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3 北京版选修4.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90962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3 北京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3 北京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3 北京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3 北京版选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3 北京版选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3 北京版选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3 北京版选修4.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1.整体感知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第2段则全是记游。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

2、,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

3、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2.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就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

4、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3.判断句在本文中是如何呈现的?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停顿;“也”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这样的判断句学生在初中时即学过一些,可以略作梳理。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5、慎取之也。这个判断句中包含了因果关系,“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典型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胡威少有志尚,厉清白。其父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踢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cun,烧火做饭),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

6、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三国志注)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阴资装百余里要之阴:暗中。B.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向:向来。C.具以白质白:告诉。D.语及平生及:到。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其父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自驱驴单行A.两个“为”意义相同,两个“自”意义也相同。B.两个“为”意义相同

7、,两个“自”意义不同。C.两个“为”意义不同,两个“自”意义也不同。D.两个“为”意义不同,两个“自”意义相同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威自京都省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问而明辨之也C.食毕,复随旅进道寿毕,请以剑舞D.先其将归吾社之行为士先者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父质之为荆州也是吾俸禄之余B.故以为汝粮耳具以白质C.其父质之为荆州也先其将归D.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5.“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吃完饭,又随着旅客上路,像这样去了又回来。B.吃完饭,又随着旅行上路,

8、像这样去了又回来。C.吃完饭,又随着旅行上路,像这样往还道路客舍间。D.吃完饭,又随着旅客上路,像这样往还道路客舍间。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胡威去荆州探望父亲,一路无车马童仆,自驱驴单行,拜见父亲后,他住在养马的房舍中十余日,告归。B.胡质给胡威一匹绢为道路花费用,胡威问明绢的来历才接受,并把它作为路途花费而用了。C.胡质帐下的都督为了讨好胡质,故意请假还家,与胡威同路而行,每事佐助经营,又少进饮食。D.胡威怀疑,密诱问,才知道此人的身份,后来通过送信人告知胡质此事,胡质惩罚了那个都督。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

9、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王仁裕玉堂闲话)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称得丹砂之妙称:声称。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

10、造:到。C.坐客愈更神之神:以为神。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诘:审问。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如弱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B.至于输货求丹输货:运送财物。C.欲参觐参觐:拜见。D.道士颦蹙颦蹙:皱眉着急。3.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门如市肆作色叱之A.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变了脸色呵斥他B.门前像市场一样变了脸色呵斥他C.门前像市场一样做出样子呵斥他D.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做出样子呵斥他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但令入来昏耄伛偻A.但是命令进来年老糊涂而驼背B.只是让他进来年老糊涂而驼背C.只是让他进来头昏年老而

11、驼背D.是命令进来头昏年老而驼背5.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A.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B.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C.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D.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C.一白发老者人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人中门。道

12、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了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答案及分析:一.1.B(向:先前。)2.C(第一个“为”是动词“治理”,第二个“为”是动词“作为”;第一个“自”是介词“从”,第二个“自”是代词“自己”。)3.C(第一个“省”是“探望”,第二个“省”是“检查”;第一个“审”是“知道”,第二个“审”是“详细”;两个“毕”都是“完毕”;第一个“先”是“在之前”,第二个“先”是“表率”。)4.B(第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是助词“的”。两个“以”是介词“把”。第一个“其”是“他的”,

13、第二个“其”是“他”。第一个“因”是“于是”,第二个“因”是“通过”。)5.D(“旅”指“旅客”,“往还”指“往返道路客舍间”。)6.B(胡威没有花费这匹绢。)译文:胡威少年有很高志向,严格要求自己品质清纯。他的父亲胡质管理荆州,胡威从京都去探望他。胡威家贫,没有车马童仆,胡威自己骑着驴单独前去,拜见了父亲。他的驴放在马圈中养了十几天,他告诉父亲要回家。临到辞别时,胡质送给胡威一匹绢,作为道路上的花费。胡威跪下说:“父亲大人很清白,我不知道从哪儿得到这绢?”胡质说:“这是我的俸禄剩余的,所以把它作为你的花费罢了。”胡威接受了绢,辞别父亲回家。每次到了客舍,自己放驴,取来柴草烧火做饭,吃完饭,又随着旅客上路,像这样往返道路客舍之间。胡质官署下面有个都督,向来不相识,在胡威将回家之前,请假回家,暗中准备行装在一百多里的地方邀请胡威。胡威于是和他结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