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行笔笔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547177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行笔笔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书法行笔笔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书法行笔笔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书法行笔笔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书法行笔笔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行笔笔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行笔笔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行笔笔法所谓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即中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书法笔法安笔性质的不同,分为软笔笔法和硬笔笔法。一、软笔笔法(一)软笔执笔法在了解笔法之前,对于初学者而言,怎样执笔则是需要最新掌握的。通常所使用的执笔方法是“五指执笔法”,即五根手指全都作用到笔上。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为: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身的一方,大拇指略处于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

2、,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如图2-27所示。图1五指执笔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和习惯执笔的方法,在临习法帖时将大有裨益。且掌握了执笔的方法,在运笔过程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除了掌握执笔方法之外,执笔时的手腕的姿势也是把握书写动作的关键,手腕摆的位置和姿势主要有枕腕、悬腕与悬肘。1.枕腕 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在桌面上或枕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难于移动。如图2-28

3、所示。2.悬腕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臂仍在桌上的书写方法。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如图2-29所示。 图2 枕腕法 图3 悬腕法3.悬肘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因手臂不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如图2-30所示。图4 悬肘法对于初学者,在起步阶段时,因对毛笔的性能不熟悉,可先用悬腕法写二三寸见方的楷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笔法稍有把握以后可采用悬肘法来练习。当

4、然,突然将手臂全部悬空,一上来有一定的困难,手会酸麻、疼痛,只要坚持便会解决。(二)软笔基本笔法笔法的运用与书体有关,不同的书体运笔的方法略有不同。元代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技法诸要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然有字体风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一致的。从赵孟頫的话中我们可以知晓,软笔笔法在运笔过程中,无论书体为何?皆可通用,掌握了基本的笔法,书写过程中便可融圆贯通。本节以楷书笔法为例进行叙述,在诸多书体中,楷书字体端庄秀丽、法度森严、规矩毕备,临习起来较难,

5、笔法也较多。从古至今,楷书一直被书法界奉为正朔,历代有名的书家多以楷书见长。因此,掌握楷书笔法,再去临习其他书体,将会事半功倍。1.运笔方法楷书的运笔方法包括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提笔按笔、疾笔涩笔等方面。(1)露锋露锋是抬起笔和收笔的笔锋显露在笔画之外,直下起笔或直接出锋。这种起笔、收笔的方法,锋芒毕露,给人以精神外耀。爽利挺拔的感觉。(2)藏锋 藏锋是指起笔和收笔的笔锋不显露出来,书写时将笔锋隐藏在笔画里面。藏锋起笔,一般用逆锋的方法,也就是向运行相反的方向逆入起笔,“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使笔锋藏在笔画内。藏锋收笔,一般用回锋的方法使笔锋藏于笔画内。这种藏蜂起笔和收笔的方法,不露锋芒,比较

6、含蓄。给人以绵和遒润、沉着涵蕴的感觉。 (3)中锋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中锋运笔是笔毫与运行方向一致,中锋用笔要执笔端正,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笔锋垂直于纸面,其效果浑圆。“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4)侧锋侧锋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重/轻快慢,效果毛涩,变化丰富。(5)提笔和按笔提笔: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上提,使笔画变细,叫提笔。但提笔笔锋不能离开纸面。 如:撇。按笔: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下按,使笔画变粗,叫按笔。如:捺。(6)疾笔和涩笔疾笔是指运行速度较快。涩笔是指运行

7、速度较慢。一般来说,疾笔所书写的笔画容易光洁秀劲,涩笔所书写的笔画易于毛涩凝滞。书写时快慢要得当。过快,笔画浮滑、乏力;过慢,笔致和形体易于呆痴。2.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是楷书临习时的用笔法则。相传为晋代王羲之所创,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

8、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具体示例如图2-31所示。(1)点法点,也就是“侧”。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3)横法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

9、左尖横、右尖横等。(4)竖法竖,也就是“弩”。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5)撇法撇,也就是“掠”。一般习惯称为“撇”。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6)捺法捺,也就是“磔”。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7)厥法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古人又称为“勾裹法”。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8)钩法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与“戈”末端相似。古人又称为“戈法”。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图5 “永字八法”图示对于笔法的掌握,历朝历

10、代书家、书法教育家都极其看重,是临习法帖的灵魂所在。任何一种书体,都对笔法有极高的要求,需要临习者把握细节,用笔到位、不留错误,才能真正将书法的精髓牢牢地把握住。二、硬笔笔法(一)硬笔执笔法硬笔书法不同于软笔书法,执笔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笔的控制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直接影响书写的效果。良好的执笔方法和习惯,有助于更好地联系和掌握硬笔书法技能。 正确的执笔方法,应采用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是: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

11、笔杆和纸面呈50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图6 硬笔执笔法(二)硬笔基本笔法硬笔书法一般是指用钢笔、铅笔、签字笔、专用硬笔等工具写出,并且有书法法度特征的汉字,它具有书写技法、神采等属性。就技法而言,硬笔书法同毛笔书法一样,都有一个用笔上的要求,只有合理的用笔,掌握笔法,加上对字形结构的学习,写出来的字才算是达到了硬笔书法的基本要求。1.善于运腕硬笔笔法不同与毛笔笔法的复杂多变,主要靠腕力掌控书写,依靠腕底部与桌面的支撑,通过手掌和拇指、中指、食指的合力,完成运笔动作。因为硬笔尖不像毛笔那样有弹性,但也具有一定韧劲,只要熟练而灵活运用腕

12、力,就能实现如毛笔书法一样的提按、使转以及调锋。2.注意细节硬笔字体小,但点画笔法、结体关系,也要像毛笔书法一样有所体现。例如,起笔、收笔和行笔动作都要写到位,尤其是点画的粗细、虚实、轻重、曲直、以及结体的呼应、避让等笔势关系,要通过细微的笔法来表现。3.笔顺正确一般按照现左后右,先撇后捺,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等顺序书写。4.结体连贯硬笔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点画之间、部首之间的空间布局非常紧凑,全凭书写的节奏控制和点画线条的合理组合,以体现字形之美。5.把握好度硬笔书法以通俗为美,没有毛笔书法的笔墨气韵,也不同于毛笔书法章法布局上节奏的大起大落,而是注重笔法的干净利落,在字体端正美观的基础上,营造通篇的典雅和通俗之美。6.参合毛笔笔法毛笔笔法的丰富性是硬笔笔法所不及,但硬笔笔法的细微体现与毛笔书法有着共同的特点。完全可以通过练毛笔书法,以丰富硬笔笔法。大凡书法大家,硬笔字都写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艺术理论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