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讲义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3538422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34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讲义(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拟写人:安芳一、数一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2、 出示挂图,进

2、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二、 自己探索1、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2、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3、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4、 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三、 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四、

3、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五 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六、巩固深化1、 游戏:火车钻山洞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2、 数水果,摘水果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

4、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七、总结评价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课后反思: 二 、 比一比单元目标:1、 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2、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单元重点:1、 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单元难点:1、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2、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5、 比长短高矮教学内容: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页。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教学重点:、 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教具:实物、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二、新课导入。、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出

6、示课题,明确目标。三、新课教学。、明确比较的要求。()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练习P4。()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小结。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

7、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四、巩固练习。、课本P5想想做做。(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五、质疑。六、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七、作业。1、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2、 预习P6比一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比大小 轻重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培养

8、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 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呢!(出示场景图)1看一看。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图,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2比一比。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比较、交流。)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两种物体进

9、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出大小的。教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学生也帮老师比一比,谁轻谁重。再请一两个学生上 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出示土豆与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一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出示支架,介绍支架,请学生借助支架来比较土豆和萝卜的轻重。(打开完成练习题4)小结:用掂一掂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三、总结 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比较大小、轻重)。回家后把学会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

10、,再找一些实物比一比,好吗?课后反思: 三、分一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教学目的:1、通过把一些东西按某种标准和不同标准分类,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意义、作用及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意识。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学会按规定标准分类和按不同标准分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2、难点:使学生能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教学具的准备:1、学生准备一盒文具和一盒学具。2、学生自带一种交通玩具及一种水果或蔬菜

11、。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有一天,美丽的智慧仙子走进一位小朋友的书房里,只见到她很认真地思考问题,桌上摆满了东西,同学们,她桌上摆了些什么东西?你知道她在想什么?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1、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朋友的桌上摆了什么东西?指名说说物体的名称。要鼓励观察仔细的学生,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小朋友在想什么?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1、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朋友的桌上摆了什么东西?指名说说物体的名称。要鼓励观察仔细的学生,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小朋友在想什么?然后出示“白菜先生和茄子先生”的要求: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

12、在文具盒里?你能帮助这个小朋友解决“白菜先生”和“茄子先生”提出的问题?同桌互相讨论,指名说说。2、做一做:(1)学生查自己的文具盒、学具盒里的文具和学具有没有放错,同桌学生互相检查、汇报。(2)四人一小组把桌上混合在一起的文具和学具分别装在文具盒和学具盒里。做完后各组汇报操作的情况。(有边装边分,有分了再装)再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类的好处。3、教师小结:按同标准分类结果相同。4、议一议:智慧仙子看到同学的操作后,很高兴,都夸同学们真能干,这时智慧仙子又提出了问题,图中的物品还可以怎样分?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鼓励。三、巩固深化、提高能力: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说出所有动物的名称,说说在水里生活的动物的名称,最后再按书上要求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想想、做做”第2题他们各在哪里行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