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公共关系沟通和社会矛盾化解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3548143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公共关系沟通和社会矛盾化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编》公共关系沟通和社会矛盾化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编》公共关系沟通和社会矛盾化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编》公共关系沟通和社会矛盾化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编》公共关系沟通和社会矛盾化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公共关系沟通和社会矛盾化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公共关系沟通和社会矛盾化解(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 纲一、公共关系沟通的含义二、公共关系沟通的作用和意义三、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四、我国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五、公共关系沟通与社会矛盾化解六、公共关系沟通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和谐公共关系沟通与社会矛盾化解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公共关系具有沟通信息、增加了解、化解矛盾、促进协调与合作、增加效益等职能。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职能和在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公共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全局性的、方向性的、有重大影响的;2.公共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3.公共关系

2、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4.公共关系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道平 公共关系的地位及相关工作的定位 李道平博客 2007沟通是指主体将某一信息(或观念)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使客体做出所期望反应的过程,它包含以下三个含义:首先,沟通是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包括人人、人机、机机之间的沟通,其中人人之间的沟通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的主要沟通内容。人人之间的沟通不仅是一种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由于人的知识、经历、职业、观念等不同,对同一信息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因而人人之间的沟通有其独特的特点。其次,沟通是一个过程。沟通主体即信息的发出者或来源;编码指主体采取某种形式

3、来传递信息的内容;媒体即沟通渠道;译码即客体对接受到的信息所做出的解释、理解;客体即信息的接受者;做出反应即沟通的效果;反馈即信息的接受者向信息的发出者或来源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沟通的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是沟通联络过程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有效沟通是化解社会矛盾、危机控制的关键。在一个信息流通迅速的开放式时代中,人、团体之间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及诸多关系群体,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传达信息、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显得非常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使人、团体的发展更加顺利国际化越来越强的今天最大困难不在于资金、技术或资源整合能力,而是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以及与众多的利益关系团体进行良好的沟通。 一个人的发展主

4、要精力其实是用在了沟通方面,企业也是如此。如果说生产成本等有形成本是工业时代企业运作产生的必然成本,那么沟通成本则是信息时代所产生的特定成本:企业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及诸多关系群体,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传达信息、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才能让目标群体最有效地接收到信息,这是许多企业所头疼的问题,而为此所花费的金钱、时间与精力就是沟通的成本。 公共关系沟通正是为解决人、团体与关系群体之间沟通的问题而诞生。公共关系沟通策略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信息交流,即人、团体可以通过开展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实现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建立、维持和发展与社会公众的良好关系;第二是化解矛盾,即当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因

5、某种原因而发生矛盾时,成功的公共关系策略可以缓和乃至解决这些矛盾。序号 作者 文章标题 完整网址 年代 段冉辉 进军法兰西 创造新奇迹 http:/ 2006人或组织进入社会受阻实际就是与目标的某些社会公众产生了矛盾,这时若能充分应用公共关系沟通策略的这两大功能,则可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沟通从心开始”沟通是无时无刻的,沟通也是一种全方位的价值创造过程。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的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必须经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矛盾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社会基本矛盾已不再具有对抗的性质,而是通过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来。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化,三农问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许多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中国人眼球和心

7、理的承受能力。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面临就业,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这三大社会矛盾。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导致了当前新的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公众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的高需求与政府及各类公共组织满足公共需求能力之间的矛盾。市场与改革释放的能量,对传统的公共治理框架构成压力:政治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不足,制度化的社会减压系统不灵,各种社会矛盾激发出来的群体性事件剧增。根据国际社会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发展阶段时,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

8、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也是危机频发的时期。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及高速发展时期。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他强调,这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主要有六大要素,即决策咨询职能、信息交流职能、舆论引导职能、沟通协调职能、形象塑造职能、公众服务职能。

9、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历史新阶段,随着改革发展的全面推进,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积压起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矛盾正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和高发期,已成为新时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从实际情况看,社会矛盾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矛盾主体日益多元化,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并且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矛盾相互交错;矛盾表现形式趋于激烈,大规模、有组织、持续性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政治化倾向初露端倪,大量社会矛盾特别是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已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制造社会动乱的突破口。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执政目标的实现,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及时调整矛盾处理方式,认真改进工作方法。所谓调整矛盾处理方式,就是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单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处理矛盾的老办法。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成因既有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有民主法治的诉求,还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文化等手段,分类处理,结合解决。所谓改进工作方法,就是要从源头上防止矛盾发生,既集中力量抓经济、谋发展,又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行依法治国方略;既做好群众思想政

11、治工作,突出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又以人为本,改进作风、落实政策,照顾群众利益,努力实现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同步发展,把社会矛盾化解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洪流中。总之,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既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也对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维护稳定中提高领导水平。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效率与公平、市场与计划的矛盾.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不是试图一劳永逸地消除它们,而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不断地解决它们。

12、利益矛盾是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经济物质利益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涌现。群众各类诉求的现状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往往是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诉求引起的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表现形式。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到激烈程度的一种极端表现,虽然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但其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扩散性较强,对经济社会会产生连锁性的负面影响。从近年来的

13、情况看,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涉及面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发生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直接原因主要是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等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以及司法不公、干部*等。政策因素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某些地方和单位的个别政策不稳定、不连续、不合理,导致特定群体利益受损。部分群众为了引起重视、尽快解决问题,以极端方式上访请愿,以过激行为制造影响,以违法形式表达诉求,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非直接利益者参与是当前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有的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中有不少是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在事件中无直接利益诉

14、求的普通群众。非直接利益者参与群体性事件,事发突然、动机多样、升级较快,导致预防难、排查难、处置难、善后难。发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改革发展过程中,一部分群众认为自身利益没有得到维护,改革发展成果没有得到共享,因而产生怨气和不公平感。一旦遇到民事纠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等事端,他们便借机表达不满,客观上使事态不断扩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散布虚假消息,恶意进行炒作,进一步激化矛盾 评 论 化解社会矛盾问题探讨 http:/ 2008。解决矛盾需要有正确的方式,正确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特点的把握,效率、公平、市场、计划分别来看,都是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却相

15、互矛盾,这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特点.对这样的矛盾,正确的解决方式不是一方克服吃掉另一方或矛盾双方同归于尽,而是矛盾双方并存或矛盾双方在相互博弈过程中融合成一个新事物.这种方式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对象化形式即是民主和法治。和谐社会并不是完全没有矛盾的社会。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利益矛盾是我国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为此,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和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全社会和谐。必须全方位地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包括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规范的利益约束机制、有效的利益调控机制和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只有建立健全这些机制并确保其正常运行,才能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有矛盾,就像自然界出现刮风下雨一样,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因此,大可不必把矛盾本身看作是什么坏事,面对矛盾,不是视而不见,不是害怕,不是,而是要勇敢面对,找出矛盾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化解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化解矛盾的水平。化解矛盾,首先要正视矛盾。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