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设计】2012高考生物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挑战真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83356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体设计】2012高考生物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挑战真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立体设计】2012高考生物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挑战真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立体设计】2012高考生物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挑战真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立体设计】2012高考生物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挑战真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立体设计】2012高考生物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挑战真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立体设计】2012高考生物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挑战真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体设计】2012高考生物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挑战真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体设计】2012高考生物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挑战真题 新人教版必修31.(2010海南)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该草地的面积为100 hm2,为测定如此大面积草地上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1 m2样方,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然后取其平均值即可

2、。【答案】C2.(2010山东理综)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A项中,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在捕捞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K/2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率,因此捕捞应在高于K/2时进行。【答案

3、】C3.(2010安徽理综)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甲类群中没有物种3、6、8,物种丰富度较小,乙类群中没有物种5,物种丰富度较大;甲、乙两个类群比较,乙类群

4、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小。【答案】C4.(2009广东理基)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年份(年)1920192519301935194019451950数量(百只)1302003989901 3501 2901 190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 935-1 930)=118.4,1925年1930年为39.6,1920年1925年为14,1940年19

5、45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答案】B5.(2010重庆理综)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

6、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解析】根据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曲线为A,则C为乙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增长,且该判断应结合组3来进行);根据组2,甲、乙存在竞争关系,因此F表示乙种数量变化,则B表示甲种数量变化;根据组3,甲、乙在容器中上、下分层分布,不构成竞争关系,但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则甲、乙对应曲线应为D、E。(1)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

7、死亡率;乙种对应曲线是C, 40天时,其达到K值,为600,因此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2)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构成竞争关系,其关系类似图中的D和E。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中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根据“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2)D和E 水平 B和F6.(2008江苏)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

8、用1 000 mL 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实验组ABCD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4.04.00.80.8培养液体积/mL200800200800(1)图中曲线、和分别是 组、 组和 组的结果。(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和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解析】这是一道中等难度的实验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所需的知识点包括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血球计数板的使用等相关的知识。此题关键是要抓住单一变量,实验中共有两个变量,一个是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一个是培养液体积。葡萄糖是作为酵母菌的营养物质;在密闭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培养液体积越大,密闭空间的氧气含量相对就会减少,酵母菌生长就受到抑制,这样分析对比可知是B实验组、是A实验组、是D实验组、是C实验组;在取样时要注意先摇匀后取样,后期样液应稀释后再计数;血球计数板应浸泡后冲洗,不宜用刷子直接刷。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抓住此实验的变量,不熟悉实验的步骤,很容易做错。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