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537577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与反应原理。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掌握其操作方法。【学习重点】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并制取二氧化碳。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学习过程】一定向入境1旧知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如下,请回答:BACDEF药品: 原理: 发生装置: 装置 收集装置: 步骤: 检验方法: 验满方法: 2揭题示标二自学建架知识模块(一)个人自学1阅读:时间:5分钟内容:P109111结束要点:实验室制CO2的药品和原理 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因素 P111图6-10实验室制C

2、O2的操作2建构: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操作 检验 验满 3即学即练ABCDEGF请用上图的编号回答: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装置组合是 ;讨论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制取氨气, 发生装置是 , 收集装置是 。 个人(小组)疑问 精讲补架(一)1归纳所学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能否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现有木炭、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稀硫酸、大理石(或石灰石)、氧化铜,还有试管若干,请根据学过的知识,写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并通过实验或理论解释来确定适用于实

3、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编号化学方程式能否适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和理由1234562反应容器和加液仪器的变化引发气体发生装置的变化(见课件)3收集装置的变化(见课件)三归纳完型(请你归纳本课主要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利于知识巩固)四达标巩固1根据下面所提供的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_;_。(2)实验室制取O2和CO2时,都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填序号,下同)收集O2和CO2时都可选用的装置是_。(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2、甲图是实验室制备CO2的装置图。该装置的特点是: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被反应产生的CO2

4、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上反应。用该装置制备CO2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A、B、C、D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甲图装置相同的效果? (填写编号)。3、在实验室里常采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制取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下图所给仪器可以组装出多套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你组装一套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写出所选择的仪器编号 。(3)简要说明你组装的气体发生装置的优点 。(4)用你组装的装置收集氧气,如何知道氧气已收集满? (5)这套气体发生装置也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如果选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了控制反应速率,应对该气体发生装置如何改进? (可另增仪器) 。4、(1)实验室用大理石与酸制二氧化碳,使用的酸是 (浓盐酸、稀盐酸 、浓硫酸、稀硫酸),其化学方程式为 (2)若设计一种有活塞可以开闭导管的装置,使达到活塞随开随发生CO2 气体,随关随停止出CO2 气体的要求,请从下面仪器中选用一些最起码的仪器以完成这种设计: 按装置自上而下的安排顺序应选用的仪器是 。这套装置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原因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