命名、评价与传播,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科书或准教科书式的文学理论知识体系,它们试图总括关于文学的

8、概念、性质与功能,阐发各自的文学观念。自20世纪30-40年代起,前苏联开始在高校语言文学系设置文艺学学科并开设文学理论课程,英美不少大学的语言文学系或比较文学系也开设有文学理论课程。我国的文艺学学科建制与文学理论课程设置起于对前苏联同类学科与课程的移植。1953年,平民出版社出版了当时苏联权威的文学理论家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一书。1958年,前苏联另一文学理论家毕达可夫来华讲学的讲稿文艺学引论被整理出版,这两部著作构成了我国学者60年代自行编撰的两部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教材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形形色色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引进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

9、入,我国的文学理论在研究方法和体系建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较大进展。第二节 文学理论:从现代到后现代一、时间概念:现代与后现代二、文化范畴:现代与后现代三、文学理论:现代与后现代1、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原则2、文学理论的后现代性原则四、几点反思1、本质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再思考2、文学自主论再思考3、语言建构性与文本的意义生产第三节 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艺术学理论的关系一、文学理论与美学原理的关系美学在其学科创始人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那里被定义为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和“自由艺术的理论”4 德鲍姆嘉通:美学,简明、王旭晓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

10、页。4,它奠基于西方人对人的心理结构所作的知、情、意的划分与对各门艺术统一性的追求。知研究真,对它的探讨形成逻辑学;意志研究善,与之对应的是伦理学;而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完善的便是美学。1747年,法国学者巴托(Charles Batteux)将文学、建筑、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与一般技艺与科学相区分,称为“美的艺术”,被普遍接受,自此艺术成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与文学理论不同,美学主要偏重于对审美与艺术现象的思辨研究,并不探讨文学活动及文本解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更偏于哲学。二、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比较文学也注意寻找与把握不同民族文学的共同点与问题,在这方面与文学理论有相通之处,但

11、无论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主张对文学进行跨国别、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与文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有别。美国比较文学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探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5 美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页。5这种观点有一

12、定的代表性。三、文学理论与艺术学原理的关系艺术学理论固然要研究文学,但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研究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门艺术中的理论问题,与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与对象不同。第四节 文学理论教科书的几种主要模式一、反映论的文学理论教材模式前苏联和我国解放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学理论普遍坚持文学是反映社会存在的反映,突出文学的社会本质与社会认识功能。例如曾经成为我国50-60年代文学理论教科书范本的毕达可夫的文艺学引论便坚持反映论,该书主张“文学也正如一般艺术一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在艺术形象的形式中反映社会生活,它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它起着很大的认识、教育和社会改造

13、的作用。”6 俄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193页。6前苏联另一文学理论家波斯彼洛夫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文学原理也从文学的意识形态本性论出发,认为文学“是认识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对人类的外部生活的社会历史特征及与其相关的大自然生活的创造性的典型化。”7 俄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王忠琪等译,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4页、第69页。7我国60年代自行编写的最早的文学理论教材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也属于此类文学理论。其绪论开宗明义就说:“文学的基本原理,顾名思义,讲的是文学现象中原来就客观存在着的一些基本道理。”这些基本道理首先是文

14、学作为精神活动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8 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第20页、第23页。8,接着从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对之加以论述。反映论的文学理论是我国文学理论教科书最为流行的模式。二、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教材模式这类文学理论将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的和语言活动的领域加以考察,其渊源可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俄国形式主义者托马舍夫斯基(1890-1957)的文学理论(1925)是这方面的较早著述。其代表性著作则是广为流传的美国的韦勒克(Rene Wellek,1903-1995)与沃伦(

15、Robert Penn Warren,1905- )合著的文学理论(1948)。该书将“文学理论”定义为“一种方法论上的工具”,“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识见和判断的体系。”9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页。9该书也讨论了文学与个人经历、文学与心理、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也承认上面所说的诸因素在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解中的存在与作用,但却认为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只是文学的“外部研究”,只具有非常次要的意义。由于该书在本质上将文学看作是为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独立的符号结构与符号体系,一个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极其复杂的组合体,因此突出了对文学自身属性的“内

16、部研究”,重点分析了文学的结构层面:(1)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和文体的规则;(3)作为诗歌核心部分的意象和隐喻;(4)存在于象征与象征系统中的特殊“世界”;(5)由叙述性的小说投射出的世界所提出的有关形式与技巧的特殊问题;(6)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7)文学作品的评价问题;(8)文学史的性质问题。三、“基本问题”或关键词的文学理论教材模式英国学者本尼特(Andrew Bennett)与罗洛(Nicholas Royle) 1995年出版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引论(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