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5.28).pptx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33584650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PTX 页数:22 大小:43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5.28).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5.28).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5.28).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5.28).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5.28).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5.28).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5.28).pptx(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精华版 古代中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分封制 又称封邦建国 背景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东征 灭商建周 史称西周 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 加之西周建立后 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 周公执政后 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 大举实行分封 基础 井田制分封目的 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内容 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 主体 功臣 姻亲 先代贵族 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分封核心内容 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主要诸侯国 齐 鲁 燕 卫 晋 楚等 权利和义务 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 承担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定期朝贡 派服

2、劳役 朝觐述职等义务 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 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等级序列 周王 诸侯 卿大夫 士 影响 积极影响 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 扩大疆域 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 政治秩序稳定 消极影响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 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瓦解 事件 楚王问鼎 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破坏表现 春秋时期 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 分封制名存实亡 战国时期 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井田制崩溃 诸侯实力增强 周王室衰落 2 宗法制 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 财产 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

3、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 巩固王权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最大特点 嫡长子为大宗 其他兄弟为小宗 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家 国结合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 巩固了分封制 保障了贵族 世卿世禄 的特权 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有利于凝聚宗族 防止内战 强化王权 家 国结合 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影响后世 维护工具 礼乐制度 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其实质是 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 宗法制对今天生活的影响

4、 积极 重视家庭建设 提倡尊老爱幼 有利于社会安定 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 强调家庭本位 过分重视人情关系 人为划分远近尊卑 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书山有路3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等级森严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6年 1 背景或条件政治前提 秦王赢政灭六国 建立秦朝 实现了国家统一 经济根源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小农经济分散性 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政治根源 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

5、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思想来源 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实践条件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 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2 目的 巩固政权 维护大一统 3 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中央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县制 皇帝制度的建立 始皇帝 的来历 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 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 皇帝 称号 德高三皇 功过五帝 自称 始皇帝 从此 皇帝 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 内涵及特点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集行政 司法 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三公九卿制 三公 指丞相 御史大夫和太尉 左右丞相为 百官之首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是副

6、丞相 掌管律令 图籍 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三方互不相属 互相牵制 九卿 三公之下 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 合称九卿 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 在地位 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 互相牵制的状态 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 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地方 郡县制 起源 源于春秋后期 商鞅变法时 废分封 行县制 建立 秦统一后 实行郡县制 全国始设36郡 后增至40余郡 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郡 设郡守 郡丞和郡尉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郡下设县 县置县令 县丞和县尉 县级以下设 乡 里 两级

7、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特点 与分封制相比较 特点有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 不得世袭 意义 a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安定和发展 b 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1 书山有路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 并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 官位不世袭 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 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 有利于中央

8、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归纳总结 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体措施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经济方面 统一度量衡 货币和车轨 交通方面 修建驰道 开通灵渠 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 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焚书坑儒 军事方面 南征越族 北方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 进行大规模移民 法律方面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选拔 考察官吏的制度 制定秦律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车同轨 建长城 修弛道 直道 开灵渠 移民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积极 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 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 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历代沿用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9、的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消极 导致暴政 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高度的中央集权 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汉朝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七国之乱 西汉初年 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汉景帝削藩 引发七国之乱 平定后 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政治措施 建立中朝 中朝 或内朝 为了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等工作的人 参与军国大事 为决策机构 外朝

10、即原来的三公九卿 执行 相权受限 皇权加强 设置刺史 全国分13州 各置刺史一人 中央特派 监察地方 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 位卑权重 无固定治所 到了东汉 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 治所为州 实行推恩令 推恩分化 削弱王国 加强中央集权 解决了王国的威胁 选官制度 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注重人才道德 举孝廉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但容易任人唯亲 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文化措施 思想上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教育上 创办太学 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3 汉武帝加强

11、集权的影响 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 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 政局动荡 二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中书省 起草诏令 决策机构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审核机构 尚书省 负责执行 下设 吏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 户籍 土地和赋税 礼 礼仪 科举 兵 军政 刑 刑狱 工 国家工程建设 六部 行政机构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 提高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 加强皇权 三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注意从中央分割相权 地方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把握 背景 960年 陈桥兵变 赵匡胤黄袍加身 建立宋朝

12、 为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巩固统治 主要措施 收精兵 集中军权 杯酒释兵权 和平削权 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中央 将禁军统领权归三衙 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 兵权互牵制 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禁军一半驻京师 一半分守各地 强干弱枝 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 削实权 集中行政权 中央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 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 但相权被三分 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和三衙分割军政权 设三司 盐铁 户部 度支 分割财政权 三司使被称为 计相 中书门下 枢密院和三司合称 二府三司 地方 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派文臣做州郡长官 设通判监督 直接向朝廷奏报 制钱谷 集中

13、财政权 中央 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 地方 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3 影响 积极 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封建统治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消极 形成 冗官 冗兵 冗费 局面 造成国家积贫 积弱 即 三冗二积 教训 改革必须结合实际 精兵简政 等等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分割相权 加强皇权 分割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四 元加强中央集权中央 一省制 即中书省 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六部归中书省 相权反弹 严重威胁皇权 枢密院 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 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 统领宗教

14、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 行省制度目的 吸取宋朝地方无权 人浮于事的教训 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 内容 山东 山西 河北由中书省直辖 其他地方设行省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军 政 财大权 但行政权力是受到中央的节制 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设路 府 州 县 影响 行省的设置 便利了中对地方的管理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各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省制奠定了基础 同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五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 商周时期 世卿世禄 制2 战国至秦朝 军功爵制 2 两汉 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

15、 注重门第出身 隋唐 科举制 概况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 始建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贞观年间 增加考试科目 以进士 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 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后成定制 作用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b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 选拔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d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 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 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 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 被选拔的多是

16、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明清 八股取士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 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 五经中命题 而且只准用程 朱理学的观点 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答卷的文体 有严格的规定 分八个部分 称为 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 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既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也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 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背景 元朝中后期 宰相权势过重 引起政局动荡 明朝建国之初 沿袭元制 丞相位高权重 威胁皇权 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 内乱频繁的教训 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废除 1380年 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 下令裁撤中书省 废除丞相 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 设置殿阁大学士 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 并不参与决策 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 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 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