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教学行为综合诊断调查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3587249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189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教学行为综合诊断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精编》教学行为综合诊断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精编》教学行为综合诊断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精编》教学行为综合诊断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89页
《精编》教学行为综合诊断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教学行为综合诊断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教学行为综合诊断调查(1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錄第一章 系統假設和目標、輔導規準、系統的特性與限制.2第二章 輔導程序:教學行為綜合診斷調查(步驟一至三).18第三章 輔導程序:重點教學行為診斷調查(步驟四至七).47第四章 輔導程序:專業成長計畫與實施(步驟八至十).70附 錄 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使用工具88筆記欄.171 系統假設和目標、 輔導規準、 系統的特性與限制 系統假設和目標、 輔導規準、 系統的特性與限制 發展性教學輔導,係指透過教師自我分析,同儕教室觀察,學生對教師教學反應等方式,來蒐集教師教學表現資料,然後鼓勵教師和同儕在相互信任合作的基礎上,設定專業成長計畫並執行之,藉以不斷地促進教學專業的發展,是一種典型的形成性

2、教學輔導措施。系統假設和目標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的設計,反映幾個有關教師教學行為和其分析的重要假定:第一,教師是一群具有學習能力的專業人員:身為專業人員,教師應該、能夠也願意改進他們自己工作上的表現,尋求專業發展。第二,每個教師的教學活動固然有其個別特殊性,但是某些重要的教學行為,可以成為教師教學表現的核心:這些教學行為,例如掌握所授教材的概念、引起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等等,是進行大多數教學活動時,所必須的。第三,教學是由一組可以分析的複雜活動所組成的:教學可以分析成數個重要的教學表現領域;而每個教學表現領域可由數個教學行為來代表;當然,每一個教學行為亦可由數個行為指標來加以描述。因此,教師若能表

3、現出某一教學行為內的多數行為指標,則可視其已經掌握該項教學行為。同樣的,教師若能實踐某一教學表現領域內的多數教學行為,則將視其已經實踐該項教學表現領域。第四,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教師若能一貫地實踐某些有效的教學表現領域、教學行為和行為指標,則學生的學習成就將可大幅提昇。基於這些假定,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的第一個目標是改進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尤其是實習教師、初任教師更為適用。在教師任教學科當中以擔任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等基本學科的老師,較為適用。因此,這個系統應該僅限於發展性、形成性輔導目的之使用而已。雖然操作本系統所得的資料,對於瞭解個別教師的年度總結性表現,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

4、是因為它並非總結性評鑑,所以最好不要用來作為選用教師、續聘教師、決定教師薪資水準、表揚優秀教師,以及處理不適任教師的依據。本系統的第二個目標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輔導者和受輔導教師固可針對個別教師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共同研商成長計畫並執行之。除此之外,輔導者亦可就大多數教師在教學表現上的共同弱點,提供教師適當的在職進修課程和計畫,以促進教師不斷地學習與成長。本系統的第三個目標是發現教師教學表現成就,激勵教師工作士氣。無論是在輔導過程中所發現的教師有效教學行為,或是教師在執行成長計畫之後所改進的教學行為,本系統皆會頒發給教師一份成就證書。這種對教師教學表現的肯定和認可,將可激發教師的尊榮感和成就

5、感,並鼓勵教師在工作本身的內在價值中,獲得滿足。本系統的第四個目標是促進行政人員與教師之間以及教師彼此之間的溝通、協調和合作,如此將有助於學校的和諧氣氛。本系統的輔導者可以是督學、校長、主任,也可以是教師同儕。無論輔導者是誰,本系統皆一再強調同儕性的、民主式的關係,而不是權威性的、強迫式的關係。希望經由輔導者和受輔導教師共同的合作經驗,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以及未來進一步合作的基礎。本系統的最終目的是在藉著改進教師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激勵教師工作士氣、提昇教師合作關係,來確保學校辦學品質,造就有效能的學校(EffectiveSchool)。品質是人格尊嚴的起點;學校辦學沒有品質,學校教育人員就

6、難有人格尊嚴。因此,如何提昇學校辦學品質,確是當前中小學教育人員的一個重要課題。 輔 導 規 準 本系統係使用一組仔細敘述的輔導規準,內含五個教學領域,係教室教學的主要屬性。每一個教學領域包含二到四個特定的教學行為,一共有十七個教學行為。每一個教學行為亦有二到五個行為指標,代表該項教學行為的特定行動,共有五十個。為便利讀者區分教學領域、教學行為和行為指標,特以大寫英文字母代表教學領域,以阿拉伯數字代表教學行為,以小數點後的阿拉伯數字代表行為指標。A教學清晰掌握所授教材的概念,清楚地教導概念及技能,形成完整的知識架構。A1掌握所授教材的概念A1.1能充分了解所授教材的概念A1.2能將概念轉換成教

7、學活動A2 清楚地教導概念及技能,提供完整的知識架構A2.1能有組織,有系統,由簡到繁地呈現教材A2.2能將過去所習得的知識與現在所教導的概念相連結A2.3能提供多種例證或範例,引導學生觸類旁通A2.4設計有意義的練習或作業,指導學生確實完成A2.5於每節課結束前總結或摘要學習要點B 活潑多樣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和各種發問技巧來呈現教學。B1引起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B1.1提出和學生生活相關,或有興趣想的問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B1.2能以新鮮有趣的事物或活動,維持學生注意力B1.3給予學生成功的經驗,增強其學習動機B2 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及學習活動B2.1依教材之需要,應用多元素(三種以

8、上)的教學方法B2.2能以學生為主體,提供學生充分(百分之八十以上)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B2.3能促進學生相互合作、共同討論或學習B3使用各種教學媒體B3.1能依教學需要選用合適的媒體與資源B3.2能正確地操作視聽器材或教具B4 善於各種發問技巧B4.1能設計問題由淺而深,考察學生是否真正了解教學內容B4.2能使用開放式問題,以激發討論,促進學生深入思考B4.3發問後待答時間適當(三秒以上),容許學生有思考聯想的時間B4.4發問後能針對學生回答繼續延伸問題B4.5聽答後能統整理答,加深學生印象或促進概念完整C有效溝通運用良好的語文和非語文技巧,來表達教學內容。C1 運用良好的語文技巧C1.1 音

9、量足夠,咬字清晰,使全班學生都聽得清楚C1.2 使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文字,解釋上課內容C1.3 板書工整正確,使每位學生均能清楚看到C2 適當地運用身體語言C2.1 適當地使用眼神、面部表情或手勢,加強溝通C2.2 適度的移動位置,增進溝通效果 C3 用心注意學生發表,促進師生互動C3.1 鼓勵學生發表,傾聽學生說話,不隨便干擾C3.2 複述或澄清學生說話的內容,以確定了解其意C3.3 對學生的反應做建設性的回饋,避免負面的批評D班級經營:營造班級氣氛,布置教學情境,有效運用管教方法,維持教室常規,使教學順利進行。D1營造和諧愉快的班級氣氛D1.1以和善的表情和親切的口吻與學生互動D1.2能以

10、幽默、機智帶動班級輕鬆愉快氣氛D2妥善布置教學情境D2.1依教學活動的類型,適當安排學生座位D2.2配合教學,布置有關的圖片、圖表、標本、模型等D2.3充分利用教室空間,所有學生作品均有展示的機會D3建立良好的教室常規和程序D3.1訂定合理的班級規約和活動程序,訓練並執行D3.2實施個人與團體之榮譽制度,鼓勵學生自律D4有效運用管教方法D4.1勤於發現學生良好行為,並立即獎勵D4.2善於運用讚美、公開表揚等社會性獎勵D4.3對於學生不當行為,立即明確妥善地處理E掌握目標掌握目標與歷程,實施教學評量,達成預期學習成果E1充分地完成教學準備E1.1考量學習內容及學生能力,決定教學目標E1.2 能依

11、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活動、練習及作業E2有效掌握教學時間E2.1上課時儘快地進入教學活動E2.2巧妙地銜接教學活動,維持流暢的教學節奏E2.3 利用走動、察看等監督技巧,促使學生積極學習E3評量學生表現並提供回饋與指導E3.1利用多元的評量方式,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果E3.2 明確地改正和指導學生考試及作業的錯誤E3.3 鼓勵進步的學生,使同儕有學習的典範E3.4 對特殊需要的學生,採取補救教學或加深加廣的措施E4達成預期學習效果E4.1 學生用心學習專注於學習活動E4.2 學生能理解並運用所學的概念和技能E4.3 學生能對學習活動有關的價值,做合理的判斷 運作過程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的整個運作過程,具

12、有四個階段、十個步驟,其關係如圖1-1所示。經由再循環,發展性教學輔導變成持續的過程。預 備預備階段的目的是:培養教學輔導人員和教師的關係,並為往後的實施階段建立一個輔導契約或默契。由於輔導人員與教師之間是否熟稔、關係是否良好,以及教師能否尊敬和信任輔導人員,深深影響輔導的效果,可見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在這個階段,輔導人員除了要接受足夠的訓練之外,亦應努力和教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之後,輔導人員應說明輔導的目標以及和教師共同檢視整個輔導規準。如果認為輔導規準有任何不妥當之處,可以加以修改、增加或刪除之。最後,輔導人員則應說明整個輔導的運作過程並取得教師的支持與配合。& 階段一:綜合診斷調查步驟一

13、教師完成工具一教學行為自我檢視表,來自我分析在五個教學領域和十七個教學行為上的表現。步驟二輔導者(輔導人員、校長、主任、教師同儕)使用工具二教學行為綜合觀察表,來進行教室觀察。步驟三教師及輔導者(如有需要,其他共同合作者也可參與)開會研商。對工具一和工具二之資料加以比較和分析後,填寫工具三教學行為回饋分析表。7.完成工具七:資料分析表4.完成工具四:教師自我報告表6.完成工具六:輔助性學生報告表5.完成工具五:教室觀察報告表8.完成工具八:專業成長計畫2.完成工具二:教學行為綜合觀察表1.完成工具一:教學行為自我檢視表可能程序方案需要改進完成證書在職教育再循環基本程序圖4-1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

14、之運作過程在職職教育活動成就預備(計劃與訓練、合作契約或共識)3.完成工具三:教學行為回饋分析表階段三:成長計畫階段一:綜合診斷調查9.實施成長計畫10.檢討會議階段二:重點診斷分析階段四:改進之努力共同合作分析資料之後,教師和輔導者共同選擇下列三個方案之一,以為繼續進行之基礎:1.直接進行成長計畫(步驟八)。如果教師和輔導者都很同意所獲得的資料已經很清楚地顯示出特定的改進需要,則選擇這個方案是合乎邏輯的。2.選擇一到三個教學行為,進一步進行重點診斷分析。如果教師和輔導者同意有改進的需要,但是感覺進一步的分析會更穩當時,則應選擇這個方案。3.重新回到步驟一和二,由教師重新自我檢視,以及由輔導者再進行教室觀察。如果教師和輔導者意見不一致時,則可以做這個決定。這種再循環一方面能使輔導者更熟悉教師在教室的表現,另一方面可提供教師再檢討修正其對工具一的反應。& 階段二:重點診斷分析步驟四教師完成工具四教師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