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提纲 川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566727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提纲 川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提纲 川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提纲 川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提纲 川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提纲 川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提纲 川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提纲 川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网络走向全盛的唐朝第一单元知识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隋唐的历史,(公元581公元907年)在中国经历三百余年的分裂后,589年北方的隋灭掉南方的陈,重新恢复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隋朝虽然统治时间短暂,但却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继隋朝以后的唐朝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内对外交流都十分的频繁,展现了隋唐时期的繁荣和开发。)第一单元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隋统一 全国 与开皇之 治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统一:589年,隋文帝杨坚灭了南方的陈朝,又一次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治国措施

2、:改革行政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和徭役,倡导节俭。结果:出现了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开皇之治”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原因:国家统一,隋文帝的正确治国策略和励精图治等。隋的灭亡和唐的建立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时间:618年比较隋与秦的相似之处: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都因为暴政而灭亡,统治时间短,都修建了大的工程,都创立了新制度建立:618年李渊。定都长安背景: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登上皇位。年号“贞观”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内容(李世民的治国措施):1、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2、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贞观之治“3、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4、重

3、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5、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结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局面。意义:为唐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因:1、唐太宗吸取了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调整政策。2、唐太宗制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3、唐太宗的个人才干和励精图治。4、国家统一,人民的辛勤劳动。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为唐朝走向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单元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690年,武则天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周,她的统治称为武周政治。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女皇武则

4、天治国措施:打击唐朝皇室和其他贵族集团,多方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璟等很有才干的人,组织编写农书用于指导农业生产。鼓励新修水利、栽桑养蚕、开垦土地等。作用:唐朝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评价:武则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但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无辜,崇尚佛教,重用武氏家族等。背景: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713年改年号为开元。他就是唐玄宗。内容(治国措施):1、 任用贤能,整顿吏治,敢于纳谏。2、鼓励发展生产,扩大耕地面积号召新修水利。3、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开元盛世”4、按照“宽仁”的原则,废除了武则天时代的酷刑苛法。5、倡导节俭。结果:出现了“开元盛世”唐朝发

5、展到鼎盛。原因:唐太宗武则天奠定的基础,唐玄宗前期的励精图治,唐玄宗采取的措施的正确性,人民的辛勤劳动。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措施的相同处:1、都重用人才,2、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3、都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第一单元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科举制度的创立原因:过去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和人才的制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雏形:隋文帝“分科举人”朝代、人物:隋朝、隋炀帝。 标志: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的发展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分类:分常科和制举。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制举是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唐朝的科举考试已形成固定程序录用办法等已经很完善

6、了。科举制的影响评价:积极意义: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管制度,具有进步性。它打破了过去豪门世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它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选拔人才制度,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老百姓参与政权。影响了世界选官制度。消极意义: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笼络和控制人才的一种手段,它的后期考试内容僵化、形式的刻板,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个工具,到清末废除。 第一单元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吐蕃吐蕃: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的祖先,既是族名也是政权名称。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后在今天的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政权。并请求和唐朝通婚, 唐与吐蕃的关系 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641年文成公主远

7、嫁吐蕃,文成公主带去了大量的植物品种,以及各种医学、农学、建筑、天文等方面的书籍。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了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亲如一家人)了。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建立了会盟碑。这是唐与吐蕃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加强了汉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唐与南诏的关系 南诏:唐朝初年,彝族和百族的祖先在今云南洱海一带建立了六个政权,称为六诏。8世纪初六诏中蒙舍诏统一了各诏,建立了南诏政权。关系: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唐与南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与回纥的关系 回纥: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隋唐

8、时期生活在今蒙古色楞格河流域。788年改称回鹘。 关系:唐朝时曾经帮助唐军灭突厥和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与会纥关系密切。唐朝的民族政策 :恩威并施(或者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唐朝通过那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和亲、册封、经济文化交流、设置机构加强管理、战争。 第一单元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唐朝的对外政策 :开放遣唐使来华 目的: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概况:次数多、规模大、人员复杂。 重要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 意义:为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的:传播佛学理论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鉴真东渡 传播的中国道艺:医学、建

9、筑、雕塑、书画。 意义: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精神:顽强的毅力,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精神。 目的:学习佛学,求取佛经。 地点:天竺(古印度)玄奘西行: 著作:大唐西域记 评价: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 精神: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求真的精神。 第二单元知识概述(本单元主要学习宋、元的历史(约1014世纪中叶),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又由统一走向分裂,开始了多个政权并立,这些政权之间虽有战争,但和平仍然是主流,封建经济在曲折中向前迈进,民族关系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也在这一时期最终完成。) 第二单元 第6课 辽、宋、西夏、

10、金的并立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民族都城地理位置契丹(辽)916年耶律阿保机契丹上京北方北宋960年赵匡胤汉族东京中原西夏1038年元昊党项兴庆西北金1115年完颜阿骨打女真会宁东北南宋1127年赵构汉族临安东南辽、宋、西夏、金的建立简表 政 权 关 系宋-辽 战争:北宋初期和前期宋和辽之间发生了几次大规模战争,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时间:1005年澶渊之盟 目的(北宋):用经济损失来换取统治的暂时苟安。宋-西夏 (略) 内容:宋辽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 和平 意义:双方边境保持了相对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金-辽 :1125年,金灭辽

11、,金-北宋 政 权 关 系 :1127年金灭了北宋,历史上称作“靖康之变” 金-南宋 战争:南宋初期,金军多次南下骚扰,遭到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抗金英雄岳飞取得了著名的郾城大捷。 和平: 1141年,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形成了宋和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意义: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第二单元 第7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农业:辽、宋、金并立时期南方的农业发展超过了北方,表现在1、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的提高。2、耕地面积扩大,水稻产量大幅增长。3、北方的小麦、粟、和豆向南方扩展。4、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手工业:1、南宋时棉织业兴起。2、江西景德镇

12、成为瓷业中心(瓷都)。3、造船业发达先进。南方经济的发展系纸币的出现 商业: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大宗买卖的需要,方便商人交易。 时间:北宋。地点:四川地区, 名称:北宋叫“交子”南宋叫“会子” 优点:方便携带,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通。 意义:方便商品的流通。对外贸易发达 地位:北宋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广州、泉州。宋代设市舶司进行管理,并且还开通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经济重心南移 过程:东汉末三国开始,两晋南北朝进一步南移,唐朝中后期加快,到宋代完成(南宋)。 表现:人口增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从总体看也超过北方。南方的赋税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原因:1、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工具。2、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