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粤教版选修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84580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粤教版选修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粤教版选修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粤教版选修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粤教版选修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粤教版选修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粤教版选修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粤教版选修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课文阅读分析: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

2、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 昌黎 先生文集 题解 本文选自 昌黎 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

3、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 57 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 12 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

4、文名作。 语言知识点(一) (1)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 国家与 君主罢了”。 (2)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 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 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

5、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 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层次结构(一)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 1 ):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 2 , 3 , 4 ):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 2 ):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

6、论据: 1 )“位本在巡上” 2 )“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 )“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畏死亦明矣” 层次结构(二) 第二层( 3 ):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 1 )“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 )“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 4 ):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7、。 层次结构(三) 第三段( 5 ),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1 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 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 6 ):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 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 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 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艺术特色(一) 1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

8、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艺术特色(二) 2 、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 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艺术

9、特色(三) 2) 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 细节描写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艺术特色(四) 3 、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 ?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

10、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重难点问题及答案(一) 1 、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2 、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 ( 全文第三自然节 ) 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 ( 第四自然节 ) 重难点问题答案(二) 3 、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 、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