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490927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5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概说 一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二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三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四 中医发病学的特点 一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1病因 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又称为致病因素 病源 病邪等 包括六淫 疠气 七情 饮食 劳逸 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如痰饮 瘀血 等 2病因学说 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 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理论 二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1 内经 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内所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2汉张仲景将病因按其传变为三个途径 外所因 把病变局限于四肢九窍等相对表浅的部位第三类把房室 金刃虫兽所伤归属于 外所因 六淫邪气把致病

2、因素与发病3宋代陈无择提出 三因学说 内所因 情志所伤途径结合起来分类对后世影响很大 不内外因 饮食劳倦 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 4目前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 内伤性致病因素 七情过激 饮食所伤 劳逸 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 六淫 疠气 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痰饮 瘀血 三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辨证求因 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辨证求因 中医学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为依据来推求病因的方法 四 中医发病学的特点 取决于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体质 精神状态 生活环境及营养锻炼1中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地位邪气盛是发病的外部条件 某些情况下邪气起决定性作用2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贯穿于疾

3、病发展过程的始终3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 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转归 第一节病因 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 一 六淫 二 疠气二 内伤性致病因素 一 七情内伤 二 饮食失宜 三 劳逸失度三 其它致病因素 一 外伤 虫兽伤及寄生虫 二 痰饮 三 瘀血 一 六淫 1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指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 六淫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 即太过和侵淫之意 1气候变化异常 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转化条件2非其时而有其气 如春天应温超过人体适应能力而反寒 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六气才能成为六淫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 暴热等 2六淫

4、致病的一般特点 1 外感性 六淫为病 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机体 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春季多风病 夏季多暑病 2 季节性 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长夏 农历六月 多湿病有关 形成季节性多发病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寒病等不绝对夏季虽多暑热病 但也有寒 湿病的发生 3 地方性 六淫致病还与工作或久处潮湿环境 常有湿邪为病 居住环境密切相关高温环境作业 则又常感受火热之邪为病等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 如寒邪袭表 4 相兼性 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 又可兼杂致病 风寒感冒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湿热泄泻风寒湿痹 5 转化性 六淫邪气致病过程中 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如寒邪

5、入里可以从阳化热 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1 风 1 风的概念 春季主气 但四季皆有风 春季多风病 其它季节亦有风病 风邪外袭外风病证 2 风邪性质与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阳邪 风邪善动而不居 具有升发 向上 向外的特性头痛其性开泄 是指风邪易使腠理疏松而开张 上部 头面 汗出袭阳位 风性升发 向上向外 常伤及人阳经恶风肌表 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 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 行无定处的特征 行痹 风痹 数变 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 风疹块 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动 指风邪致病

6、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眩晕 震颤 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感受风邪致颜面神经麻痹 面部肌肉抽搐 口眼歪斜破伤风病证之风毒侵入人体 角弓反张 四肢抽搐或挛缩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病邪中主要致病因素 凡外感风寒 寒湿燥热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风热 风湿风邪亦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2 寒 1 寒的概念 寒为冬季主气 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淋雨涉水 汗出当风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 则常易感受寒邪 伤寒 寒邪伤于肌表 郁遏卫阳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外寒 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中寒 寒邪直中脏腑外寒损伤阳气导致内寒病寒病证阳虚内寒之体 内寒 机体阳气不足 机能衰退 容易

7、感受外寒 2 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 故其性属阴 阴盛则寒 阴寒偏盛 阳气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 反被寒邪损伤 阴胜则阳病 外寒侵袭肌表 卫阳被遏 恶寒 寒邪直中脾胃 脾阳受损 脘腹冷痛 呕吐 腹泻等症 寒性凝滞 凝滞 即凝结 阻滞不通之意 寒邪偏盛 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结阻滞 不通则痛寒邪伤人 多见疼痛症状 寒性收引 收引 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邪袭人 可使气机收敛 腠理 经络 筋脉收缩挛急 寒邪侵袭肌表 毛窍腠理闭塞 卫阳被郁不得宣泄 恶寒发热 无汗寒客血脉 则气血凝滞 血脉挛缩 头身疼痛 脉紧寒客经络关节 经脉拘急收引 肢体

8、屈伸不利 或冷厥不仁 3 暑 1 暑的概念 A暑为夏季主气 乃火热之气所化先夏至日为病温B暑邪与其他外邪不同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且独见于夏令后夏至日为病暑C炎夏季节 气温过高或烈日之下 长时间露天作业感受暑热之邪而患病或工作环境闷热D暑纯属外邪 无 内暑 之说 2 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暑多夹湿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邪 火热属阳 故暑亦为阳邪暑邪伤人 致人体阳热亢盛 壮热 汗出 烦渴 脉洪大等阳热症状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所谓升散 即上升发散之意 暑为阳邪 阳性升散 腠理开泄而多汗伤津 汗出过多则伤津 津液亏损不足 口渴喜饮 唇干舌燥 尿赤

9、短少耗气 大量汗出 气随津泄气虚 气短乏力 懒言 气脱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暑热之邪扰动心神 心烦闷乱 暑多夹湿 暑热季节 气候炎热 且常多雨水而潮湿 热蒸湿动 弥漫于空间 暑邪常兼挟湿邪致病发热烦渴 四肢倦怠困重 胸闷呕恶 大便溏滞不爽 治暑必兼治湿 热病征象 湿阻病征象 4 湿 1 湿的概念 长夏主气 长夏时当夏秋之交 阳热始降 水气上腾 潮湿充斥 湿气最盛 湿邪最多长期阴雨连绵 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 或水中作业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或淋雨涉水 或汗出后湿衣未换外湿 为湿邪由外侵犯人体伤于外湿湿邪困脾湿浊内生湿邪相互影响内湿 由脾失健运 水湿不化脾阳虚损水湿不化招致外湿停聚于内而成 2 湿邪性质和致

10、病特点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弥漫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胸闷脘痞湿性类水 故为阴邪 呕恶不舒湿邪为有形之邪 留注于脏腑经络 最易阻遏气机大便不畅小便不利湿为阴寒之邪 阴盛阳病最伤脾阳运化失权腹泻 水肿脾为阴脏 喜燥而恶湿尿少或腹水 湿性重浊 重 即沉重或重着之意 指湿邪为病 多见重着症状 如肢体困重 如负重物 头重昏沉如裹布帛等症 着痹 湿痹 浊 即秽浊不清 指湿邪为病 面垢眵多有分泌物和排泄物的秽浊症状白带多粘稠腥秽气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浑浊湿疹浸淫舌腻苔或垢腻苔 湿性粘滞 弥漫 粘 即粘腻 滞 即停滞 阻滞 湿邪粘着凝滞 缠绵留着

11、不易速去 湿痹 湿疹 湿温病等 如湿滞胃肠 脘闷 大便后重而不爽湿积为痰 痰多粘腻 呕恶 胸痞病程迁延较长 反复发作而难愈湿滞膀胱 小便淋漓不尽湿痹 关节酸重疼痛 固定不移外而肌腠皮毛 弥漫 指水湿之邪为病 病位常弥散而不局限弥漫三焦无处不到 内而脏腑组织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阴位 指人体的下部 如下肢下窍等痢疾湿邪为病 常先起于下部或以下部症状较为明显淋浊湿热下注带下脚气病下肢溃疡 臁疮 下肢浮肿 下肢关节肌肉酸胀疼痛 湿邪 5 燥 1 燥的概念 燥为秋季主气 气候不断敛肃 空气中缺乏水分 以致出现秋凉 劲急 干燥的气候 故凡久晴不雨 气候干燥 则易发生燥邪为患 温燥 秋

12、季有夏季火热之余气存在 温燥外燥 由感受外界燥邪而发病燥病凉燥 秋季有近冬之寒气存在 凉燥内燥 由于汗 下太过 或精血内夺 以致肌体阴津亏耗 失于濡养滋润之病理变化 2 燥邪概念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特性 故其致病最易耗伤人体之津液阴津亏虚干燥不润之象 如口鼻干燥 口干咽干口渴 舌干少津 皮肤干燥皲裂 毛发不荣 大便干结 小便短少等症 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 喜清肃濡润 既不耐湿 更不耐燥 湿则饮停 燥则津伤 且肺主呼吸 与大气相通 又外合皮毛 故燥邪伤人 最易损伤肺脏阴津 肺津为燥邪所伤 失其滋润 则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均受影响 可现干燥津亏症

13、 鼻干口干咽干皮肤干小便少 肺和大肠相表里 故肺燥亦能影响及大肠的传导功能 大便干燥不通 燥与肺相应之说 6 火 1 火的概念 火 包括温 热 为阳盛之气所化生 故火热 温热并称 火热旺于夏季 其他季节也可见 以病气言 热多属于外淫 风热 暑热 湿热火与热同中有异火则常由内生 心火上炎 肝火亢盛 胃火炽盛以性质言 温与火热 性质相同 程度有别 温为热之渐 火为热之极 直接感受温热病邪 暑邪即是外来之火 称之为暑热外来火热之邪郁遏化火 风寒湿燥等邪侵袭人体 须郁久方能化火火由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 风为阳邪 寒凝滞收引郁遏阳气 湿重热着阻遏气机 燥性干涩伤津 阴虚则热 热 五气化火 条件体质因

14、素 阳盛或阴虚阳亢之体皆易从阳化火 从其阳盛或相对阳亢 与邪侵部位有关 邪侵阳明燥土胃与大肠 则易化火 内生之火热邪气 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2 火热邪气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热为阳邪 其性燔灼上炎 易扰神明 火易耗气伤津 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致肿疡 火热为阳邪 其性燔灼上炎 易扰神明 火热之邪 主炎热躁动 其性升腾炎上 故属于阳邪 阳盛则热 高热 恶热 烦渴 汗出 脉象洪数心火上炎 口舌生疮升腾炎上 多发于头面五官胃火炽盛 齿龈肿痛肝火上炎 头痛 目赤肿痛上扰神明 轻则烦躁失眠 重则狂躁妄动 神昏谵语 火易耗气伤津 口渴喜饮火热之邪 最易迫津外泄 消灼阴液人体阴津耗伤热象 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15、大便秘结阳热亢盛的实火最能损伤人体正气正气受损 壮火食气 乏力倦怠伤津 气随津脱 火易生风动血 高热神昏谵语 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 燔灼肝经 劫耗阴液筋脉失养肝风内动四肢抽搐 热极生风 目睛上视出血颈项强直吐血角弓反张火热之邪血行加速 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衄血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尿血经过多 崩漏 火热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 可聚于局部 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红 肿 热 痛 二 疠气 1 疠气的基本概念 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不同于六淫之气 2 疠气的致病特点 1 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2 发病急骤 病情重笃 3 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3 疫病发生及流行的条件 与气候 环境 饮食卫生 以及社会等因素

16、有关 一 七情内伤1 七情内伤的概念2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3 七情致病的特点 1 七情内伤的概念A七情 即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一般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 不使人致病 B七情内伤 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调节范围 导致疾病发生 即为致病因素 C七情与六淫区别 七情致病 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 又称为 内伤七情 是导致内伤杂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六淫 六淫之邪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 是外感致病因素 2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 人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七情是五脏精气活动的结果 外界刺激作用于内脏才表现出情志反映 心 喜 肝脏气血紊乱 烦躁易怒或恐惧不安肝 怒 脏腑组织和气血发生病变异常的情志反映心脏气血紊乱 哭笑无常脾 思 七情过激五脏及气血的功能活动异常肺 忧 肾 恐 3 七情致病的特点 1 直接伤及五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2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气机逆上喜则气缓 气机涣散不收首先影响心的功能 然后分别悲则气消 气的消散或功能减退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恐则气下 气机陷下 因为心藏神 为 五脏六腑惊则气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