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353970 上传时间:2017-10-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关键词:县域经济 理论体系 评价方法 指标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

2、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 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

3、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范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 ;从行政层次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

4、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2 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我国的县域经济本身具有综合性、中间性、农村性、枢纽性、区域性、开放性和能动性等

5、基本特点5,这些特点直接导致了县域经济评价具有如下鲜明特点:2.1 复杂性由于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考虑角度呈现多元化,涉及到因素众多,同时各个因素间又存在错综复杂的耦合关系,这些增加了县域经济评价的难度,导致了县域经济评价的复杂性。2.2 前提性县域经济是一种中观经济,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层次,并且同其它中观经济(如省域经济、市域经济等)相比,县域经济更接近微观经济,具有中间性特点。这促使对县域经济的评价更应将其置于省域经济、市域经济整体发展前提下,实现客观评价。2.3 导向性县域经济具有农村性,即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因此,

6、在对县域经济进行评价时应科学制定导向机制,即要确保农村经济主体地位,又要兼顾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2.4 诊断性县域经济具有枢纽性,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关键层次,具有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县域经济评价结果中应体现出对县域经济枢纽作用发挥的诊断性指标值与结论。2.5 针对性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各个县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社会文化、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等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特色。因此,有县域经济评价时要针对个性问题有所考虑,实现有针对性的评价。2.6 前瞻性县域经济具有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随着社

7、会的进步,在更多的问题需要加以考虑。因此,在制定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考虑。2.7 操作性县域经济具有能动性,即县级政府作为市场调控主体具有能动性。因此,在进行县域经济评价方法设计时应切实考虑县域经济的可控性程度,实现县域经济评价的可操作性。3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1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4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内容4.1 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源于国家、省市制定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以国家、省市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为导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是不同的。4

8、.2 县域经济评价的原则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的执行需要以县域经济评价的原则体现出来,再通过这些原则指导具体的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选择与操作环节。县域经济评价的一般应当遵循系统性、动态性、操作性、可比性、权威性与前瞻性等原则。考虑到具体县域经济评价时,可对这些原则加以调整与增减。 系统性原则县域经济评价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在评价的内容还是评价的方法都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只有遵循系统性原则,才能促使县域经济评价工作更加全面化、逻辑化、体系化。 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评价工作与时俱进,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评价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动态调整;另一方面是指即使在一次

9、评价中,所选择的评价指标等应当实现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结合,即要考虑报告期数据的绝对量,又要考虑增长率、发展速度等动态指标值。 操作性原则县域经济评价在考虑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评价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评价环节的可执行性、评价结果的认同性等反面的要求,以确保县域经济评级工作的可操作性。 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也可称为一致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纵向可比性与横向可比性两个方面。纵向可比性要求县域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数据统计口径与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在不同报告期内具有一致性或接续性;横向可比性要求县域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数据统计口径与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在不同县域内的一致性。只有这样得出的评

10、价结果才具有可比性。 权威性原则县域经济评价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其评价数据的获取渠道、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应符合国家统计规范,其规范程度应为各级部门所认同,具有权威性。 前瞻性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将提速,许多可预见性的问题在县域经济评价时要加以考虑,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评价应遵循前瞻性原则。4.3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依据根据上述原则,县域经济评价应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相关的理论为指导。在不同的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的前提下,县域经济评价所遵循的基本理论是不同的,几种可为县域经济评价所应用的经典理论为:4.3.1 区域经济学理

11、论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为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区位理论的标志是杜能(J.H.von Thunen)的著作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 ,韦伯(Alfred Weber)的工业区位论 。杜能提出“杜能圈”,阐述了“企业的利润受到市场和农场之间距离即市场半径的影响”的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8 。韦伯指出最优产业布局区位是在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诸多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合力所指向的区位。 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为县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空间结构理论是由德国的博芬特尔(E.V.Boventer)所提出的6。该理论建立在古典区位理论基础上,综合考虑三大产业和城镇居民点区位

12、优化,通过分析各种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集聚程度,得出各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相对位置,同时分析了各种经济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规律。 产业集聚经济理论产业集聚经济理论为县域经济的合理产业规模确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该理论通过对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产业集聚导向的研究,经济集聚相互关系的分析,得出适合的产业集聚规模与经济发展模式,采取合理的产业集聚规模促进产业和区域发展,以获得最大的集聚经济效益。 梯度理论梯度理论为县域经济转移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费农(Vernon)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理论6。该理论思想实质为区域经济发展

13、按梯度由高向低推进,为实现整体利润最大化,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以本区域所能提供的条件为基础。区域经济梯度的高低取决于该区域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4.3.2 比较经济学理论比较经济学理论是一种区域间资源流动的基本理论,可以解决作为县域经济资源流动评价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6。该理论是如何进行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理论,根据该理论,在县域经济评价时应注意考察县级区域根据自己的资源和技术禀赋条件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行业,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状况水平。4.3.3 新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为县域经济的产业分工格局

14、定位的评价建立了基础。根据该理论,县域经济评价时要考察县域内产业分工格局的合理性、产业集群规模的适度性、产业协作关系的密切性、县域产业分工的整体效益性。4.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潜力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各地区间由比较优势所构成的差别越来越小,因此,在县域经济评价时,还要考虑县域智力资源、县域创新、县域综合能力与素质所形成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状况。4.4 县域经济评价的方法从评价方法来看,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主观赋权评价法(定性为主)和客观赋权评价法(定量为主) 。主观赋权评价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KLEE 法、序关

15、系分析法等;客观赋权评价法包括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拉开档次法、熵值法等。县域经济评价时可以综合考虑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加以选择。4.4.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迪(T.L.Saaty)在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处理有机结合,并将待分析问题系统化、层次化;然而,专家评价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及认识上的模糊性可能降低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判断矩阵也常出现明显的不一致现象。4.4.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由美国数学家查德(L.A.

16、Zadeh)提出。在模糊综合评价法中,隶属函数和模糊统计方法实现了定性指标定量化,能解决不是绝对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值描述问题;然而,模糊综合评价法不能解决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并且,某些情况下隶属函数的确定有一定困难。4.4.3 KLEE 法KLEE 法通过对相邻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的比值,推导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该方法操作简单,计算难度小,效率较高;然而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比值的确定带有主观性,指标的不同排序组合可能形成不同的评价结果。4.4.4 序关系分析法序关系分析法(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RCA)以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的顺序为出发点,通过专家评判值,加以推导得出指标的权重值。该方法便于理解,操作也相对简单;但该方法中指标的重要程度的判定具有主观性。4.4.5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由卡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