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狼》教案 长春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89304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狼》教案 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狼》教案 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狼》教案 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狼》教案 长春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狼》教案 长春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狼》教案 长春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狼教案 蒲松龄课 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2、 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3、 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二)能力目标 1、 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情节,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教学重点 深切感受故事情节,揣摩语言,领会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多角度地阐释自己的

2、理解与感受。教学关键 在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四个情节的关键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理解课文的寓意。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 具 多媒体课 时 两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 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教师投影下列问

3、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

4、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

5、业:背诵课文。二、导入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渡: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

6、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7、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字左右,抽查三人) 四、布置作业:1课后二、三题。 2练习册。板书设计狼蒲松龄遇狼 狼:缀行-狡惧狼 屠:投骨-惧狼:并驱如故-贪御狼 屠:窘 恐倚薪、弛担持刀-智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狼:径去、洞其中-黠屠:暴起、刀劈-勇敢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