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3568631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编》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编》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编》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编》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它留给世界一片恐慌,给人们留下了一片阴影。这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有什么样的灾难比金融危机更为严重呢?它像幽灵一样,突然从某个角落出现,继而急风暴雨般的震撼着整个国际经济。同时也给经济学家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在新的世纪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呢?如果答案是可能的,那么下一次金融危机又将在什么时候爆发呢?为了防范金融危机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这不能不说个极为严肃同时又是极为现实的问题。随着2009年的到来,我国金融业将逐步对外开放,金融系统的封闭“防火墙”即将逐步被拆除,而中国的经济体系在很多方面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采取措施积极防范金融机

2、就成了当务之急。在这种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格局愈演愈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学家开始纷纷关注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研究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与趋势,思索应付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关键词:亚洲,世界,金融危机,对比,研究;目录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从生产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到科技和金融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跨国界流动的增加,使有限的资本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合理的分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的全球化还推动了它们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过去的经验也证明,金融全球化

3、(金融市场开放、货币自由兑换出入、汇率自由浮动、国际金融资本快速流动、外国金融机构自由来往、证券股票交易直线上升)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有负面效应:引发金融危机并使金融危机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是指国际金融货币领域内由于制度安排不合理、金融秩序不完善、交易风险管理水平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或国际游资的冲击等原因引起的金融货币体系出现困难乃至崩溃的现象。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己发生了多次各种形式的金融危机,它们对世界经济以及国际金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在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整合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任何地区金融危机都可能触发连锁反应。这表明,在

4、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威胁,一个国家的问题往往同时也是另一个国家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5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突出,分别是1992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1999年的巴西金融动荡。对我国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爆发于1997年下半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它由泰国肇起,并很快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和东欧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它形成了一场破坏力极强的亚洲金融风暴,对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经济

5、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些国家的经济在1998年呈现负增长,而在1997年之前,增长率超过%5;这些国家曾消灭了大量贫困,是“亚洲奇迹”的一部分,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却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场危机中,大多数东亚经济的货币和资产价值跌落了30%一40%,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经济下跌得更为厉害。东亚地区的银行和企业陷入空前的财务困境虽然到了1999年,发生经济危机的国家在出口和GDP上都己恢复正的增长;除政治上动荡不安的印尼外,一般用来作为投资者信心指标的股票市场指数也己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然而,东亚经济增长的恢复是否可持续?类似的危机是否会再度爆发?我们应该从这场危机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目

6、前国内外学术界并无定论。席卷东南亚并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这场金融危机距今己经过去整整八年,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摆脱了危机的阴影,走上了全面复苏的道路。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这场噩梦般的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巨大危害。反观我国,与世界经济相比,中国的经济维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亮点。虽然数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并没有造成重大的影响,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就忽视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力,甚至认为我国的金融不存在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中国的金融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且不容小视。如果我们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的话,我国就有可能会触发另一场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到时不仅

7、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重创,停步不前甚至倒退,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将因此而蒙上一层阴影。因此,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对我国的现状进行清醒的认识,探悉其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并研究出与此相对应的防范措施,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政府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此外,从早期的金融危机形成理论,到两代货币危机理论,再到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的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的形成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对其进行研究并预测出其发展的趋势,对我国防范金融危机也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章、亚洲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从产生、发展至今,经历了较长的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出现了许

8、多新的特征,因而现在对金融危机的研究,既不能像早期金融危机理论那样侧重关注实体经济领域,也不能像两代货币危机模型那样把视野局限在虚拟经济领域,而应该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对金融危机历史演进和现状有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认识,清醒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理论的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其发展的趋势。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并进行防范具有相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1、金融危机理论回顾早期的金融危机形成理论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以费雪一明斯基-金德尔伯格为代表的经济周期论,他们把金融危机看成是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一种经济现象,把危机的产生和积累视为市场非理性和非均衡行为的结果,以“金融脆弱”和“过

9、度负债”等理论为核心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与此相对应的是弗里德曼和斯瓦茨等人提出的“货币主义”解释,他们认为市场是理性的,市场上金融风险的产生和积累并不是缘于市场内部的市场恐慌和普遍非理性,而是来自于市场外部,尤其是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不当。第二章、世界金融危机2.1、国际金融危机简介2.1.1、国际金融危机的类型、成因与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

10、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4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如美元危机、欧洲货币危机等;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如墨西哥债务危机;机构危机指的是由于监管失误、交易失败等引起的金融机构倒闭事件,如巴林银行倒闭等;市场危机则是指由于价格暴跌引发大规模抛售金融资产,从而导致金融市场震荡乃至崩溃的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香港的股市动荡等。必须要指出的是,

11、由于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货币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空前加深,不同类型的市场联动日渐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较少表现为某一单纯的类型,而往往是一种类型的危机引发其他类型的危机,使不同类型的危机交织并发,是真正的“祸不单行”。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一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和资源效益不佳一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

12、归结如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己经濒临破产。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第三章、亚洲金融危机与世

13、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亚洲金融危机牵涉到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十分复杂。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也有多种说法。但是从本文之前对日本和韩国金融危机的分析来看,亚洲金融危机成因的解释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危机归因于东亚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失误以及制度缺陷,另一类则将危机归因于不必要的金融恐慌。根据第一类解释,亚洲金融危机不可避免,而且问题来自危机发生国自身。而根据第二类解释,危机的发生不是必然的。尽管这两类解释有不同的含义,但他们之间又是密切相关的。即使政策失误与制度缺陷并不一定会带来危机,他们也是金融恐慌的前提条件。除了这两大类解释之外,还有一个和两者都有关系但是稍有不同的解释,即外界因素的变化是危

14、机的导火索。作为东亚危机发生国的主要外资来源国,日本的经济形势的改变导致本来流向其他东亚国家的外资突然转向,从而引发金融危机。本章分别讨论这几种解释亚洲金融危机的理论。3.1、经济政策的失误以及制度缺陷3.1.1、金融自由化速度过快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危机发生国都实施了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降低,他们在放贷中所受的限制也大大减少。同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可以到境外市场筹集资金。这些措施导致对内信贷和对外借债的快速扩张。在对内信贷方面,泰国、韩国和马来西亚的银行对私有部门的投资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7年中增加了50%。对外借债方面,泰

15、国银行对外负债由199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增加到1995年的28%;韩国商业银行通过从境外大肆借债为大企业提供贷款,导致大企业负债率高速上升;印度尼西亚的大企业直接在境外融资。由于金融自由化的速度过快,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监督不能及时改善,金融机构本身的能力也不能及时发展,所以贷款质量下降。一些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过低,不良资产率上升。金融自由化过快所造成的外债过多,投资高度扩张,投资质量下降以及金融机构体弱等问题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危险,但这些问题本身还没有严重到不可避免地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程度。事实上,在199419%年间,印度尼西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从12%下降到9%,马来西亚的从8%下

16、降到4%。著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所提供的银行健康指标并没有显示危机发生过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之间有明显差别。3.1.2、联系汇率对比20世纪90年代的前期,每个危机发生国都保持了固定汇率,或者只允许汇率以非常可预测的速度变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汇率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但问题是这样的政策如果不能维持则可能带来危机,也就是说,这种汇率政策减少了小的风险,但可能带来大的风险。固定汇率从三方面增加了危机的风险。一是固定汇率制度让境外投资者认为他们面临的汇率风险很小,从而鼓励了短期资本的流入,短期外资的流入埋下了资本流出的风险,也和金融自由化一起造成了投资过度。二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可贸易品的价格固定,而不可贸易品,特别是建筑和房地产业,因为投资的增加而价格上涨,结果可贸易品相对价格下降,本地货币实质升值,出口积极性下降,投资非贸易品经济性上升。1995年以来美元相对于日元和欧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