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86355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营口市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辽宁省营口市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辽宁省营口市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辽宁省营口市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辽宁省营口市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营口市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营口市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学科高二年级 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道家的思想基础2、老子与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A.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B.都主张恢复周礼C.都否认天命论 D.都强调贵贱有序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段材料表明老子主张A为政以德 B.不能转化矛盾 C.愚化百姓 D.无为而治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其深

2、刻的社会原因和条件。主要表现在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传播和交流A B C D5、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A宣扬“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积极无为”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6、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其根本目的是A强调自我的作用,凸显人的个性 B倡导人们的道德自觉,稳定社会C教育社会成员,使人人成为圣贤 D鼓励人性的完善,取代礼教信条7、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的根本区别是A对“理”的方法不同 B对“理”的认识不同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的不同8、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

3、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9、明清时期出现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根本原因是A.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B.封建专制的残酷压迫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接受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10、中国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历程中逐渐理性化、思辨化 逐渐神化 影响逐渐国际化A. 正确,不正确 B. 正确,不正确C. 都正确 D. 都不正确11、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主要是因为该著作A.主张君主立宪 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C.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D.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12、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

4、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13、人文主义的内容包括肯定人的价值 提倡现世生活的享乐 反对蒙昧主义 号召消灭专制王权A. B. C. D.14、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根源于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C.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D.教皇兜售赎罪卷15、启蒙学说发展了人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A.反对教权主义和蒙昧主义 B.宣传天赋人权C.提倡自由平等 D.

5、主张建立法治社会16、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A.完全一致 B.大同小异 C.正好相反 D.互为补充17、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18、蒸汽机广泛使用的意义在于A.说明了瓦特的伟大 B.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C.它使人们飞翔的梦想得以实现 D.吹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号角19、1718世纪的欧洲人相信,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也可以推动人类自身不断前进。产生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是A资产

6、阶级力量的增强 B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C启蒙思想的推动 D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20、梁启超在自励中说“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材料中“誓起民权移旧俗”的含义是A设议院,定宪法 B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封建专制C兴民权,易旧俗 D实现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21、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A

7、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22、“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该对联评价的人物是A孙中山 B李大钊 C鲁迅 D陈独秀23、中华民国17年,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生前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规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A民本主义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24、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孙中山向记者表示:“吾人已对美、英、法或其他列强之协助丧失希望,唯一对南方表现诚意的国家是苏俄只要他们愿意协助我们推翻北京,我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民主

8、呢!”孙中山认为A联俄是进行革命的现实需要 B苏俄并未表现出应有的诚意C欧美列强是中国革命的最大障碍 D应该选择民主国家作为合作对象25、“实事求是”一词出自于东汉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一书:“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下列哪一人物所代表思想的精髓和基本原则26、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的产生。因为这些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B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27、右图是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的文

9、章。该文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引发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A B C D2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它们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A B C D29、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A周天子器重有望成为全国大宗的诸侯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C鲁国国君非同姓亲族分封当以礼待之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典型体现30、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

10、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这一措施的实行最突出的作用是A强干弱枝 B分割相权 C经济发展 D结束分裂31、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指A军功爵制度 B察举制 C征辟制 D科举制32、“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3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分割

11、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34、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略等内容。钱氏重视修订族谱,充分说明A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 B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C中国古代郡县制度影响深远 D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35、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汤因比指出;除非把英国看作是范围更广的社会中和其他国家相联系 的一员,否则就难以清楚理解英国史。上述材料说明两人研究历史的角度是A 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 C.社会史观 D.近代化史观二、材料解析题(共两题,36题11分,37题19分)36、材料一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吾今以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怪诞之事实者何在?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材料一中“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主要指什么事件?(1分)(2)材料二中“闹了多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