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1.2 迷人的化学》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531271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1.2 迷人的化学》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1.2 迷人的化学》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1.2 迷人的化学》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1.2 迷人的化学》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1.2 迷人的化学》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1.2 迷人的化学》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1.2 迷人的化学》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迷人的化学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多样性。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4.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5.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6.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教学重点】1.对木条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的探究。2.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难点】体验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区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手段】设置情景、活动探究、讨论。【教学课时】2课

2、时。【教学用具】有关物质化学变化的图片及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教学流程】创设情境举例讨论演示实验分析比较当堂练习【第1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图1-7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自然界及生活中的变化及现象。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一切物质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像面包发霉变质、冰雪融化、木柴燃烧变成木炭、葡萄酿酒等,都是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变化。看图片及多媒体,认识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让学生分类认识这4种变化,分析出冰雪融化与其他3种变化的区别:冰雪、水是同一种物质,其它3种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从常见的现象入手,激

3、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听课当中看课本的习惯。举例讨论冰融化成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像这样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从物质变化前、变化后比较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冰融化成水,固态铁熔化成液态铁等。另三种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像这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其特点是:从物质变化前、变化后比较有新物质生成。理解冰是固态水,冰融化成的水是液态水,变化前后都是水,仅是状态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理解面包发霉变质等3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科学的概念。演示实验做课本第8页“请你尝试”的实验2(教师演示):压碎、分解碱式碳酸铜。(1)将碱式碳酸铜放在滤纸上,轻轻压碎。现

4、象:仍然是绿色固体。问:这是什么变化?(2)加热分解,介绍仪器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观察物质变化前后的现象:用一个烧杯接住生成的水;试管中的物质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把一个涂过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试管口,一会儿观察到石灰水变混浊。观察(1)后答:物理变化。填表实验内容变化前现象变化后现象压碎碱式碳酸铜绿色固体绿色固体加热碱式碳酸铜绿色固体有水珠产生、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产生一种使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意识到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的重要性。归纳引导看碱式碳酸铜压碎前、压碎后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多是物质外形或状态的变化,如扩散、蒸发、冷凝

5、、熔化、粉碎、挥发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加热碱式碳酸铜,它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在物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如压碎碱式碳酸铜。化学变化:在物质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加热碱式碳酸铜。培养学生归纳的意识和能力。比较两种变化的异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培养学生画表及时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课堂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什么变化?(1)水沸腾(2)锯断木材(3)冰融化(4)铁生锈(5)木炭燃烧(6)食物腐败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来判断两种变化。及时强化训练。讲述化学文字表达式示例化学

6、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并介绍反应物、生成物概念,箭头符号、加号的含义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初步了解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小结物质变化及其特征,详见板书。【板书设计】单元 2 迷人的化学【第1课时】1.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现象:(1)由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2)试管壁上产生水珠(3)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请你尝试】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是( )A.化学变化速度快,物理变化速度慢B.化学变化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物理变化不需要加热C.化学变化有发光、放

7、热或变色的现象,物理变化没有D.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2.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C.爆竹声中一岁降,春风送暖入屠苏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灯泡通电发光、发热( )(2)铁生锈( )(3)冰融化成水( )(4)酒精挥发( )(5)葡萄酿成酒( )(6)森林着火( )(7)湿衣服晾干( )(8)火药爆炸( )(9)海水晒盐( )(10)点燃煤气( )4.找出下列各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镁条点燃生成氧化镁(2)碳

8、酸氢铵受热变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流程】复习引入举例讨论学生实验分析比较当堂练习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与评价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它的特征是什么?思考、回答,写出第一堂课物质的符号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加强知识的巩固。实验让学生动手实验,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实验:压碎碱式碳酸铜;加热碱式碳酸铜。初步培养观察、分析、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交流讨论提问在实验中除了有新物质生成还伴随着哪些现象?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有些化学变化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许多现象。引导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要科学、严谨。联系实际提问常见

9、的变化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联系实际生活,同学之间交流。培养学生把实际生活应用于化学中。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体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不稳定性。主动学习,理解。练习物质有许多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硬度、腐蚀性、可燃性、易生锈等,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属于物理性质的是颜色、状态、密度、硬度;属于化学性质的是腐蚀性、可燃性、易生锈。能正确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许多应用是由它们的性质所决定的。交流讨论填表:物质

10、的用途物质的性质性质的类型酒精用作燃料可燃性化学性质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化学的用途引导学生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归纳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归纳的能力。学习化学的意义介绍我国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各抒己见。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小结化学的定义、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板书设计】单元 2 迷人的化学【第2课时】1.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2.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3.化学变化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许多现象。4.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1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请你尝试】1.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 )A.状态 B.硬度 C.颜色 D.可燃性2.物质的用途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葡萄用于酿酒 B.干冰用于制造舞台云雾C.氢气用做燃料 D.镁粉用于制造照明弹3.下列叙述中,前者描述物质化学性质,后者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A.凝固、变形 B.燃烧、熔化 C.易生锈、腐蚀 D.沸腾、爆炸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铁制炊具 B.氢气做燃料C.铜做导线 D.冰块用于冷冻食品5.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用途与制取 B.变化与性质 C.运动状态 D.组成与结构6.某同学为了区分厨房里的白酒和白醋,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1)区分方法现象与结论依据的性质闻气味点燃(2)你还想到了其他的区分方法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