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可编辑).doc

上传人:dream****gning 文档编号:133551337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可编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可编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可编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可编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可编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可编辑).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0课 过秦论 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秦王朝到底怎么了?楚汉战争后诞生的汉朝是否会像秦朝那样短暂易逝?怎样才能保持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许多有志之士在苦苦思索着,总结着,探索着。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二要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借论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向汉文帝提出以“仁义”治国主张的一篇政论文。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

2、平盛世”。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目的是希望西汉政权“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这篇文章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意在为汉文帝提供借鉴。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3、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论”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崤函雍州带佗亡矢遗镞倪良锋镝黔首隳

4、名城瓮牖锄?长铩度长?大漂流血漂橹矜棘矜漂亮矜夸氓氓隶劲劲弩流氓劲头 2.识通假 合从缔交(“从”通“_”) 锄?棘矜(“?”同“_”) 赢粮而景从(“景”,古“_”字) 3.解多义 4.辨活用 席卷天下(_) 包举宇内(_) 囊括四海之意(_) 内立法度(_) 外连衡而斗诸侯(_) 南取汉中(_)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 天下云集响应(_) 吞二周而亡诸侯(_) 以愚黔首(_) 却匈奴七百余里(_) 序八州而朝同列(_) 会盟而谋弱秦(_)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 5.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以致天下之士于是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橹

5、流血漂橹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兵收天下之兵河因河为池中人才能不及中人山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6.明句式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_) 非?于钩戟长铩也(_)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_)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 为天下笑者(_) 以为桂林、象郡(_) 7.积名句 (1)为天下笑者,何也?_。(贾谊过秦论)(2011?安徽高考)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贾谊过秦论)(2009?天津高考) (3)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_”,还有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_”。(2009?湖北高考)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_,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2008?重庆高考

6、) 答案:1.xio tu n qin yu sh pio pio mng mng yng z d hu yu xi qn jn jng jn 2.纵 ? 影 3.攻取/举起/尽/发动/被推举 马鞭子/策略/登记,记录/文体的一种 控制/统率/规模 沿袭/依靠/趁着/因此,于是 4.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 名词作状语,对内 名词作状语,对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斗 名词作状语,向南 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形容词的使

7、动用法,使弱 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用草绳系 5.吝惜 喜爱,喜欢 用来招纳 表结果的连词 在这个时候 表顺承的连词 盾牌 船桨 马鞭子 谋划,策略 武器 士兵 黄河 泛指所有的河流 平常的人 交易双方的中间人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山东省 6.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7.(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焚百家之言 多于南亩之农夫 (4)序八州而朝同列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点评:文章开头,舍简就繁,采用铺陈夸张的方式,

8、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更加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王朝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这句话中“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作者把秦国君主的雄心反复铺陈,为下文写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了对比。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点评:这句话用简约的文字,概述了秦孝公以后三代君主,继承秦孝公遗志,在四面八方开拓疆土的情况。“蒙故业,因遗策”,对仗工稳,言简意丰,表明秦孝公之后的三位君主一直在

9、继续执行着秦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都在企图早日一统天下。汉中、巴、蜀,当属边远之地;膏腴之地、要害之郡,当属难得之地。作者分别从南西东北四个方位一气列出那“边远之地”和“难得之地”,突出了秦国日益扩张、不断兼并的形势,表明了秦国的势力在不断地壮大,秦国不断地走向强盛。同时,这里也给出了这样的暗示:秦之强盛,非一日之功;秦之霸业,亦非一日之功。然而,二世却一日而亡,实在令人深思。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点评:这句话极写秦之强大。面对“十倍之地,百万之众”的“叩关”,秦人竟然“开关延敌”,可见秦人根本没有把“九国之师”放在眼里,因为他们有

10、克敌制胜的把握。“无亡矢遗镞之费”与拥有天下众多人才、备战多日的“九国之师”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多的有才之士,那么多的兵力,那么大的威势,可秦人却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天下诸侯已困”,足见当时秦之强盛,足见秦当初强国策略的正确,从这里也不难看出,秦对一统天下,已有了十足的把握。 4.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点评:这句话写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对国内百姓严酷统治的情况。全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陈述秦之暴虐。第一个分句中的两句对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结;第二个分句中三字结构构成对偶;第三个分句中,句式松散,却用“以弱

11、天下之民”作结,并与第一个分句的结句遥相对应,全句整齐而有变化。在这句话中,作者一连用了“废”“焚”“隳”“杀”“收”“聚”“销”“铸”等动词,写秦巧取豪夺、愚弱天下的气势和以暴政来治理天下的措施,忘却了他该遵守的“仁义”二字,显示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下文进一步议论作铺垫。 5.“陈涉之位”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评: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对比情况有二: 一是以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相比。作者认为陈涉的个人素质,军队装备、数量与质量以及用兵之道都不及九国之师,但结局偏偏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是什么缘故?作者有意先不作答,让读者存一悬念于胸。 二是秦立国前后自身的对比。立国前是

12、区区之地,现在是“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而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也没变,为什么在弱小的时候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而现在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呢?这让读者心中再添一个悬念。设下悬念的目的,也是在于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寻求答案。 经过前面几大段的例证铺叙,最终作者一语道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于论证基础雄厚,结论的得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 1.过秦论中为什么铺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 提示:过秦论对秦国以外的其他九国?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势力作了极为铺张的叙述。作者铺叙九国

13、的“强大”,实在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写九国是为了写秦国。九国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衬。作者把陈涉和九国诸侯作了四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陈涉地理位置不如诸侯,武器不如诸侯,军队不如诸侯,谋虑不如诸侯。但结果却是秦国不但不能胜陈涉,反倒被陈涉一举灭亡。一个卑微弱小的“四不如”诸侯的陈涉,却能够一举灭亡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作者这种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发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呢?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2.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

14、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铺采?文 气势磅礴 过秦论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个字。写“资本”,用一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