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姓源流综述第九稿.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587375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216 大小: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姓源流综述第九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艾姓源流综述第九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艾姓源流综述第九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艾姓源流综述第九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艾姓源流综述第九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艾姓源流综述第九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姓源流综述第九稿.doc(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九稿)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第廿二世孙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艾东尧编撰2010-8-24 目 录前 言 3一、艾姓的名义和图腾 11二、艾姓的起源 12三、艾姓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情况 181、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 182、北宋末期(1102年) 193、明朝末期(1626年) 194、当代(2006年调查统计数字) 195、当今艾姓各宗族大致人口数 20四、艾姓人口的迁徙情况 291、艾姓人口的宏观迁徙情形 292、艾姓人口的微观迁徙情况 31五、艾姓的传统文化 511、郡望 512、堂号 523、楹联 534、家谱 545、字辈 63六、艾姓历代先贤和

2、当代名人 741、历代先贤 742、当代名人 963、文学、美术、医学、军事4个领域古今名人 1054、其他当代名人 107七、注释 115注1:关于艾氏得姓始祖汝艾 115注2:关于商朝修水艾侯国第一任艾侯 116注4:关于艾孔 124注5:关于吴公子庆忌 133注6、关于北魏鲜卑族去斤氏改为艾姓 135注10:东乡堂指引我追根溯源,弄清了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 137注13:“受而擢甲科”者是山东艾颖,而不是浙江艾预 142注22:艾氏原始考证 148注26、艾氏并非出自犹太人与张正明先生商榷 153八、附录 165附录1 相关的历代官职、勋阶、爵位名称及其品级 165附录2 汝艾辅佐夏少康帝

3、复兴家国 171附录3 “受而擢甲科”典故 172附录4 艾子巧止诛九族 173附录5 赴各地实地调研提纲 174附录6 关于犹太人中的艾姓 178附录7 我国各历史时期移民情况 180附录8 两大刺客摘录 186附录9 辽宁凤城县艾姓考证 189附录10 我国各历史时期人口数 190附录11、两代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代差 194附录12、西安碑林与开成石经 196附录13、关于家谱的基本知识 197附录14、竹溪艾氏族谱(二修)凡例 201附录15、竹溪艾氏家训十则 204附录16、竹溪艾氏族谱(二修)的特点 208附录17、孔嘉父之名字考究 211九、主要参考资料 214作者简介 216前

4、 言我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主持编修竹溪艾氏族谱(二修)期间,不仅学习和钻研了谱牒学,而且对姓氏学也产生了兴趣,尤其想弄清楚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当时囿于姓氏学知识的匮乏,加上还在从事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只好暂时作罢。2007年底,年届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的最高时限,结束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对艾姓源流和现状的研究课题从此可以提上实施日程了。2008年3月初,我到沈阳市北方图书城浏览姓氏学方面的书籍,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主编、2007年11月出版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立即吸引了我的眼

5、球。我急切地想了解在北宋初年编纂出版的百家姓中排在第334位的艾姓是否名列当今三百大姓之中。在第三册中查到了名列第215位的艾姓,令我大喜过望。我一口气读完了关于艾姓的全部内容,并将其抄录下来,拿回家作进一步研究。通过学习和研究,对艾姓的起源、发展、现状、分布、迁徙、传统文化、历代先贤和当代名人等等,有了初步了解,并从中悟出了对艾姓源流进行更深入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受益匪浅。仅管这部书有4大本,100多万字,但由于该书要介绍300个姓氏的情况,以致对艾姓的介绍显得过于简明扼要。研读后,我对有些老问题仍不甚了了,并产生了一些亟待弄清的新问题,从而激发了我对艾姓源流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欲望和热情。带着我

6、想要解决的新老问题,怀揣我久欲达到的远近目标,我于2008年3月初至5月初,到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资料。为了了解艾姓的起源,查阅了中国姓氏辞典等6部古今姓氏书籍;为了搜集艾姓历代先贤和当代名人,查阅了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十多部古今名人辞典和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卷;为了搜集更多的艾姓历代先贤,查阅了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等7部史书人名索引资料;为了弄清从人名索引资料中查到的历代艾氏先贤们的生平事迹,查阅了晋书、魏书、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宋史、明史和清史等史书的有关部份以及其他相关典籍。为了弄清先贤们所成就的功业,查阅了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等7部官制辞典;为了弄清与艾姓起源和历代先贤相关地点

7、的衍变过程及当代名称,查阅了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4部地名辞典;为了弄清与艾姓起源和历代先贤相关的年代,并将其换算成公元纪年,查阅了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等4部年表,两千三百年中西历谱则是常用工具书。凡是有关艾姓源流和先贤的内容,均作了详细摘录。在查阅、综合和研究艾姓源流过程中,发现不少书籍对艾姓的起源、迁徙和先贤等方面的介绍很不全面,如各部姓氏书籍介绍艾氏起源时,多为34支,遗漏了几支重要的艾姓起源;又如在所有姓氏书籍中基本上见不到关于艾姓人口迁徙情形的介绍;再如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仅仅收录了2位艾氏历史名人,遗漏了大量艾氏先贤。更令人遗憾的是,不少资料关于艾姓的起源等内容有重大错误,如辽沈晚报2007

8、年2月25日介绍艾氏时,说艾氏“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经查证,到目前已知的十多支艾氏起源中,没有任何一支艾氏出自于禹王之后。又如姓氏词典称“北魏去斤氏、俟斤氏改为艾姓”;中国姓氏辞典称“北魏鲜卑族复姓艾斤氏改为单姓艾氏”。经查阅魏书官氏志,北魏鲜卑族118个姓氏(宇文氏和慕容氏除外)中根本就没有俟斤氏和艾斤氏,何来北魏鲜卑族俟斤氏和艾斤氏改为艾姓一说?!再如,有的资料将云南邓川州明代贤儒艾自修说成是河南邓州人,一字之差,差之数千里。四如,中国姓氏辞典将“受而擢甲科”典故的主人公山东艾颖写成浙江艾预,实属“张冠李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后来在查阅各宗族的艾氏族谱时也发现了一些错

9、误之处。主要错误有:一是年号错误,如唐元和年号到元和庚子(公元820年)止,公元821年(辛丑)应是长庆元年,却写成元和辛丑。二是年份错误,如宋朝庆元辛未,查两千三百年中西历谱,宋朝庆元年号中根本没有辛未年。三是母子年龄相差55岁以上,不符合生理规律。四是所取得的功名或所任官职名称与相关史料或史实不符。究其原因,一是筆误或印刷错误;二是重嫡轻庶,副配或继配所生子女写为原配所生;三是对年号、年份、功名或职务等的记录有误或口口相传过程中以讹传讹;四是在编修族谱时用当朝官职名称替换前几朝相当官职名称时出现差错;五是可能不清楚也可能有意将岁进士(即贡生的别称)说成进士;六是虚荣心驱使,为提高本宗族的社

10、会地位,杜撰几位先辈为进士甚至大官等等。更为严重的错误是,一些宗族的族谱序言对艾姓源流的追溯错误颇多,将别的宗族的历史名人列为本宗族的祖先,或者将别的宗族的后裔纳入本宗族族众之中。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将本宗族的源流弄混淆了,而且将某些艾氏先贤的生平事迹弄得面目全非。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艾孔,有的说他是汝艾的第49世孙,有的说他是周初齐国国君姜尚的后裔,有的说他是孔子之后,有的又说他是吴公子庆忌之子;有的说他因不满于鲁国三家僭乱、君弱臣强的现实而去国隐于齐国艾陵,以隐居地名为氏,以原姓孔为名,取名艾孔;有的说他在田氏篡齐时避难于艾山之中,见艾叶可爱而改姓艾,取名艾孔;还有的说他在战国时为避秦乱躲于艾

11、蒿之中得免于难,于是以艾为姓,取名艾孔,等等。对艾孔身世和来历的追述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是谱序作者秉承“天下艾姓是一家”的理念,不大清楚艾姓属于同姓多源姓氏的现实,加上以历史名人提高本宗族社会地位的虚荣心驱使,便将自己所知的艾姓历史名人都列入本宗族祖先之中。由于他们不完全了解这些名人的生平及某些同一宗族名人之间的确切世次关系,他们往往将外宗族历史名人的世次弄得混乱不堪,或者将一些典故弄错了,往往造成“张冠李戴”。至于有的谱序作者将本宗族始祖说成是一省乃至全国艾姓之始祖,或者说本宗族或本地艾姓人口之多为全国之最,不免有坐井观天之嫌了。造成上述种种错讹的最主要原因可

12、能是谱序作者历史知识匮乏,又无相关历史资料可查,使得他们对本宗族历史的追溯违背历史事实,杜撰的故事也漏洞百出。为了正本清源,还艾姓源流以本来面目,我根据以往所积累的艾姓信息和本次掌握的艾姓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和研究,于5月初撰写成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草稿)(约13000字);随着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常经补充和修改。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对以往介绍艾姓源流的有关资料(包括各艾氏宗族的族谱)的错误之处或相互抵牾的地方,主要依据史书,经过多方印证和辨析,凡我认为有把握之处,在本文中均予以订正;一些存疑处,因无从考证,只好保留原议,或者避而不提;一些艾姓先贤,只知其名及功名或某一任

13、官职,生平事迹很不全面,因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没有相关资料,他们的详细生平事迹尙无从查证,只好先将其姓名和已知的功名或某一任官职列出,不详尽处留待日后有机会时作进一步研究,并及时补充他们的生平事迹。寄希望于这些先贤的后裔提供他们的详细生平事迹,以彰显这些先贤们所建立的功业。为了进一步弄清艾姓的源流和更多先贤的事迹,我于2008年5月中旬专程赴北京,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与艾氏有关而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所没有的历史资料。共查阅了姓氏考略等5部姓氏书籍、至顺镇江志等10部记载了艾姓先贤生平事迹的地方志或民间典籍,对艾姓的起源又有了新的认识,并更详细地掌握了14位艾姓先贤的生平事迹。根据新掌握

14、的历史资料,对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草稿)进行了认真修改,订正错误,补充遗漏,删除冗余,于5月20日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一稿)(约18000字)。尔后又进行了适当补充和润色,于6月20日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二稿)(约20000字)。但这是依据史料写成的综述性文章,尙缺乏足够的实证材料加以佐证,而且,虽然名曰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实际上仅是艾姓源流综述,涉及艾姓现状的内容很少。为了搜集艾姓源流实证材料和现状情况,我向艾姓名人比较多的十余个市县的地方志办公室发信求助,请他们介绍本地艾姓情况和名人,并帮助寻找当地的艾姓宗亲。感谢江西抚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范茂芝主任和江西东乡县、修水县、陕西米

15、脂县地方志办公室各位同志的帮助,分别为我找到了东乡艾顺才、修水艾德彬、米脂艾有为等宗亲。根据修水征村艾军来信提供的信息和米脂有为寄来的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我对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二稿)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于9月1日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三稿)(约25000字)。为了搜集更多的关于艾姓源流的实证材料、艾姓名人及其事迹和各宗族现状情况,特别是想弄清楚本宗族湖南永州竹溪艾氏与江西东乡艾氏的渊源关系,受江西省东乡县顺才和修水县德彬的邀请,我于2008年10月10日16日赴江西进行实地调研。认真地查阅了东乡段墟(又称段溪)艾家礼洞艾氏宗谱和修水征村艾氏宗谱,基本上弄清了东乡礼洞和修水征村及其祖籍地浙江金华两支艾氏宗族的来龙去脉,并通过修水征村艾氏宗族于明崇祯4年(公元1631年)修成的艾氏宗谱(四修)转载的艾氏原始一文,顺便弄清了江西永丰一都滑石滩艾氏宗族自宋朝初期至明朝晚期(约公元9741591年)的概况;通过东乡段墟艾家礼洞艾氏宗谱和修水征村艾氏宗谱及其转载的艾氏原始,新搜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