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发展战略)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3574332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7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发展战略)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20(发展战略)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20(发展战略)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20(发展战略)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20(发展战略)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发展战略)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发展战略)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研究生姓名: 赵 晓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内容摘要:建设新农村是当代中国的迫切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正式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指导性方针,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是针对中国的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严峻形势提出的。中国城乡的失衡发展局面已危及中国的整体发展形势。就江苏而言,苏北农村的落后是制约苏北腾飞,影响江苏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整个苏北的崛起、缩小江苏南北的地区差距和实现江

2、苏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苏北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位于江苏北部的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五市是江苏省的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苏南、苏中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慢,农民收入低。2009年,苏北地区人均CDP20135元,是省均水平的45%和苏南地区平均水平的27%:农民人均纯收入6378无,是省均水平的80%和苏南农村平均水平的55%;苏北农村地区人口占苏北人口的74%和全省人口的33%以上,土地面积占苏北面积的83%、全省面积的44%以上1该数据来源于作者对江苏统计年鉴-2010的整理所得,其经济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着苏北和全省整体经济水平的增长和社会

3、进步。目前,苏北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缺乏、劳动力转移缓慢、农业效益不高、劳动力素质较低等突出问题。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苏北全面振兴、实现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为加快苏北农村经济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快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区域合作等。【关键词】: 新农村 苏北区域经济 三农 机制构建目 录一、绪论-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目的- 7 -(三)文献综述- 7 -1.3.1国内研究综述- 7 -1.3.2海外研究综述- 9 -二、苏北农村经济发展

4、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一)理论- 11 -2.1.1邓小平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 11 -2.1.2小康社会理论- 12 -2.1.3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13 -2.1.4新农村建设理论- 14 -2.1.5科学发展观理论- 16 -(二)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16 -1.促进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夯实江苏经济发展基础- 17 -2. 促进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需要- 17 -3.促进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我省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18 -4.促进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我省经济发展合理布局的需要- 19 -三、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9 -(一

5、)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 19 -(二)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22 -四、推动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5 -(一)目标内涵- 25 -(二)思路- 26 -4.2.1发展高效农业- 26 -4.2.2发展乡镇企业- 27 -4.2.3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29 -(三)构建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五大机制- 32 -4.3.1建立有利于苏北农村经济的制度创新机制- 32 -4.3.2建立有利于苏北农村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 33 -4.3.3建立有利于苏北农村经济的投入机制- 34 -4.3.4建立有利于苏北农村经济的宏观协调机制- 35 -4.3.5建立有利于苏北农村经济的法律保障机制- 3

6、5 -(四)推动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36 -(五)推动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条件- 38 -参考文献- 41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部分先富论”理论指导下,江苏省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至2009年底,占全国总面积1.16%的江苏,创造了占全国10.1%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5.4%的外贸进出口总额。2009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10位的包括江苏的苏州和无锡(苏州第五位、无锡第九位)。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苏北(指徐州、淮阴、宿迁、盐城、连云港五市。下同)与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市)的差异却日益扩大。(见下表)表 苏南

7、苏北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指标苏南苏北年末户籍人口(万人)3079.953015.02土地面积(平方公里)2809054357耕地面积(千公顷)934.062674.76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1154.197196.89第一产业532.421065.33第二产业11716.973532.73#工业10755.792952.32第三产业8904.802598.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6927823835粮食产量(万吨)536.192184.79油料产量(万吨)31.4077.74棉花产量(万吨)0.8118.05进出口总额(亿美元)3002.23110.87居民储蓄存款(亿元)12314.

8、863404.54(以上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09年)1该数据来源于作者对江苏统计年鉴-2010的整理所得2数据来源江苏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表中列出了2009年苏北与苏南地区主要的经济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各项指标中,除了人口、土地面积、可耕地面积、第一产业总产值、粮棉油总产量,苏北比苏南高以外,其他反映工业化发展水平、居民富裕程度等方面的指标,苏北均比苏南要低。第二、第三产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苏北与苏南相比,差距都相当大,进出口总额、居民储蓄存款等指标,苏北与苏南相比,均有着相当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江苏在全国实现“两个率先”的最大障碍

9、。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摆到空前突出的位置,加强推进,成效显著。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创新,走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如:昆山的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盱眙的龙虾特色经济,沭阳的招商模式等等。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虽然出现了良好势头,但是江苏三大区域仍然存在绝对值差距继续扩大的问题。以苏北为例,分析苏北与苏南在绝对值上的差距。2009年苏南人均GDP为69278元,苏北为23835元,相当于苏南的34.4%,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3.27%;GDP总额方面,苏南2009年为21154.19亿元,苏北为7196

10、.89亿元,相当于苏南的34.02%。2008年末,全省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63.08万个,第二、三产业单位半数以上集中于苏南地区。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苏南五市拥有法人单位35.81万个,占56.8;南通、扬州、泰州等苏中三市12.73万个,占20.2;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苏北五市14.54万个,占23.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现这种差距的直接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上的差距,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城市化的差距。因此,推动苏北区域经济发展,难点在“三农”,重点和出路也在“三农”。本文是

11、针对苏北地区而作的研究,江苏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差异系数高达0.71,这不仅高于浙江的0.38、山东的0.673,也高于全国的乎均水平。这也是本文的重要写作背景之一。(二)研究目的当前对农村经济的研究论著有很多,但都没有跳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城乡融合理论”。但是理论有其先天的局限性,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对时代的发展产生的问题进行完全的解读。理论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发后,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的实践,创新了一系列的农村发展理论。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和科学发展观等等。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是江苏全面实现“两个率

12、先”的最大难点。大力推动苏北农村经济,是增强苏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推动我省“两个率先”进程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意义,以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为选题进行研究,既是对苏北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探讨,又是对实现江苏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的探索,同时对在经济洼地地区农村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极强的实践意义。(三)文献综述1.3.1国内研究综述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国家工作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根本性问题,自然而然成了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

13、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和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今后段时期我党和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对于农村经济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部门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各级地方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和总结。新农村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以20字为总要求,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也有学者把其概括为“五点”: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五是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1 邓蓉敏、汤美

14、芳.专家学者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述J资料通讯,2007.(3):17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任务的实践。建设新农村能够形成对农业现代化的强大推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举措。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关键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贺雪峰认为关键是要建设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2 贺雪峰.新农村建设: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基础J.中国财经大学研究生报.2007.(2):1

15、6-202我认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建立保障机制。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工业拉动、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着力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创新型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将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将新农村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