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电脑界的孤胆英雄之王安的故事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3550061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电脑界的孤胆英雄之王安的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编》电脑界的孤胆英雄之王安的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编》电脑界的孤胆英雄之王安的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编》电脑界的孤胆英雄之王安的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编》电脑界的孤胆英雄之王安的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电脑界的孤胆英雄之王安的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电脑界的孤胆英雄之王安的故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脑界的孤胆英雄王安的故事 比尔盖茨曾十分认真地指出,如果在80年代那位“眼光远大的工程师”没有贻误战机的话, 今天可能就没有什么微软公司了。“我可能就在某个地方成了一位数学家,或一位律师,而我少年时代在个人计算机方面的迷恋 只会成为我个人的某种遥远的回忆。”比尔盖茨讲到这段往事的时候,仍然心有余悸。 这是电脑历史上一位经历坎坷的伟人,他的故事还必须从本世纪40年代说起。 1948年美国哈佛大学, 制造过第一台机电式“马克1号”计算机的霍德华艾肯教授领衔担任着计算机实验室的主任。哈佛的学者此时正与宾夕法尼亚和普林斯顿大学较着劲儿, 不愿因电子计算机研究项目而仰人项背。6月初的那天,艾肯教授在实

2、验室里思前想后,召来了报到上班刚刚三天的新任研究员。推门进来的这位,黄皮肤黑眼珠,正是来自中国的博士生。 艾肯翻阅着他的履历:中国人年方28岁,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45年留学哈佛大学,先后受业于两位知名教授,均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从硕士到博士仅用了16个月,是电机工程系闻名遐迩的高材生。 教授用锐利的目光,从头到脚打量着青年人:“交给你一项紧急的任务。请你尽快想出一种方案,一种不通过机械方式记录和读出存储信息的方法。”这位青年人听着艾肯话语, 居然毫不迟疑地点了点头。 艾肯不太放心,又强调道:“存储器,你明白吗?不是现在用的水银延迟线,而是另外别的什么东西。” 中国博士又何尝不明白,艾肯给

3、他出了个大难题:研制新的储存装置谈何容易!还在求学读书时,时刻关注着计算机发展的他就得知,当时那些第一代电脑,储存程序和数据的装置都是机电继电器和水银延迟线装置,人们绞尽脑汁也没能找到一种存储二进制数的最好办法。不过,教授下达的课题正中他的下怀,他正想用高难度的研究证明自己的学识,为海外华人争口气。于是,他肯定地答复说:“没问题,我保证在一个月内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以后的三周,青年人把自己关在哈佛实验室,吃住都不跨出门槛,一门心思用来探索存储器的奥秘。当他再次跨进艾肯办公室时,不显山不露水,双手捧着一把黑乎乎的小玩意儿,走到教授面前。他说这些东西是用镍铁合金材料做成,名称叫做“磁芯”。艾肯

4、伸出两个手指拾起一只小磁芯,小心翼翼放在放大镜下观察。透过镜片看,这些磁芯真像只油炸圈饼, 但这“圈饼”也未免太小,直径不到1毫米,只有芝麻粒大小,用极细的导线穿成一串。从不喜形于色的艾肯微笑了,因为他深知这项发明意味着什么:圈饼式的磁芯将引起计算机存储器的一场革命! 这位华人学者名叫王安。1949年10月,他提出了磁芯的专利申请,他后来在磁芯存储器领域的发明专利共有34项之多。不久,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弗雷斯特博士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磁芯储存阵列,首次使用于“旋风”高速计算机里,从而使这种磁芯阵列从第一代、第二代直到第三代电脑,统治了电脑存储器近20年之久,直到集成电路存储器诞生。 成功的喜悦使王

5、安感到分外激动,往事历历,像“过电影”般浮现在他的脑海中。王安,1920年2月7日出生于上海,自小就举家迁移到父亲工作的昆山县定居。幼小的王安6岁就进入他父亲任教的一所私立小学读书, 由于这所学校不设一、二年级,他上学第一天读的就是三年级。读书时,王安经常“逃学”,独自溜到昆山图书馆,沉浸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于牛顿、伽利略、达芬奇的深邃学说中。13岁那年,王安考取了极负盛名的省立上海中学;16岁又以入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走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大门。 1945年,他考取了公派赴美留学资格。临行时慌忙火急,忘记带上成绩单,居然就凭着上海交大的信誉幸运地进入到美国第一流的哈佛大学。王安当然不会丢中

6、国人的脸,他大学第一学期的成绩,就是两个A+和两个A,很快就跻身于哈佛莘莘学子的楷模行列。 想到这里,王安博士心中不由得充满了自信,他坚信自己具备了在美国这爿充满荆棘的国土上创业的实力,他想把自己的科技发明尽快转化成科技商品,他要在初露端倪的电脑产业中,为“龙的传人”占据一块“风水宝地”。 王安想要“下海” 的消息使他的许多朋友忧心忡忡。“下海”意味着他要放弃5千美元年薪稳定而丰厚的收入,意味着他要面对当时对华裔歧视的美国商界,意味着巨大的创业风险然而, 王安是个坐思立行的人。1951年6月,他向艾肯递交了辞呈,怀揣着仅有的600美元积蓄, 拖妻携子,坚定不移跳进“商海”,开始了为电脑产业独自

7、“闯荡江湖”的冒险生涯。 王安在波士顿南区一间租来的小房间门上挂出了手写的招牌“WANG LAB”,王安实验室宣告开业,内部仅有一桌、一椅、一部电话,雇了一位推销员,只有一个产品小磁芯。一个磁芯可卖4美元,平均一天只能卖出4个,都是王安自己用电烙铁加工而成。年底一盘存, 王安高兴得合不拢嘴,他的“公司”赚了约3千美元。除去房租交际费用等日常开支,还获得了对当时王安来说“甚为可观”的赢利,虽然这赢利还不到他在哈佛任职年薪的三分之一。 正当“王安实验室”这只小船解缆出航,摇摇晃晃驶向大海之际, 一股强劲的风为它撑起了风帆,王安也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1952年,王安的存储磁芯引起了IBM公司的兴趣

8、,公司的许多高级职员来信向他询问磁芯的详细情况,表示愿意购买磁芯的专利使用许可证。 经过多次讨价还价,使王安最初开价的250万,被压到50万成交。IBM不愧是商场老手,在最后付款的时候又生枝蔓,还要“斩”下10万才肯罢休。王安不愿意在谈判里耗去过多的精力,他一心想去开发新的产品,所以很快就同意了IBM的蛮横要求。几年后,有人告诉王安, 当时IBM一位经理曾得意地炫耀道,他们付给王安的专利费实际上只相当其价值的8。也就是说,王安本来应该从IBM那里拿到的应该是500万! 不管怎么说吧,王安毕竟有了一笔充足的启动资金。1955年他把实验室更名为王安电脑有限公司,在波士顿郊外买田置地80亩,一座现代

9、化的企业拔地而起。正如中国当代科技人员“下海”办企业一样,身为发明家的王安首先瞄准的就是高新技术。他毅然决定下马传统产品磁芯的生产,根据用户的需要开发一种名叫LOCI的对数计算器。LOCI是供科技人员使用的桌式计算装置,功能齐全,价格仅6500美元,这在当时相当便宜,所以一上市就大受欢迎。王安下令乘胜追击,又接着推出300系列可编程计算器,这两项产品被誉为王安公司在那一时期的代表作。 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玩起魔术来,有时真要使人瞠目结舌。1967年,王安公司股票首次上市,居然就被股民们普遍看好,40万股票几个小时即抢购一空。股价连连翻着跟头暴涨,几天下来,王安公司的资产总值奇迹般地升值为

10、近8000万美元,令美国各大企业刮目。“财大气粗”的王安博士如鱼得水,把巨额资金倾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不断推出许许多多的“第一”,使他的创新思想得到了最好的显示。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王安公司为机床研制出“王安电子数码控制器”,为报纸排版设计了“半自动齐行排字机”,以及无线电打字印刷机、记录带辨认机等等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然而,当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即将问世的消息传来, 王安高瞻远瞩地作出战略决策, 把公司今后产品开发的方向,直接指向通用电脑,他要使王安公司真正成为现代电脑产业的一颗明星。 60年代即将过去,王安博士坐在公司总部宽敞的办公室里瞑思苦想,一份调查报告激起了他更大的雄心壮志。原来,

11、他派出考察多家公司的调研人员,在报告里向他揭示了一个被人忽略的事实。你看,所有现代工厂的工人,哪个人没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生产设备,唯独办公室的文秘人员,仅有的“固定资产”是不值几百元的打字机,其工作效率低下与任务繁重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更何况美国今后第三产业还要急剧增长, 办公室“白领”人员的数量必将超过“蓝领”工人。这爿小小的办公室,不就是一座尚待开采的金山?不就是一个相当广阔的潜在市场吗? 看到这里,王安兴奋地站起身来,迅速召集来一群设计高手,向他们下达了开发电脑文字处理系统(简称WPS) 的命令。王安的设想,正如他的业余爱好网球技艺那样胜人一筹,他的“WPS”虽然与当今中国电脑上广

12、泛使用的WPS系统不能同日而语,但其构思独具匠心,似乎在为后来者的成功,默默地指明了一条道路。 1975年,王安公司首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编辑、检索等功能的文字处理系统。这种“WPS” 计算机能在屏幕上直接显示文字,能用键盘快速修改文稿,能像普通打字机和印刷机那样印制文件,这是一种多么奇妙而方便的办公工具啊!每个见到它的人,莫不深切地感到,我们的办公室里就要发生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那些以往称王安为电脑公司的新闻界一反常态,纷纷改口叫它为“文字处理公司”。从白宫总统办公室到各州州长办公室,从大小公司的办公室到各类学校的办公室,王安的文字处理机受到了秘书和专业人员普遍推崇,它也为公司带来滚滚财

13、源。1977年,王安公司营业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 1978年,王安成为全世界文字处理系统最大的供应商。王安公司凭借WPS的业绩不断扩大战果, 1976年,王安把他的总部搬到了马萨诸塞州的罗威尔市,建造了一个最现代化的计算机制造厂,并大量吸收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的人才精英,着手设计VS电脑系列产品,其中,VS300小型电脑,已接近大型电脑的功能,是市场上畅销的抢手货。他的公司除了在美国分布着网络状的制造厂和经销店外,还把触角伸向全球, 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制造、销售产品和售后服务的分支机构,成长为一家举世瞩目的跨国电脑产业集团。 1984年, 靠600美元起家的王安,堂而皇之地登上了

14、美国福布斯杂志排行榜。据估计,王安家族的财产已达20亿美元,是全美80万华裔中的首富,而且与杜邦、福特、洛克菲勒等亿万富翁齐名,名列全美400位巨富的第8名。1986年,王安公司的员工人数超过3万,营业额高达30亿美元,此时,他的实力已经能够与电脑巨人IBM分庭抗礼。 作为公司总裁的王安博士,确实朝思暮想着向IBM发起挑战。1984年2月间,美国各大商业报纸上,曾连篇累牍地刊登过一则电脑商业广告:“请让我们试一试,我们就会在阁下的订单上把IBM一风吹走! ” 这广告表明,“大胆妄为”的王安公司,开始公开向IBM“下战表”,该是报“一箭之仇”的时候了。 向IBM的霸权挑战必然要在个人电脑PC机的

15、战场上展开角逐。想当初,当IBM的PC机羽翼尚不丰满的时候,王安凭着他的VS系列电脑,击败蓝色巨人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向IBM的霸权挑战也有不同的战略,制造PC兼容机的厂家就是成功的战例。IBM为了从夺取个人电脑市场,曾公开PC机的设计,鼓励同业仿造。于是乎,全世界凡有制造能力的电子厂家几乎是一轰而上, 争着从IBM嘴边分一勺残羹。更有那么些大型的制造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名曰生产高品质的PC兼容机,干的却是挖墙角的“勾当”,终于使IBM自食其果, 养虎为患,再也无法控制住PC机这头“怪兽”。兼容机厂商里最成功的要数康柏公司。1986年它率先推出386电脑,抢尽了IBM的风头;1993年

16、它带头挑起价格战;到了1994年, 各公司的销售业绩无可争辨地表明,康柏已替代IBM,坐上了PC机世界市场的“头把交椅”。 然而, 1985年当王安博士决定“兴兵讨伐” IBM的时候, 审时度势的结果,却作出“不与IBM的PC机兼容” 的战略决策。虽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王安的战略失误却是致命的。 他认为IBM虽然庞大,但思想保守,发展缓慢,独立发展一种高价位并且不与其兼容的机器,正是战而胜之、取而代之的有效策略。然而,王安没有看到,进入80年代以后, 由于IBM和众多兼容机厂商众星捧月,PC机和软件兼容性已成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当电脑网络热潮席卷而来时,王安的机器却因不兼容被排斥于各种网络之外,真使他的公司欲哭无泪。这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有权威人士预测说,1990年以前,王安公司将有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