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5)

上传人:双*** 文档编号:133548794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5)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5)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5)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5)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5)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小猴子下山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字。难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

2、,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在本文的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_又_”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

3、学方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有一天,小猴子想下山去玩玩,它下山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自由发言引出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文学习(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想办法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圈画生字。2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对照自读情况,相互交流通过自学认识的生字,并交流识字方法。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

4、生字、新词。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认识12个生字。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如加偏旁生字变熟字、形近字认字等方法。4学生自查学习情况。可采用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抽卡片读、点名读等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其中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可采用生字去拼音读,把生字送回课文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学习。5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课文学习 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并让学生尝试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造句。(三)指导写字1学生观察范字“块、非、常、往、瓜、进、空”,注意田字格里的关键笔画。2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生字书写动画,教师提示书写要领,并在黑板上范

5、写易错难写生字。提醒学生关注“非”的笔顺。 3学生书写,写完反馈点评。学生再书写,写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设计意图在识字过程中,通过自读、教师点拨、检测等环节来进行识字教学。写字时,以教师范写、动画演示讲解、学生练写等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三、巩固练习1把苹果放到篮子里,组成词语。非西来天一满进追常瓜步空往块赶意2连一连。捧着玉米抱着桃子扛着西瓜掰兔子摘西瓜追玉米参考答案:1词语:非常、西瓜、进步、空地、向往、一块、追赶、满意 2捧着玉米抱着桃子扛着西瓜掰兔子摘西瓜追玉米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读、书写了课文生字,其中“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跟手有关的动词,同学们可以通过做动作

6、去记住它们。五、课后作业1朗读课文,抄写生字。2小猴子回到家后,猴爸爸和猴妈妈会说些什么呢?和爸爸妈妈一起说说。板书设计小猴子下山手掰 扛 扔 摘 捧 抱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积累“又_又_”形式的词语。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说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了解并积累“又_又_”形式的词语。难点: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

7、节。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

8、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在本文的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_又_”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复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读、书写了生字新词,也从朗读中疏通了课文。现在老师先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出示考题:课文的生字练习以及课文朗读)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看看小猴子下山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设计意图利用典型练

9、习题来检测学生上节课学习的效果和复习情况,便于学生巩固旧知,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的学习中。二、课文学习(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问题1小猴子下山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2你想对小猴子说些什么?(二)指导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1朗读训练:小组朗读,指导重读“又大又多”。2问题思考: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内容,关注小猴子的动作。(三)指导朗读,理解第二自然段1朗读训练:小组朗读,指导重读“又大又红”。2问题思考:接下来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内容,关注小猴子的动作。(四)指导朗读,理解第三自然段1

10、朗读训练:小组朗读,指导重读“又大又圆”。2问题思考:(小组讨论)小猴子看到大西瓜之后怎么做的?请你想象一下小猴子当时是怎么想的。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想象。(五)指导朗读,理解第四自然段1朗读训练:小组朗读,指导重读“蹦蹦跳跳”。2问题思考:小猴子抱着大西瓜往回走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内容,关注小猴子的动作。(六)指导朗读,理解第四自然段1朗读训练:全班齐读。2全班讨论:为什么小猴子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呢?你想对他说什么?3引导学生说出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因为小猴子什么都想要,三心二意,所以最后什么都没得到。(七)说话训练

11、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的句式,讲一讲故事的主要情节。(八)课外延伸阅读延伸故事铁杵磨成针,进一步体会只有坚持、专一,才能把一件事做好的道理。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析文本、朗读体会和课外延伸的环节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同时也明白做事须一心一意,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只有空手而回的道理。三、巩固练习1照样子,写词语。又大又多 又_又_ 又_又_又_又_ 又_又_ 又_又_2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再把这个故事和同桌互相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3读一读,记一记。 (1)人 贵 专 一, 精 诚 所 至, 金 石 为 开。蔡 锷

12、(2)什 么 都 抓, 什 么 都 漏。谚 语 (3)一 心 必 成 多 事, 多 心 不 能 成 一 事。 宋 教 仁参考答案:1(示例)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又白又胖 又香又甜 又长又细2 (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掰 扛空着手回家去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扔 摘 捧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扔 摘 抱小兔子蹦蹦跳跳扔 追3略。8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课文,通过解析文本、朗读体会、交流合作等方式,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这个充满的趣味故事中懂得了做事情要明确目标,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将空手而归的道理。五、课后作业把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小猴子下山小猴子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小兔子明确目标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