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形成与发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490106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隶书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隶书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隶书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隶书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隶书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隶书的形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隶书的形成与发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作者:周云隶书的形成与发展1.程邈作隶关于隶书的形成,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认为隶书由秦朝人程邈所作,相传秦末程邈在狱中将小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荀悦汉纪成帝纪:“秦时狱官多事,省文从易,施之于隶,故谓之隶书。”“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2.楚简说从秦朝到汉朝,隶书的碑帖风格各异,从古楚故地出土的大量楚简,如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简等。战国楚简开创了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历史,战国楚简用毛笔

2、书写创造了中国汉字的笔画系统,而点横撇竖捺的笔画系统是隶书的本质特征,是隶书区别于甲金文字的根本所在,因而,楚简之后“初有隶书”,楚简未必不是隶书的起始源头。3.书变说依据文字发展演变规律,隶书创造之工程非少数人能完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牍,尤其云梦睡虎地秦简和青川木简足以证明,隶书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就存在,它不仅与古文字:殷甲骨、商周金文、战国石鼓文、简帛书、楚竹书等一脉相承,而且与早期隶书十分相似,字形接近今文字,呈方块形状发展,在笔法上有粗细对比,书写有节奏变化,线条形态有蚕头燕尾趋势。这与史称隶书源自秦隶和小篆的面貌截然不同。早期由于无出土资料佐证,秦隶多指秦

3、诏版(小篆体),把大小篆之变体,统称为秦隶,秦及汉初官方通行的隶书。二、隶书的发展(一)秦隶秦统一全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太慢,已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这就是隶书,而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隶,秦隶称为“古隶”。隶书是由古汉字向现代使用的楷书过渡的字体,为汉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秦隶遗存近年来不断出土,主要表现形式为简牍。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简牍代表作云梦睡虎地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又称

4、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书写风格有较大的 变化,可能反映了不同时期隶书的发展水平以及书写者的书写水平。从整体上看,介于篆隶之间,而隶书的因素已经非常突出。(二)汉隶汉隶即汉代隶书的统称。汉隶是两汉时期的官方用字,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5、,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汉代隶书作品主要以碑刻为主,不同的是,汉代隶书碑刻作品风格各不相同,风格的差异使得作品各具特色,妙趣横生。1.工稳端庄类作品有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1)华山庙碑华山庙碑,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也称延熹华岳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碑文22行,每行38字。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因原石被毁,传世只有四种拓本,即“长垣本”、“华阴本”(即“关中本”)、“四明本”、“李文田本”(或曰“玲珑山馆本”)。“长垣本”为河北长垣王文荪藏,现已

6、流入日本,“关中本”是明陕西东云驹藏,又归华阴人王宏撰,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明本”是四明(今宁波)丰道生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李文田本”是清初马曰璐、马曰琯兄弟藏,后归李文田,此本今在香港中文大学。“四明本”纵175厘米,横84.8厘米。西岳华山庙碑碑书历受称颂,篆书碑额丽婉多姿,隶书碑文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为汉碑佳品。(2)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

7、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3)史晨碑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

8、到官,刻在背面。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前碑,隶书,无额,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山东曲阜孔庙。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清方朔以为晨史碑书法则肃 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见枕经堂题跋)。何绍基说: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4)乙瑛碑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

9、,厚22厘米。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4)韩仁铭韩仁铭,石碑篆额题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熹平四年立于荥阳。金正大五年,为荥阳县令李天翼发现,清康熙间一度失所,后重新发现,移置荥阳县署。碑石已断,止存上截,金石萃编载:石高六尺九寸,宽三尺八寸,字凡八行, 每行存字十九。 书法“优绰郁拔, 端然如铜斛玉律, 不可亵视。”翁方纲 两汉金石记 称此碑篆额:“十字长短随势为之, 王虚舟谓不规规就方整, 故行间茂密是也。此与张迁碑额皆汉篆之最得势者。”传世拓本以“

10、为窂君谓京”等字未损者为旧。德古斋有砖摹本,易辨。(5)熹平石经残石熹平石经残石,是指东汉于熹平四年(175年)开始刻写的儒家经典石刻留存下来残石。熹平石经因为于汉熹平四年(175年)开刻而得名,又称“汉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3)。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隶书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史载为蔡邕所书。东汉末年蔡邕、李巡等奉诏,为正定经本文字,以隶书一体写成,所以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开始,陆续立于洛阳太学前。此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史书多有记载。2.方劲古朴类作品有张迁碑、鲜于磺碑(见第三节

11、)、西狭颂、校官碑。(1)张迁碑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

12、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2)西狭颂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是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仇靖撰刻并书丹的摩崖石刻、隶书书法作品。西狭颂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颂在图之左,阴刻隶书20行,共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颂之左为题名,隶书竖行12行,计142字。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颂其为民修复西狭栈道为民造

13、福的政绩。西狭颂粗犷雄强,字迹显得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3)校官碑校官碑全称为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溧水县(今南京市溧水区)令喻仲远在固城湖边发现了这通古碑。校官碑发现地当时属于溧水县(今南京市溧水区),但如今则在高淳区境内。高淳是明朝从溧水析出建县的,因此通常都说“校官之碑”发现于溧水。碑额题为校官之碑,简称校官碑或潘乾碑,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行27字。3.秀丽飘逸类作品有曹全碑(见第三节)、刘熊碑、赵宽碑等。(1)刘熊碑刘熊

14、碑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又名刘孟阳碑。立碑年月不明,字迹近史晨曹全,极为遒丽流美,惜字迹漫漶。为传世著名汉碑之一。其结字规矩整饬,用笔流美遒逸,布局疏朗清爽。清翁方纲谓:“是碑隶法实在华山碑之上”,殆非过誉。杨守敬跋语亦称其“古而逸,秀而劲,疏密相间,奇正相生,神明变化,拟于古文。”其刊刻精致,但气魄稍逊。(3)赵宽碑赵宽碑全称三老赵宽碑,又称三老赵掾碑。赵掾即赵宽,掾不是名,而是古代属官的官职通称。碑高1.10米,宽0.55米,厚0.17米。碑额大篆书“三老赵掾之碑”。六个大字竖排两行,字面纵17厘米,横11厘米。全文23行,每行32字,行间细线分格,每格纵横各2.3厘米,呈正方格,落款为光和

15、三年十一月丁未造。没有镌刻撰书文和立碑者姓名。全文为汉代正隶694字,从裂后的拓片看,合缝处有7字受损伤。碑已损坏,现残碑存青海省博物馆。4.宽博厚重类作品有衡方碑(见第三节)、鲁峻碑、封龙山颂。(1)鲁峻碑鲁峻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又名汉司隶校尉鲁峻碑、鲁忠惠碑。东汉熹平二年(173年)四月立。17行,行32字。其书法方劲、厚重而丰腴,兼有萧散、古逸之致。其字有大有小,欹正相生,布局活泼可爱。碑阳与碑阴之字非出一手,而碑阴古朴自然,尤多天趣。(2)封龙山颂封龙山颂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碑立于汉桓帝延熹七年(164)。碑高166厘米,宽100厘米。15行,行26字,气魄雄伟,书法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5.雄放态肆类作品有石门颂(见第三节)、杨淮表记、夏承碑。(1)杨淮表记杨淮表记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涣之孙。东汉熹平二年(173)二月,同郡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因作此表纪,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书画美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