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江苏省2012年高考语文 专题复习检测27.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86489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高考》江苏省2012年高考语文 专题复习检测2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走向高考》江苏省2012年高考语文 专题复习检测2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走向高考》江苏省2012年高考语文 专题复习检测2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走向高考》江苏省2012年高考语文 专题复习检测2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走向高考》江苏省2012年高考语文 专题复习检测2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江苏省2012年高考语文 专题复习检测2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高考》江苏省2012年高考语文 专题复习检测27.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2012年走向高考专题复习检测27分点训练一、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12题。沈道虔,吴兴武康人也。少仁爱,好老易,居县北石山下。孙思乱后饥荒,县令庚肃之迎出县南废头里,为立小宅,临溪,有山水之玩。时复还石山精庐,与诸孤兄子共釜庚之资,困不改节。受琴于戴逵,王敬弘深敬之。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有人窃其园菜者,还见之,乃自逃隐,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人拔其屋后笋,令人止之,曰:“借此笋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与。”乃令人买大笋送与之,盗者惭不取,道虔使置其门内而还。常以捃(稻麦)拾自资,同捃者争穗,道虔谏之不止,悉以其所得与之,争者愧恧(n惭愧), 后每争,辄云:“勿令居士知。”冬月无复衣,戴

2、颙(yn )闻而迎之,为作衣服,并与钱一万。即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乡里年少,相率受学。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资给,受业者咸得有成。太祖闻之,遣使存问,赐钱三万,米二百斛,悉以嫁娶孤兄子。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累世事佛,推父祖旧宅为寺。至四月八日,每请像。请像之日,辄举家感恸焉。道虔年老,菜食,恒无经日之资,而琴书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郡县令随时资给。元嘉二十六年,卒,时年八十二。(摘自宋书卷六十三)1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沈道虔“仁爱”的一组是()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受业者咸得有成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与诸孤兄子共釜庚之资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悉以嫁娶孤兄子

3、ABC D解析说的是沈道虔的学生学有所成;说的是沈道虔不愿为官;说的都是沈道虔日子艰难,没有钱办学校。这三项与“仁爱”无关。答案A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孙思之乱后发生了饥荒,县令庾肃之把沈道虔接到城南的废头里,在风景秀丽的小溪边为他建了住宅。道虔却不愿在那里居住,仍然回到石山之下的房舍,和成了孤儿的兄长们的儿子一同苦度时光。B沈道虔家世代信奉佛教,他把祖辈留下的旧住宅改建成寺庙。每年四月初八这天,他家都要敬请佛像。请佛像的那天,全家人总是触景生情,很是伤感。C沈道虔德高望重,乡里的年轻人都想拜他为师,跟他学习。道虔虽然穷得经常没饭吃,但他尽力筹措资金建立学舍,使跟随他

4、学习的年轻人有了学习的场所。D不论日子多么艰难,沈道虔都不改变节操。他淡泊名利,厌恶官场,以弹琴读书为乐,孜孜不倦。郡府和州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接受。解析A“道虔不愿在那里居住”错误,而是经常回到石山之下的房舍,和自己的侄子们一同过日子。C“尽力筹措资金建立学舍”错误,办学的钱财是武康令孔欣之赠送的。D“厌恶官场”文中无据。答案B【参考译文】沈道虔,是吴兴武康人。少年时就非常仁厚爱人,喜欢学习老子易经,住在县城北面的石山之下。孙思之乱后发生了饥荒,县令庾肃之(把他)接到县城南边的废头里,为(他)修建了一座小住宅,(住宅)临近小溪,有美丽的山水风景可供赏玩。(沈道虔)不时回到石山之下他喜欢

5、的房舍,和那些成了孤儿的兄长们的儿子共用家传的器物,不论多么困难他都不改变节操。他向戴逵学习弹琴,王敬弘深深地敬仰他。郡府和州府总共十二次任命他做官,他都没有就任。(一次,)有人偷盗他家菜园里的菜,他回来发现了,自己就回避躲藏,等偷菜的人拿够了离开后他才出来。有个人拔他家屋后的竹笋,他让人去制止,(传达他的话)说:“我想借助这些竹笋使这里长成一片竹林,另有更好的竹笋送给你。”于是让家人买了些大竹笋送给那个人,那偷拔竹笋的人很惭愧,没有接受,道虔就让人把大竹笋送到那人家里才回来。(道虔)常常以拾稻麦过日子,和他一同拾稻麦的人有时为稻麦发生争抢,道虔劝他们不要这样,他们不听,他就把自己捡拾的稻麦全

6、都送给他们,争抢的人很惭愧,以后每当发生争抢时,他们就说:“不要让沈先生知道。”他冬天没有夹衣,戴颙听说后就把他接来,为他添置衣服,并且给他一万钱。(道虔)回去后,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和那些钱,全都分给了侄子中没有衣裳的人。乡里的年轻人,都跟随他学习。道虔经常没有饭吃,无法建立学舍。武康令孔欣之周济他许多资财,使那些跟随他学习的年轻人都得以学有所成。太祖听说后,派遣使者前去慰劳,赐钱三万,大米二百斛,(道虔)把这些资财全都用作自己兄弟们的孩子嫁娶的费用。官府征召道虔担任员外散骑侍郎,他没有应召。他家世代信奉佛教,他把祖辈留下的旧住宅改建成寺庙。每年到四月初八这天,都要敬请佛像。请佛像的那天,全家

7、人总是触情生情,很是伤感。沈道虔年老,吃的是素食,常常连过一天日子的钱财都没有,他却以弹琴读书为乐,孜孜不倦。太祖给郡县下令,让官府随时给他资助。元嘉二十六年,沈道虔去世,时年八十二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

8、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以粟帛,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

9、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熲、杨素亦礼遇之。叔略虽为司农,往往参督九卿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选自隋书卷七十三)3下列各项中全都能表现樊叔略“智无穷”的一项是()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师心独见,暗与理合ABC D解析表现勇敢;表示樊叔略的政绩,可排除。答案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10、一项是()A樊叔略因为受父亲的事牵累,被处以宫刑。他后来长得身材高大,又气概不凡,所以高氏对他十分警惕,他跑到周国,被周太祖任以高官。B樊叔略到周国后,周太祖将他引荐给身边的人,后来被任命为大元帅,跟随武帝攻打齐国,他身先士卒,立下战功,既被封爵,又被赐予封地。C樊叔略因为有巧思,被责成主管东京的营建工作。尉迥之乱中,樊叔略成功地保卫了大梁。担任相州刺史时,治绩突出,在天下名列首位。D樊叔略善于辨疑析理,虽不引经据典,但总能暗合道理,所以常常被听从。皇帝很信任他,朝中重臣杨素也礼遇他,他的死令皇帝十分痛惜。解析“引荐给身边的人”“被任命为大元帅”错。答案B【参考译文】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

11、,在魏担任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在高氏家族专权的时候,图谋复兴东魏,被高氏杀害。叔略当时还是个儿童,竟被处以宫刑,在殿省供职。叔略身高九尺,气宇不凡,深为高氏所憎恶。他内心不安定,就跑到关西。周太祖见了他,非常器重,把他安置在自己身边。不久任命他做了都督,继承父亲的爵位做了侯。大宰相宇文护主管政事,让他做了中尉。叔略多有谋略,熟习当时的政务,宇文护渐渐给他以信任。让他兼管朝廷内外。屡次升迁担任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杀后,齐王宪让他做了园苑监。当时,齐王宪一向有吞并关东的志向,叔略借机会多次献上军事计谋,齐王宪认为他有奇才。建德五年,跟从武帝攻打齐国,叔略带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

12、士卒。凭借功劳升任上开府,进封为清乡县公,封邑一千四百户。任命他担任汴州刺史,以英明果断著称。宣帝的时候,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心思巧妙,任命他做了营构监的官职,宫室规模形式,都是叔略所制定的。尚未建成,皇帝驾崩了。尉迥作乱,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大将宇文威来攻打,叔略打跑了他。凭借功劳升任大将军,重新担任汴州刺史。隋高祖受禅做了皇帝,升任他为上大将军,进爵为安定郡公。在州里任职数年,很有声誉。邺地风俗轻薄,被认为难以教化,朝廷认为叔略无论到了哪里都以治绩著称,就调他做相州刺史,治绩在当时是天下第一。皇帝发给证书对他进行表彰,赐给他粮食布匹,颁布并让天下人知道。百姓因此互相传语:“智无

13、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召他担任司农卿,官吏百姓无不流泪,一起立碑歌颂他的功德。自从做了司农,所有种植的事情,叔略另外做出方案,都出人意料。朝廷有疑难而公卿又决断不了的问题,叔略总是为他们进行评议。尽管他不引经据典,但所说的话都有独到的见解,暗中于事理相吻合。很被皇上亲近和信任,高熲、杨素也对他以礼相待。叔略虽然做的是司农,却常常参与九卿管理的事务。性情十分奢侈,每顿饭一定占用一丈见方的地方,备上山珍海味。高祖十四年,跟从高祖祭祀泰山,走到洛阳,皇上命令他审查囚犯。准备好了状子,将要上奏,早晨起来,到了监狱门口,在马上突然死去,这一年五十九岁。皇上伤悼了很久,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赠谥号为

14、“襄”。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甲寅,世祖还自大理,澄进见,留籓府,凡遣使,必以澄偕。时世祖以皇弟开籓京兆,总天下兵。岁丁巳,有间之者,宪宗疑之,

15、遂解兵柄。遣阿蓝答儿往京兆,大集官吏,置计局百四十二条以考核之,罪者甚众,世祖每遣左丞阔阔与澄周旋其间,以弥缝其缺,及亲入朝,事乃释。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宜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世祖尝与太保刘乘忠论一时牧守,乘忠曰:“若邢之张耕,怀之谭澄,何忧不治哉!”游显宣抚大名,尝为诸路总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书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中书特为去之。其介如此。(节选自元史卷一九一)注释浮客:客居的人户。太宗:指元太宗窝阔台。世祖:指元祖忽必烈,元宪宗蒙哥同母异父的弟弟。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谭澄“为政利民”的一组是()澄折以理,令决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