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目标管理)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3565955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目标管理)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20(目标管理)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20(目标管理)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20(目标管理)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20(目标管理)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目标管理)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目标管理)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 2009 4 号文件附件 1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送 审 稿 湖 南 省 人 民 政 府 二 九年八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规划背景 2 第一节 区域概况 2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 3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6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8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 8 第三节 目标任务 9 第三章 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12 第一节 严格耕地保护 12 第二节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13 第三节 提高耕地质量 14 第四节 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4 第四章 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15 第一节 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 15 第二节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 17 第五章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9 第一节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9 第二节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20 第六章 区域土地利用 22 第一节 长株潭城市群区 22 第二节 环洞庭湖区 23 第三节 湘中南区 25 第四节 大湘西区 26 第七章 注重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 27 第一节 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27 第二节 推进土地生态功能与环境质量恢复治理 28 第三节 因势利导发挥土地生态功能 30 第八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31 第一节 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31 第二节 新型城市化建设用地工程 33 第三节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工程 34

3、第四节 民生用地工程 38 第五节 土地生态建设工程 39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1 前 言 本世纪头 20 年 是湖南大力推进 一化三基 加快 富民 强省 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各业各类用地需求加大 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重大挑战的时期 实现 富民强省 宏伟目标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创 新土地管理机制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更好地统筹各行各业用地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 续发展 根据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 结合湖南省土地资源状况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任务 编制 湖 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

4、0 年 以下简称 规划 规划范围为湖南省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 规划期限为 2006 2020 年 以 2005 年为基期年 2010 年为近期目标年 2020 年为目标年 本 规划 是湖南省严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是落实土 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 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区域概况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 地处东经 108 47 114 15 北纬 24 38 30 08 之间 土地总面积 21 18 万平方千米 全 省 2005 年末总人口 6732 1 万 辖 13 个市 1 个自治州 122 个县 市 区 湖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及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 地

5、带 地形轮廓以雪峰山为界 西部主要为山地 地势相对较高 东部主要为丘陵 地势相对较低 自西向东交替过渡 境内东南 部的罗霄山脉和南岭山脉向北倾斜 形成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 蹄形 北部为洞庭湖平原 湘 资 沅 澧四水 以下简称 四 水 以及汨罗江 新墙河等从东 南 西三面汇入洞庭湖 经 城陵矶注入长江 构成洞庭湖水系 地貌类型以山地 丘陵为主 山地 含中山 低山 占 46 3 丘陵 含岗地 占 35 8 平 原占 12 6 水面占 5 3 湖南省属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 16 18 降水量 1200 1500 毫米 无霜期长达 260 310 天 湖南省自然条件

6、优越 动植物资源 矿产资源 水力资源与 旅游资源丰富 是著名的 鱼米之乡 有色金属之乡 非金 属矿产之乡 和 旅游胜地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建设突飞猛进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人 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5 年地区生产总 值 6511 34 亿元 位居全国第 13 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563 96 亿元 位居全国第 12 位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117 74 元和 9523 97 元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 一 土地利用结构 按照 全国土地分类 过渡期间适用 2005 年末全省农 用地 1793 17 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84 64 建设用

7、地 133 87 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6 32 未利用土地 191 51 万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9 04 见专栏一 专栏一 2005 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 单位 万公顷 地 类 面 积 万公顷 占一级地类 比例 占全省土地 比例 合 计 2118 55 100 00 地 类 面 积 万公顷 占一级地类 比例 占全省土地 比例 小 计 1793 17100 0084 64 耕地 381 6021 2818 01 园地 49 762 772 35 林地 1189 1866 3256 13 牧草地 10 460 580 49 农 用 地 其他农用地 162 179 057 66 小 计 13

8、3 87100 006 32 建设用地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 102 0976 264 82 地 类 面 积 万公顷 占一级地类 比例 占全省土地 比例 交通运输用地 9 166 840 43 水利设施用地 19 3414 450 92 建设用地 其他建设用地 3 282 450 15 小 计 191 51100 009 04 未利用土地 106 9455 845 05 未利用地 其他土地 84 5744 163 99 二 土地利用特点 土地利用率高 土地开发历史悠久 土地利用率高 2005 年末 全省已开发利用土地 1927 04 万公顷 土地利用率 为 90 96 其中 农业利用率 84 64

9、 垦殖指数 18 01 耕 地复种指数 218 地域差异明显 耕地集中分布在湘北洞庭湖平原和湘中 丘陵盆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湘西 湘南山地和丘陵区 城镇建 设用地和交通用地主要分布在湘东 湘北和湘中等经济较发达地 区 其中长株潭城市群所占比重最大 未利用地集中分布在湘西 和湘南地区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地形复杂 山地丘陵面积为 1378 84 万公顷 水面面积 135 37 万公顷 平原和盆地 571 98 万公顷 呈 七山一水两分田 格局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林地 分布相对集中 其他地类均呈广泛分布形态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分散 受地形地貌影响 城乡建设用 地布局分散 交通用地网络尚不完备 2005

10、 年湖南省城镇化率 37 比全国低 6 个百分点 29 个设市城市 除长沙市以外均 为中小城市 长株潭地区城镇布局相对集中 其他各地城镇布局 分散 每万平方千米的城市数量仅为 1 4 个 处中部六省较低水 平 受复杂地形和耕作条件制约 全省农村居民点星罗棋布 农 村建设用地布局分散 三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人地矛盾突出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 全省共减少耕地 含退耕还林 13 70 万公顷 年均减少 1 52 万 公顷 人均耕地由 1996 年 0 0614 公顷降到 2005 年的 0 0567 公顷 减少 0 0047 公顷 耕地不断减少 人口持续增加 人地 矛盾不断加剧

11、人均后备耕地资源量 0 0073 公顷 仅为全国平 均量的一半 各业争地 统筹土地利用任务艰巨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 缺性 位置的固定性 各行各业对土地需求的刚性 客观上带来 了非农建设与农业争地 城镇内部生产和生活争地等争地现象 形成各行业 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 随着各行各业的发 展和各方面需求的增长 这一现象将更加突出 调整和优化行业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统筹协调行业 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 日益繁重 通过土地供应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任重道远 全省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利用方式粗放 2005 年末 全省城镇规划 范围内尚有

12、闲置 空闲 批而未供土地 0 63 万公顷 单位建设 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为 39 26 万元 公顷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78 52 集镇低效用地广泛分布 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 192 86 平方米 布局分散 空心村 较多 农用地利用粗放 抛荒现 象时有发生 节约集约用地任重道远 局部土地损毁较重 保护土地生态环境面临压力 四 水 中下游和洞庭湖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山区易发生滑坡 崩塌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四水 流域特别是湘江流域的工业污染对 土地的破坏较为严重 长株潭城市群部分土地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 4 万多平方千米 年土壤侵蚀总量 1 7 亿吨 对土地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威胁 保护和建设

13、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很 大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一 粮食安全更显重要 坚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 是中国确保粮食自给的基础 是中 国政府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 湖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稻谷 产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 在全国粮食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每年要为国家承担 300 万吨左右的商品粮任务 十五 期间可 用于种植稻谷的水田减少 2 30 万公顷 年均减少近 0 46 万公顷 而同期全省人口增加 170 05 万人 规划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和新一轮人口高峰期 各行各业建设对土地需求量增大 在 这一进程中 必须稳定耕地面积 以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 确保 粮食安全 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14、因此 采取各项有 效措施切实保护耕地 保持相当数量的耕地和不断提高耕地的产 出水平 是严格土地管理 统筹土地利用的首选目标 二 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 实施 富民强省 战略 抓住 中部崛起 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 社会建设及承接产业转移等重要发展机遇 湖南省将全 面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市化进程 3 5 城市群尤其是长 株潭地区将成为首位快速发展地区 到 2020 年全省新型工业化 基本完成 工业和城镇体系初具规模 预计有 1000 万左右的农 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和工业强省 转变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市化的提速和扩大内需的推进 交通 水利 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必将

15、加快 用地需求持续增长 因此 必须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 落实用途管制 统筹 各业用地 三 两型 社会建设全面启动 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 社会建设全面启动 需在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管理 产业发展 自主创新 城 乡统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较大突破 逐步形成有利于能 源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建设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 兼具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土地 在 两型 社会建设中作用巨大 在土地管理和利用中 应统筹 耕地保护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用地 创新土地利用模 式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兼顾建设用地保障与土地生态 建设 重点保护生态

16、功能较强的林地 湿地 包括水面 加强 损毁 污染土地整治 建设全省生态文明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 观为统领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全面落实最严格 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紧紧抓住 中部崛起 和 两 型 社会建设重要战略机遇 结合湖南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加快 富民强省 的战略目标 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集约高效 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新模式 不断提高土地资源 对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 一 严格保护耕地 统筹各业用地 坚持从保障粮食 经济 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 严 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坚持耕地占补平衡中数量和质量并 重 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 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 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合理控 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按照区域发展要求 根据资源禀赋特点 整合土地资源 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 引导人口 产业和生产 要素合理配置 二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以节约集约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