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已修改)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519455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第三章(已修改)(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要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拓展学习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口决定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 包括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 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如道德 宗教 哲学 科学等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

2、必要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但它们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与社会的性质 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直接的 必然的联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意识 有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分 有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与不属于上层建筑的非意识形态的区分 意识形态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 有鲜明的阶级性 逻辑学 语言学除外的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属于意识形态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

3、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 2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遭遇 小小说 社会意识的变化 售货员一边与一位小伙子聊闲天 一边把该找的钱扔在柜台上 吴老汉将钱拿起来 点了点 眉毛微微一皱 便若有所思地放进口袋里 走出商店 吴老汉忽又站住了 他重新把钱掏出来 仔仔细细再点一遍 复又返身进了商店 姑娘 售货员似乎没听见 仍在眉飞色舞地跟那小伙子扯东侃西 姑娘 吴老

4、汉声音又提高一些 售货员依然只顾谈笑 另一方面 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即社会意识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 可以落后或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 社会意识内部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先进与落后 传统与现代 本土与外来 政治法律思想与哲学 文学艺术等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上 它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即中

5、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先进的社会意识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意 1 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3 辨析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 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 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者 决定性因素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

6、具是衡量生产力性质 发展水平和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或依据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 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 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 判断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2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7、铁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从基本适合 到基本不适合 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此存在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 规律的基本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客观要求 生产力 社会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机器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铁器 封建主义 奴隶社会

8、青铜器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适合 打破 适合 适合 适合 打破 打破 打破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客观规律 它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 它第一次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方法 马克思指出 判断一个变革的时代 不是以这个时代的意识为依据 而必须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冲突中去解释 在实践上 它为我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 尤其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就是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体制性障碍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9、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注意 1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2 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占支配或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3 经济体制与经济基础有所不同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 设施 组织机构的总和 其中 意识形态又称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 设施 组织机构被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 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的强制性的暴力机构

10、 国体是指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即社会各界及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为国体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 1 服务的方向 保护自己 排斥异己 2 服务的方式 强制与非强制 3 服务的效果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 基本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

11、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2 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 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 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 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为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从根本上说 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 完善和发展上层建筑 为切实维护 保障 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 政治利益 文化利益服务 一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

12、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1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 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 共同性和普遍性 1 纵向 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 各国家和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五种社会形态 2 横向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特殊性的表现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时可根据特殊的历史条件而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2

13、二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 因而包含着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客观的 物质的 辩证的过程 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依据 1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一样 都是客观的 2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一样 都是客观的 3 人类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的进化过程一样 都存在着客观的规律 注意 既然社会形态更替有客观规律 人们又何以能够选择 第一

14、 人们选择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选择 绝非违反规律的选择 第二 社会发展规律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这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 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和空间 而且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 究竟选择何种社会形态要从具体实际出发 第三 人们的历史选择 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 即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历史主动性的发挥程度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 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取决于

15、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三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 渐进性 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 这是一个 扬弃 的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 跨越性 一种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往往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完善 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这既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 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 渐进性与曲折性 跨越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

16、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包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一 为什么说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 从存在时间看 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 从涵盖范围看 它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 政治 文化三大领域 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3 从它们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 它们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4 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 它们构成了贯穿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二 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变化 生产关系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 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 生产力的发展 三 两个矛盾的关系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 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 3 两个矛盾相互联结 相互制约 共同支配人类社会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活跃 最革命的力量 2 生产力发展 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 3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注意 根据这一原理 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