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586606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并通过适当拓展背景材料,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以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归纳其艺术特点。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艺术成果丰硕。通过对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

2、窟和龙门石窟教学难点书法、绘画艺术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本课的地位比较重要。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是我国文化成就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化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以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准备搜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的相关资料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农学与地理成就。回顾并回答 落实课标一、“书圣”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教师出示王羲之画像和兰亭序的摹本,并直接向学生讲解:东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

3、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二、“三绝”顾恺之教师出女史箴图并讲解:东晋大

4、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擅长人物画。所谓人物画,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画人物,难度很大。顾恺之的人物画,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即刻画人物质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只要他点眼睛,画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样。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时,从画中让我们了

5、解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国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三、石窟艺术1、云冈石窟2、龙门石窟教师强调一下石窟开凿的时间、地点,之后出示有关识记: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人尊称他为“书圣”“三绝”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石窟艺术1、云冈石窟2、龙门石窟根据师自己小结反思完善请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表格学生制作表格教学札记本课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历史知识,增强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