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艺术概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547175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楷书艺术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楷书艺术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楷书艺术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楷书艺术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楷书艺术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楷书艺术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楷书艺术概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作者:小黑胖子楷书艺术概述在两汉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首个治世,即文景之治。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日渐繁荣,不同文化之间也开始交流。向西,有张骞通西域;向南,开凿博南古道;向北,则抵御匈奴的入侵。无论是主动交流,还是对外扩张,抑或是抵抗外敌,交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日益繁忙的信息交流促使书写的发展,隶书虽由书写更为繁琐的篆书发展而来,且应用而生的章草也可以趋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庄严的场合中还需要一种根为简便但有规范的字体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再者东汉时期,蔡伦改革了造纸术,使得纸这种书写的介质变得不那么难以获得,经由各种发展的原因,在社会和实践的长期孕育下,一种新的书

2、体应运而生,即楷书。楷书以其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活力,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成长壮大到隋唐极盛,成为占据汉字主导地位、应用范围最广、使用历史最长的现代汉字书体,在汉字实用领域和书法创作领域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历史上任何一种字体从萌生到成熟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楷书也是如此。经过了萌生期、发展期、成熟期等几个过程。萌芽期主要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东汉时期;发展期是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以前。隋唐以后,楷书因其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底蕴等的影响,楷书无太大发展,直到清朝才有所回暖。一、楷书的萌芽产生正草之变一直是书体演变的原因,而隶书的简化则是楷书,隶书是楷书的母体,两汉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3、书法家与民间书法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着相同的汉字进化实践与艺术创造实践,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书,帛书的残片中也看出西汉又得字已经寻在楷书的笔法(如图3-1),如“文”“信”等字,在今年来出土的东汉简牍中不难看出,这种呈现扩散形势的笔法更是屡见不鲜,楷书无疑在一些碑刻中,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的汉故觳喊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中,不管是刻手的有意或无意,竟然将一部分典雅规范的隶书书丹用刀写得成为面目全非而与简帛书是那样契和的楷书化笔法,绝不是一种孤立的或偶然的现象。图3-1 战国纵横家书东汉末年蔡瑁劝学篇中说:“上谷次仲,初变古形”。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王愔文字志说

4、:“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由此可见,楷书的形成,东汉时期就已开始,为王次仲首创。以楷书著称并有书迹传世的书法史上第一位大书家钟繇,唐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见于著录的钟繇楷书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贺捷表,黄初元年(220年)的调元表,虽然隶意犹存,但已是纯然小楷。但是从笔迹上讲,这些楷书用笔与结构还留有隶书的特点,但态势上还未完全突破隶书横画夸张、捺笔肥厚、总体呈宽扁之势的模式,形态与空间关系尚未完全确定,所以显得稚拙和松散。汉末至两晋、南北朝期间的书法遗存中有大量体在隶、楷之间的碑石与墨迹。刻石如三国吴凤凰元年(272年)的吴九真太守谷

5、郎碑。 图3-2 钟繇贺捷表 图3-3 吴九真太守谷郎碑初期的楷书中保留了浓重的隶书意味,这是因为受隶书的影响,仍然将字中的横画和捺画作为主笔来处理,横画夸张、捺笔肥厚、结构也成宽扁形,但是起笔过程中大多较为侧入画着顺入起笔,竖画也开始用夸张的手法等,这些为楷书成为一种新的字体做了准备条件。二、楷书的发展时期(一)两晋时期的楷书在楷书发展的历史上,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家群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革新派。东晋时期,书法艺术已进入高度自觉的时代,尤其是草、行、楷三种书体突破了旧的模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王羲之的楷书简化了起笔与收笔,横画不再夸张,主笔多表现在竖画上,字形方整,结构严谨,而且更加的注重

6、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接,事实上,东晋时期,在二王的周围有一个有着共同革新思想的书家群,为改革成功做着重要的基础。东晋“二王”等人发展所谓的“八分楷法”。使得楷书的基本点画大体确立了它的体势。代表书作如乐毅论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等,成为后人效法、效仿的小楷杰出代表作。东晋时代楷书法度的基本完备,使得这种年轻的字体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变钟繇的“古质”楷书为更加“流媚”的楷书。 图3-4 王羲之乐毅论 图3-5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西晋时期碑禁森严,到东晋时期才逐渐松弛,由于两晋刻石甚少,尺牍多用于行革,所以楷书的用处较为明显,到南北朝墓志碑刻风行时,楷书在使用中普及,形成繁荣局面,这才促使我们能够欣

7、赏到风格各异的南北朝楷书。(二)南北朝时期的楷书南朝楷书,衰相吐艳,时蔚为壮观,或奇石、或峻整、或浑厚、或超逸、或厚重、或典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余论第十九中载:“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可见南北朝时期的楷书刻石书法遗迹的丰富多样,给后世书法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北朝楷书已经高度成熟,由书家与碑石刻手共同创造的整体时代风格是一种恣肆雄强的阳刚大气。其主要代表是北魏时期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地的碑刻和西域写经文书墨迹。在北魏楷书中,龙门造像居于重要位置,它与邙山墓志共同构成了以洛

8、阳为中心的北魏楷书轴心系统。龙门造像系分布在河南洛阳城南伊河人口处两岸的西山(龙门山)和东山(香山)的石窟群。自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开凿,延续至北宋,历时四百余年。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余个,佛龛七百八十多个,造像九万七干余尊,题记三千六百八十余种,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数量之多,举世罕见。前人将龙门造像题记或选为“思品”、获选为“十品”、“二十品”、“五十品”、其中以“二十品”最为代表。龙门二十品是从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词中精选出来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龙门二十品以其风骨峻朗,方整雄强,斜画紧结,用笔刻露而著称。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

9、窟(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图3-6 龙门二十品之比丘惠感为亡父母造像记除了龙门刻石之外,中州地区尚有大量北魏刻石名晶,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比如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太安二年(456年),石在河南登封中暑庙。质朴古拙,率意真放,遒迈而略带稚气。洛阳为北魏统治集团墓葬最为集中的地区,尤其是元氏宗室的墓志,几乎都是书写水平极高的楷书。北魏楷书除中州书风之外,山东境内诸刻是为大宗,云峰诸山刻石以其雄放宕逸的典型风格,成为楷书中的重镇。康有为将魏碑分为三大类型,“魏碑大种有三:一日龙门造像,一日云峰石刻,一日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如郑文公碑

10、张猛龙碑。 图3-7 龙门二十品之长乐王丘穆陵 图3-8 中岳嵩高灵庙碑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撅造像记 图3-9 郑文公碑 图3-10 张猛龙碑三、楷书的成熟时期南北朝楷书的绚丽多姿与技法的逐渐完备为楷书走向辉煌奠定了基础,由隋至唐是楷书达到极盛的一个历史节点。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楷书在技法上的高度成熟与创作走向程式化;二是典型书家的典型楷书风格作为一种模式的确立;三是以书法家个人楷书风格的形式特征作为书体流派并以个人名命楷书风格类型的社会文化现象。(一)隋代楷书楷书经过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发展演变,至隋唐时期,其体制已逐渐达到成熟完备。隋朝的书法艺术融合南北,在继承北魏楷书的峻严方整和六朝行楷流

11、畅绮丽的风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书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隋代楷书精熟练达,冷峻工整,体现着职业书家的娴熟技法与书风。其楷书代表作,如僧智永真草千字文及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启法寺碑等,风神各具,实是开初唐楷书之先河。 图3-11 龙藏寺碑 图3-12 董美人墓志(二)唐代楷书唐代楷书,可以说是体严法备、气度雍容,代表了楷书的最高成就。唐代选拔官吏提出“身、言、书、判”,其中“书”要求“楷法遒美”,也促进了楷书的成熟。唐代的楷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初唐楷书初唐楷书继承了六朝以来的书法的优秀传统,汲取了魏晋以来北方书风的阳刚之气,并创造出一种刚柔相济新的书法美学形态,出现了很多书法大

12、家,其中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名声最大,历来并称“初唐四大家”,他们的功绩主要在于创建规范的大字楷书,完成了“晋韵”向“唐法”的转变。代表书作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等,将刚劲与平和、端稳与险峭达到了和谐统一。 图3-13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图3-14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2.盛唐时期盛唐时期的楷书,以颜真卿的楷书为代表,他的楷书朴厚雄伟、端庄浑穆,呈现外拓体势,书迹有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颜体书风有别于初唐的方严清瘦,呈现出气势磅礴、豪放饱满之感。图3-15 颜勤礼碑局部3.晚唐楷书晚唐楷书以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为代表,点画骨气刚,用笔斩钉

13、截铁,其书法风貌以清劲豪健取胜,后世常将其与颜真卿并提,称为“颜筋柳骨”。图3-16 玄秘塔碑局部四、楷书的式微时期楷书在历经了唐代的高峰期之后,开始步人了平缓地发展阶段,由于唐代楷书巨大的影响力,以致后代书家很难摆脱前辈大师们的笼罩,又由于宋代以后帖学的倡导,行草书备受青睐,所以楷书走向了衰落时期。楷书在唐代发展完备,各种体势皆已具备,故唐有尚法之说。五代以后的楷书,虽然也代不乏人,但毕竟已是楷书字体成熟、完备之后的阶段,其成就大都不出此前。(一)五代楷书五代时期楷书有杨凝式韭花帖,略带行体,显得萧散有致。(二)宋代楷书宋代书法尚意,崇尚帖学,善楷书。宋代善楷书的书家有北宋的蔡襄、苏轼、宋徽

14、宗赵佶,南宋的张即之等。其中,尤以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楷书千字文最为特别。 图3-17 韭花帖 图3-18 宋徽宗赵佶楷书千字文局部(三)元代楷书元代楷书成就最高的是赵孟頫。他用笔、结字颇得古法,又兼精熟,大楷、小楷皆有名迹存世,使得他的楷书与唐代的三位书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颜、柳、欧、赵”四家。赵孟頫楷书存世有三门记胆巴碑,小楷汲黯传等,皆是非常着名的佳作。图3-19 赵孟頫小楷汲黯传局部(四)明代楷书明代书法仍然崇尚帖学,楷书方面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小楷上。明初有宋克,小楷有魏晋人遗风,劲健古朴。明中期的文徵明、祝允明、王宠等书家的小楷各得晋书神韵,颇具影响。 图3-20 文徵明

15、琴赋局部 图3-21祝允明临孝女曹娥碑局部五、楷书的回暖时期清代碑学倡起,六朝碑版备受推崇,加之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对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使书法家在艺术思想发生急剧变革的背景下更加注重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与个性追求,楷书终于向求异创变迅速发展,楷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沉寂中终于射出光芒,进入了以艺术作为思想理论支撑的时期。前期有代表性的,如刘墉的小楷书,用笔如棉里裹针;后期碑学代表有何绍基、赵之谦、张裕钊等书家,取法唐碑、魏碑等,字多变态,韵味独具。在众多的书家中,金农是较为突出的一位书法大家。金农是“扬州八怪”之一。书法取自碑版,着意变化,生拙凝重,自称“漆书”。楷书用笔方扁,圭角时露,结体无拘无束,一任自然,可谓独出机杼,遗世独立。传世楷书代表作有消寒诗序册等。图3-22 刘墉小楷临古诗文页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艺术理论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