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文献的版本(五)版本的鉴定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3559761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 文献的版本(五)版本的鉴定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时 文献的版本(五)版本的鉴定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时 文献的版本(五)版本的鉴定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时 文献的版本(五)版本的鉴定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时 文献的版本(五)版本的鉴定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时 文献的版本(五)版本的鉴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 文献的版本(五)版本的鉴定(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十六课时文献的版本 五 版本的鉴定 版本鉴定提要 版本学的核心内容是版本的鉴定 鉴定的目的是从一书的不同版本中判出优劣 考订出不同版本间的相互关系 流传过程 篇卷分合以及内容增损等 鉴定的途径 既有从印纸墨色 字体行款 书口鱼尾 版式风格等方面的直观鉴别 也有从本书序跋 后人题跋 前人著录 刊工讳字 他书记载等方面的考证 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科学地完成鉴定任务 版本鉴定提要 为了鉴定版本 必须具备广博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有关古籍版本的具体知识 如古籍所用文字及不同时代刻版或抄写风格 藏书章的篆刻文字 印章着色 用印技巧 钤盖位置等 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和古书用纸 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发展

2、 历代印书的版本特点 古籍装帧形制的演变 版本目录及版本著录的称谓术语 版本造伪的手段和方法等等 一 版本鉴定 一 鉴定古籍版本的总原则 鉴别古籍版本 首先必须对留存的古书有一个总的了解 尚在民间的古籍版本情况大致如下 第一 唐 五代以及以前的版本基本不存在 第二 宋元版本 年代久远 十分难见 偶有出现的往往是赝品 以明清本冒充宋元 第三 明清版本 这是现今藏于民间的古籍版本的主体 尤以清本为多 第四 古籍版本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是雕版印本 活字印本和写本 抄本都极为罕见 偶有真品 定要小心查看 二 鉴定版本的基本程序 首先 察看到手的古书是否是一部完整的本子 即全文 序跋 牌记等是否齐备 遇到

3、一下子无法确定其版本情况的本子时 就需要从字体 纸张 版式等特征的某一处入手细致识别 然后再结合其他特征 综览全书 予以判别 遇到残本剩卷或零叶单张时 也应首先寻找有无刻印书本年代的依据 若无则需从字体 纸张 版式 墨色 刀法等处入手 再综合分析鉴别 以确定其版本情况 若从卷首 卷末 序跋 封面 目录 文内叙事等都无法判断 则从字体 纸张 墨色 刀法 版式等处入手去分析 若仍无法解决 最后就查看题跋识语 藏章印记 书目著录 直至阅览全文 最后综合判断 除非有明确无误的版本情况的记载 否则无论从哪一处入手得出的结论 都要再结合整体的情况加以验证 并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做出最后判断 二 鉴定版本的基

4、本程序 三 版本鉴定的具体方法 自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以后 至五代 两宋 刻本书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 宋代发明泥活字 元代创造了木活字 以后又有铜活字 铅活字等 只是活字印本数量有限 除刻本和印本之外 抄本也有少量流传 三 版本鉴定的具体方法 主要是根据版本特征及有关记载 诸如书名题署 书牌木记 序跋文字 题跋识语 藏书印章 避讳用字 刻工姓名 行款格式 文献著录 以及版式风格 字体刀法 墨色纸张和装帧形式等 都是鉴别刻印本的重要依据 1 观牌记 牌记又叫书牌或牌子 从宋刻本就有 元 明 清各代都有使用 是刻书的专门识语 主要由有关书名 著者 刊刻年月 雕版堂室等介绍版刻情况的文字构成 无固定位置

5、 大多在一书目录 序文或正文卷末的空白处 一般是围在粗黑的版框之内 也有的直接放在空白处 牌记一般都明确反映版刻的年代 版刻者 版刻地以及官府坊肆等版本情况 大致相当于今之版权页 是最为确切的鉴定依据 牌记对于防止盗版或识别伪本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皇明崇禎改元歲在屠維大荒落古虞毛氏鐫 乃是刻于崇祯元年与二年之交 屠維大荒落为崇祯二年 汲古阁刻本 三 版本鉴定的具体方法 牌记 光绪刻本 读诸子诸儒书杂记一卷 桐城方宗诚述 光绪四年四月开雕 桐城方宗诚 读诸子诸儒书杂记 牌记 光绪刻本 读史杂记一卷 桐城方宗诚述 光绪四年六月开雕 桐城方宗诚 读史杂记 牌记 2 看序跋 古籍多有序跋 序 叙 有自序

6、 他序两种 跋 跋尾 约始于唐 为置于篇后或卷后之文字 为序言之补充 跋置后则序居首 渐成惯例 一般年代最晚的序跋与该书刊刻时间较近 因此可以作为鉴别版本的参考 但要注意序跋是否完整 是否覆刻 是否伪造序跋 3 查避讳 避讳是古代特殊的文化现象 其主要实质就是不能直呼或直书神灵 君主 尊长的名字 其中主要是国讳 即帝王的名字不能直接书写 要采取一定方式避讳 另外 作者祖 父辈名字一般也不直接书写 称私讳 实行这种制度 使得流传下来的古籍版本带有许多时代特征 因避讳而形成的文字 造成了阅读的困难 又为我们鉴定版本留下了一定的依据 为确定版刻的下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古代文献中 常见的避讳方法有三种

7、 一是改字 二是空字 在古籍中 刻书人为避讳 往往用墨围框代替讳字 三是缺笔 避讳用缺笔始于唐代 碑刻中尤多 后代历代皆有 而以宋代最盛 缺笔的运用一般情况下是缺末笔 查避讳对鉴定古籍版本非常有用 3 查避讳 4 考刻工 刻工大都记在版心下方 有的姓名俱全 也有的只记姓或名 还有冠以籍贯的 刻工往往用俗体字 行书 或同音代替 或偏旁代替 刻工名也有记在卷尾等处的 多见于明清刻本 刻工的名字虽然很简单 但是 因为一个人的技艺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再参以记名 就很容易加以区别 同时 一个人的匠龄也有限 我们凭借这两方面的因素 就可判别刻本的年代 一位刻工一生要刻许多书 其中有些书有明确年代 例如有序

8、跋 牌记之类 这些有固定刊刻年代的本子可作为标准件 同时也就定下了这些刻工的时代 凡有他本刊刻时代不明而有刻工与此相同者 则可参照标准件推定其刊刻时代 4 考刻工 考刻工对辨别伪书也是很有好处的 就目前而论 我国可考的最早刻工是雷延美 他曾于后晋开运四年 947年 为曹元忠雕刻观世菩萨像 末署 匠人雷延美 现存的宋版书主要是南宋刻本 故我们所知的刻工大多为南宋人 北宋的不多 4 考刻工 近年来相继出版的刻工索引类资料有 20世纪80年代出版王重民著 中国善本书提要 及 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附 刻工人名索引 1992年上海辞书社出版的 出版词典 附有宋 元 明 清历朝刻工举例 按姓氏笔画排列先后

9、 以列表形式 分别有姓名 时代 地区 参与所刻书举要 此外 王肇文先生根据 中国版刻图录 和诸家书目所载刻工 编成了 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 4 考刻工 利用刻工断代 是极复杂的 不同刻工 其姓名有偶同现象 还要参照其他证据予以分析 另外 要注意翻刻本书籍可能会把原底本中的刻工姓名照样翻刻 在两个历史朝代的交替时期 某些刻工在改朝换代之后仍从事刻工工作 其在后一朝代所刻的书中也会记录他们的名字 利用刻工推断古籍的刊刻地点时也应注意 刻工常被外地请去刻书 有的因为生活工作关系迁居他乡 这样 根据刻工来推断刊刻地点 就多有差误 4 考刻工 5 核校阅人时代 在宋版书中 往往在序末或卷末有列衔 即校勘

10、人名单 大都是一些州学教授 这能帮助我们判定刻书时间与地点 到了明清时期 刻书者往往在每卷第一页书名之次行题撰人 三行四行题校者或评阅者姓名 这个校者或评阅者往往是参与刻书之人 或者出资之人 因此与刻书时间有密切关系 这些校者或评阅者经常还撰写序文 题衔与序文两相结合 更容易考出版刻年代 6 看装潢 唐代多卷子装和经折装 五代至宋盛行蝴蝶装和包背装 元本有蝴蝶装 大多应是包背装 明代早期包背装 后期则变为线装 清及民国刻本一般都是线装 佛经以经折装为常见 从唐朝到清朝 各时代的书籍装帧形式是很清楚的 鉴定时需要注意的是 留心一书的装订形式是否经过改装 蝴蝶装或包背装 由于年代久远 浆糊或受潮失

11、效 往往都改成了线装 这只要略加注意 是较容易看出来的 7 看版式 历代版式的大致情况如下 宋刻 多白口 单鱼尾 鱼尾上多刻本页的字数 鱼尾下顺次刻书名 卷次 页数 最下刻刻工姓名 大多上下单边 左右双边 南宋后期 白口多改为细黑口 四周也多用双边 凡用双鱼尾者 页数均刻于下鱼尾之下 有些书 已有书耳 8 看行款 这里专指一页若干行 一行若干字而言 古籍一版对折之后 出现了上下页 故行数大多以半页计 一般说 行款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但过去的藏书家每多计之 古籍的行款可和历史上各藏书家所记相印证 从而考证其时代和真伪 清代江标编有 宋元本行格表 可资参考 9 看字体 宋版 有肥瘦两种字体 肥学

12、颜真卿颜体 瘦效欧阳询与柳公权体 建本以前者为主 浙本以后者为主 蜀本兼而有之 元版 主要是赵孟頫体 字多秀逸 于柔媚中透有刚劲之气 明版 明初仍是赵孟頫体 正德 嘉靖以后改为方体字 即把字刻得横直相等 成正方形 较为呆滞 但却带有雕版字体规范化的因素 万历以后 字体又改为横轻直重 或者说是横细枝粗的方体字 后世称为 仿宋体 天启 崇祯间 又将这种方体字改为长体 后世称作 长仿宋 清版 一般多用方体字 少数用仿宋体 或手写体 9 看字体 10 看墨色 一般说 宋人用墨考究 今存的宋刻书 墨色香淡 至今将书打开 仍隐隐有香气 元人印书用墨稍逊一筹 至于明版书 据毛春翔先生讲 用墨佳者罕见 11

13、看纸张 根据现存实物考察 历朝古籍用纸情况 宋朝 浙本 蜀本多用麻纸 福建产竹 故建本多用竹纸 金朝平水本用纸基本也是麻纸 元代印书除用麻纸外 还兼用白棉纸 明朝早期刻本多用白棉纸或黄绵纸 万历以后 用纸较差 清刻本多用毛太纸与粉连纸 又称连史纸 较普通常见 较考究的书用开化纸 最下的用竹纸 清末 印书多用宣纸或连史纸 而较差的书仍用毛边纸 12 看藏印 古代藏书家喜在收藏之图书上钤以自己的藏书印之类 表明此书为其鉴定收藏 一般说 该版本刻印的下限应早于鉴藏者的年代 且藏书印各有特色 钤印习惯也有不同 因此审藏印可助鉴别版本 但也有牟利书商伪造印鉴的情况 宋浙本与明初刻本在字体 版式 印刷用纸

14、 装帧方式方面有何不同 宋浙本在字体 版式 印刷用纸 装帧方式方面主要有以下特征 1 刻书多用欧体字 即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体 字体瘦劲 书写字画认真不苟 2 浙本版心多白口 绝大多数是单黑鱼尾 双鱼尾者较少 书名 卷次在上鱼尾下方 常用简称 鱼尾上方有时记本页字数 版心下方则记页次 12 看藏印 3 绝大多数为左右双边 四周双边者极少 无书耳 无牌记 4 版心下多记刻工姓名 有的姓 名皆录 有的只刻姓或名字的简称 有的还在姓名下刻一个 刊 字 5 印书多用白麻纸或黄麻纸 纸的帘纹比较宽 约占两指大小 宋刻后印本就不具备这种特点 6 大多数为蝴蝶装 南宋末年也有用包背装的 12 看藏印 2

15、明初期刻本在字体 版式 印刷用纸 装帧方式方面主要有以下特征 1 赵体字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字体 2 黑口 也有花鱼尾 3 印书绝大多数用白绵纸 也有用黄绵纸的 后印本也有用竹纸的 4 包背装或线装 12 看藏印 13 看书名冠词 古籍版本的书名上常冠有朝代名称 凡本朝人写刻的书冠有朝代称谓时 又常在朝代前加有称颂的词语 文字 如 国朝 皇朝 圣宋 皇元 大元 大明 大清 等 其刊刻时间也一般在当朝 倘若朝代更换 同一种书再刻时 一般就不再用上述文字而改为 某朝 同样 后朝人称前朝时 这些称颂之词也就不用了 利用这种方法帮助鉴定版本 对我们判定一本书的版本很有用 但也须小心 一方面 后朝人在

16、翻刻时也可能没有将名称改过来 也没有加类似 重刻 翻刻 这样的特别的说明性文字 另一方面 有些本朝人写本朝事时并没加什么称颂的文字 看上去似乎为后朝人所写 其实不然 13 看书名冠词 14 参阅著录 例如我们要利用目录来考查有关某一古籍的版本记载 可以先根据此书的书名 著者 版刻情况等来检查一下 四库全书总目 以初步了解此书的著者生平大略 内容和以往的版本概况 此书作者有无其他著作 在其他著作的提要中有否关于此书的叙述 此书过去的存佚等各方面的一般情况 宋尤袤的 遂初堂书目 开我国书目记载版本的先河 清初钱曾的 读书敏求记 收书600种左右 专记版本 本书注重从版刻 字体 纸张 墨色等方面 考订刻本的年代 并注重从初印 重印 原版 翻刻等方面 品评诸本的优劣 都是带有规律性的方法 对后世有极大影响 14 参阅著录 此后 乾隆间修 天禄琳琅书目 十卷 专门著录宋 元 明版书 其中一至三卷为宋版 计书70种 附金刻一种 卷四为影宋钞本 计208种 五至六卷为元版 计书81种 七至十卷为明版 计书251种 总计著录宋元明版书611种 每种均有解题 并模录藏书印 对每一藏书者都作了考订 对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