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571171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崇祯帝【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2.根据下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包括 ()郑和哥伦布首航时间1405年1492年船数200多艘3艘航船大小长151.8米宽61.6米长24.5米宽6米随航人数27 800人88人时间早规模大随行人员多友好交往 A. B. C. D.【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1405-1433年郑和奉命7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可见时间早;从船数、航船大小和随航人数来看,可见规模大、随行人员多;友好交往在表格中不能体现。故排除,选D。3. 许多人认为“世界航海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往来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

3、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经济、文化友好往来。【拓展延伸】郑和下西洋给我们什么启示?(1)从改革开放方面来谈。如:改革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或借鉴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等。(2)从郑和精神方面来谈。如:开拓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敢为天下先等。(3)从国家谋求发展和强盛方面来谈。如:要善于学习别国的文明成果,不要妄自尊大;要建立开放的对外关系,不能固步自封。4.下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岭关的一张照片。铁岭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匾额上写

4、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岳飞抗金 B.郑成功收复台湾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明朝中期,倭寇肆虐。在东南沿海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戚继光率军九战九捷,平定了倭患。此处指的是戚继光抗倭。5.如图电视剧在央视一台火热上映,剧中主人公以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A.台湾被殖民者侵占 B.南海地区出现危机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解析】选D。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

5、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东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故选D。6.江苏苏州的戚继光抗倭纪念馆牌匾“御寇安民”中的“寇”是指 ()A.荷兰侵略者 B.沙俄侵略者C.英国侵略者 D.日本侵略者【解析】选D。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知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7.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

6、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说明了当地人民群众抗击倭寇的积极性非常高,显而易见,抗击倭寇,平息倭患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8.东南沿海人民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A.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C.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平定了东南沿海

7、的倭患,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故选C。9.下列对外关系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类历史问题的能力。四个选项都属于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属于友好交往的史实,而戚继光抗倭则属于中外暴力冲突的史实,与前面三个史实不同性质。二、非选择题10.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1)主题命名:结合邮票中的信息,分别为这两张邮票命名一个合适的主题。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学习了郑和下西洋,请简单评

8、价郑和及其远洋活动。 (4)情感提升:说一说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国际友好交往的杰出使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第(1)题左图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主题是中外友好交往。右图反映的是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必要条件,主题是航海技术的进步。第(2)题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第(3)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

9、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第(4)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中外友好交往(或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的进步(或指南针的应用)。(2)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郑和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我们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他之长,补己之短。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列是纪念郑

10、和下西洋系列纪念邮票。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材料三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韬铃深处(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感受到戚继光的什么精神?(4)除了材料三所反映的事件外,明朝中后期,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

11、动,试举一例说明。【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第(2)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第(3)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知识。第(4)题主要考查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的相关知识。答案:(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2)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传统:和平外交,友好往来。(3)戚继光抗击倭寇。精神:反映了戚继光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4)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