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2课《诗歌二首》教学资料长春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87739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第2课《诗歌二首》教学资料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2课《诗歌二首》教学资料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2课《诗歌二首》教学资料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2课《诗歌二首》教学资料长春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2课《诗歌二首》教学资料长春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第2课《诗歌二首》教学资料长春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第2课《诗歌二首》教学资料长春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诗歌二首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1.观沧海东汉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共四章)。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观沧海龟虽寿分别是组诗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末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题目观沧海龟虽寿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观沧海历来被人们推为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之作。明人钟惺在古诗归中说“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道出了此诗的特点。诗人

2、通过对大海吞吐日月星辰那种壮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沈德潜说曹操诗“时露霸气”,这“霸气”,正是曹操志在统一的襟怀;这“霸气”,也正是曹诗不同于其他诗作之所在。你看:海水动荡,山岛矗立;树木葱茏,百草苍翠。诗人眼中的山河显得何等雄浑,何等有生命活力!在萧瑟的秋风中,洪波涌跃,一浪高似一浪。这又是何等顽强的进取精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更是气象壮阔,想象宏奇。诚如沈德潜所说:“有吞吐宇宙气象。”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由此而来。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

3、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实景,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草木,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跃然纸上。可以想象,面对大海的浩瀚,诗人发出惊异赞叹之情,不禁为大海的雄浑浩荡,波翻浪滚的景象感染。山岛的挺拔,直插空际,给人以不可动摇之感,山岛的静衬托海水的动,海水的翻滚营造豪迈阔大之势。树木葱郁,给人以强烈的生气勃勃的精神感受。诗人笔下的秋景,有着另一番景致,以一种反常的笔调写出了诗人的不同情趣。可能是以秋天作自比,虽然人老但那进取精神却如那葱郁之木,始终

4、生机勃勃,那涌起的洪波,奏着雄壮之音,象征着那种叱咤风云,囊括宇宙之凌云斗志永不熄灭。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呈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

5、”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2.龟虽寿龟虽寿一诗,表现曹操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尤为明显,彰显了一个政治家非凡的气概。正如宋敖陶孙所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此诗虽短但全诗的意象却是丰富饱满,联想奔涌而至。开始诗人选用“神龟”“腾蛇”两个意象。反用庄子“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来说神龟虽长寿也难免一死。用韩非子的“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中的“腾蛇”作比喻,其虽可乘云驾雾,

6、本领大,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蚯蚓、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世间任何生物都难免一死。古人常常叹息时光易逝,生命苦短,以致伤春悲秋。论语中有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亦是如此,常常有感于生命的短促。在此诗中,用神龟和腾蛇终会死去来比喻人生命的有限,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然而,这样也正为诗文提供了另外的一种意蕴,有了“及时当勉励”的言外之意,人不必为人生有限而忧戚伤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诗是全诗的高潮与核心所在。对于“伏枥”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认为是“伏卧在马厩上”;另一说认为是“在马槽上服食”。这两种说法各有合理之处。然而不管是在马厩上

7、伏卧,还是在马槽里服食,诗中强调的是马已老矣。然而,即使到了垂暮之年,它仍然有着日行千里的壮志雄心。这两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千里马比做烈士,暗示诗人虽然已经快要接近花甲之年,却不甘衰老,不因暮年而消沉,依然渴望建功立业,表达了他统一革新的壮心至老不衰,大有吞吐宇宙之势,充分表现了曹操极大的个人魅力。这四句诗被无数迁客骚人沉吟,至今仍令人赞不绝口,荡气回肠。在雄壮之意象“神龟”“腾蛇”与悲愤之意象“老骥”“烈士”的对比中更加明显地突出那种壮志豪情,促使人勃勃欲发,精神振奋。接下来写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生命的长短,并不是由天决定,只要身心修养得法,乐观豁达,

8、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够延年益寿。这无非是说人们不必为寿命而担忧,也不要因年老而消沉,不放弃自己的凌云斗志。这些都突出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人生观,表现了他统一中国,结束群雄割据的雄心壮志。此诗读起来能给人一种高歌猛进、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感受,由此可见其内心志向的远大。在这首诗中,曹操化乐府以叙事为主的特质为抒情写怀。陈祚明曾曰:“龟虽寿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采菽堂古诗选)诗中的曹操完全是脚踏实地的,不慕神龟长寿,也不指望如龙蛇飞升仙界,只愿自己像一匹老马,吃干草喝凉水,仍有远行千里之志。如此,烈士暮年,何忧之有?这就是英雄之心,壮士之心。生命本来一天天衰老,但只要有事业在,人的生命便能

9、获得洋溢的活力。何以如此?信心可恃,才情可恃,见地可恃。曹操作为当时政治和文坛上的领袖之一,“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荡气回肠,大气纵横,震烁古今。观沧海龟虽寿就是一曲曲豪迈的战歌。二、问题探究1清代沈德潜说曹操诗“沉雄俊爽,时露霸气”(古诗源卷五),在观沧海龟虽寿两首诗中,是否流露出这种“霸气”?中国是个诗人辈出的国度,以景入诗之作更是浩如烟海。然而,如若与曹操的诗作比较,就不难体会这“时露霸气”的评价了。观沧海龟虽寿就充分地体现了曹操诗的“沉雄健旺,霸气十足”。首先是意象的选择。秦皇汉武登临过的碣石山,“澹澹”的海水,“竦峙”的山岛,“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还有那

10、“萧瑟”的秋风,“涌起”的“洪波”在诗人的笔下,自然万物都充满豪迈之气,锐意进取的冲劲。不妨与皇帝诗人李煜的词作个对比,他的笔下是“小楼”,是雨中“芭蕉”,是谢了的“春红”,是沉埋的“金剑”,是如恨的“春草”,是如愁的一江“春水”本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在他的词中都是愁与恨的象征;而在曹操的诗中,萧瑟的秋天,都注满了沛然豪气。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些意象,将曹操不可一世的英雄霸气,都呈现了出来。其次是大气的想象。李白善用想象,他的想象奇绝,但是浪漫的。曹操的想象宏奇,大胆、夸张、大气磅礴,是理想抱负的张扬。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大海的气派,是他征服天下的写照;那“神龟”与“腾蛇”的联

11、想,是他“壮心不已”的情怀,这些诗句,饱含了诗人“俯仰天地的情怀,洋溢着一种眼空四海的气魄”。只有出自曹操这个“中原霸主”之笔,我们才不会觉得诧异。还有神妙的比喻。以“大海”“老骥”等自比,将自己精神不老,浩气长存,志不可夺的霸气铸成“千古诗魂”。2.观沧海景情结合赏析。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豪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而这首诗却是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蕴藏在对沧海的景物

12、描写之中。诗人描写登山所见的眼前景物,是浩淼无垠、波涛汹涌、大有吞没一切之势的壮阔海景。“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模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思考与讨论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四句写出了大海包容日月星辰的宏大气势,浩瀚的天空仿佛出没在汹涌澎湃的海涛之中,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说一说你读后的感想。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曹操诗歌绝妙的意境。参考答案:意境就是自然景物或生活画卷与作者的思想意念高

13、度的契合。此诗的自然景物就是大海与日月星汉,这个叫境;作者的思想意念就是博大胸襟及宏图大志。日月星汉在大海的洪波中翻滚出没,犹如曹操讨董卓、伐袁绍时,董卓与袁绍的千军万马在战争的波涛中翻滚出没一样,而曹操就是这战争波涛的把握者。换句话说,董卓、袁绍,还有乌桓就是在大海洪波中翻滚沉浮的日月星汉,而曹操就是大海。于是诗中写的是大海包容着日月星汉的出没浮沉,寓托的意念却是曹操伟大胸襟包容着时代的动乱与归宿,这就是此诗意境的高妙之处。此题属开放性题目,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捕捉意象,来体会意境,不可随意否定学生的感悟。二、世说新语豪爽记载:晋朝王敦每在酒后吟咏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四句,

14、便情不自禁地用铁如意敲击唾壶为节,以致壶边尽缺。后世无数英雄志士读此四句,也无不为之感奋。反复品味这四句诗,说说其中表现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本诗,了解曹操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加深对诗的理解。参考答案:龟虽寿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充分表现了他的雄心斗志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诗中“神龟虽寿”开篇四句先就人寿有限着眼,通过两层比喻,以证明世间万物都逃不出生死盛衰的规律。“神龟”,典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典出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长寿的神龟,神奇的腾蛇,都不免要死亡,何况“人生几何”的人!

15、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当时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人生短暂、遨游快意一类消极情绪,而曹操却要在暮年创建伟业,诗中具有神奇色彩的“神龟”“腾蛇”,正好为下文抒情写志作铺垫陪衬。第二节在两个比喻的基础上,再用“老骥”一比折入。三个比喻,层层深入,步步进逼,把诗情推向高潮。至此,诗人更用“烈士”二句将其心思宣泄无遗。然后,在此基础上,“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一句,转入从容说理,意思是人寿长短,不只由天而定,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寿益年。诗人希望长寿,不是像当时有些人为了“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而是有其理想抱负的。这一点中间一节已经表白得很清楚,此处通过娓娓说理,把激动人心的诗情与发人深省的哲理融为一体,耐人吟咏。

16、教学建议本课是这本教材第一个以作者为专题选择诗篇的课文。虽然只有两篇,但比较有代表性,反映曹操为人与为诗的特点。所以,不妨就以曹操富有传奇与争议的人生作为背景,调动学生主动探知、感悟的激情。具体建议如下:一、仍然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教师要为学生作示范背诵。二、讲清背景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可结合历史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东汉到魏晋之间的历史,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以帮助理解课文所选的两首诗歌。三、品三国使许多学生对曹操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学中可从对曹操的介绍入手。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历史上的曹操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区分清楚。四、此二诗的难点与切入点各有不同:观沧海一诗是意境,龟虽寿一诗是言志,而这正是理解意境诗和哲理诗的代表课题。学生倘能将意境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