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3477116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宝鸡市民政局 宝鸡地处秦岭北陆,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和周秦文化发祥地,素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人口376万。全市现有城市社区162个,其中板块型社区93个,单位型社区69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社区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因地制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研究探索社区建设模式,走出了具有宝鸡特色的社区建设之路。一、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近年来,宝鸡市社区建设由点到面,整体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学习借鉴,分析比较

2、,提升规范”的思路探究,宝鸡市社区建设形成了“五种模式”。(一)金渭路模式。社区居民多在铁路系统工作,流动性大,居民生活服务、子女上学就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困难较多。社区从解决“四最”入手(即:利益联系最密切、生活联系最直接、当前最关心、生活最现实),积极打造服务型社区,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居民互助服务、社区共建共享的“三位一体”长效服务机制,将涉及群众利益的公共服务项目逐项分解,建立了家政服务、电器维修、技能培训、物业管理等服务队20个,各类供应网点15个,实行“一站式”集中办理,热情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实现了“愿有所为,困有所助,难有所济,需有所帮”。(二)新开路模式。社区原有下

3、岗工人1890人,待业青年217人,下岗待业人员占社区就业总人数的50%,居民就业压力大,人心不稳。社区以解决居民就业为切入点,依托服务网络,围绕市场需求,落实优惠政策,提供小额货款,营造适宜环境,着力打造“创业型”社区。建立就业信息平台,提供用工信息,帮助居民“量体裁衣”适时就业。采取集资、合资、招商等方略,创办便民小吃城、批发商贸、饮食等大型专业市场11个,开发就业岗位3500多个,安置下岗工人1200多人,使42名长期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现社区已有95%的下岗工人实现了再就业,新增就业率占96%,就业和创业已成为居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三)中街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老

4、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增多,社区采取多元化投资机制,联合西街等两个社区投资150万元,建起了800平方米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按照老人的爱好和需求配备了服务设施,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专业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服务体系。相继成立了老年协会、老人服务站、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养老服务照护员等团队,对辖区老人从生活照料到精神抚慰,从进户到日托服务,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了服务优待证,为70岁以上老人办理了寿星证和养老资格认证,为5名90岁的老人办理了寿星生活补贴,对32名家庭困难因病住院的老人,给予大病补助资金达2万多元,对符合医保条件的老人全部办理医疗保险

5、。现在社区老人已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温馨关爱”型社区。(四)王家碾模式。社区立足“三多”实际,即:陕北人擅长跳舞人多;中青年喜好体育锻炼人多;妇女喜爱唱歌人多,从培育文化型社区入手,壮大社区文体骨干队伍,引导居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广泛开展“书香陈仓”读书活动,图书室专人负责,按时开放。组建读书小组,开展“学习型好家庭”、“学习型好楼栋”、“学习型好居民”、“学习型好少年”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活动。制作“读书一得”粘贴板,交流学习经验。自选讲课人,每周举办“社区半小时读书讲座”和心得交流,形成“读书有兴趣,人人爱读书,心明晓事理,做人有盖

6、处”的良好氛围。成立了夕阳红艺术团、门球队、锣鼓队、合唱队、舞蹈队等,经常活动,丰富生活。现在,沉溺网络游戏的人少了,静心读书的人多了;失业的人少了,学习业务技能的人多了;家庭闹矛盾的人少了,创业干事家庭和睦的多了。(五)福临堡模式。社区按照维护居民安全、打造“平安社区”的目标,建立以“警务室为核心,居民楼院为依托,专群结合安全防范”的长效机制,构建稳定和谐,安全有序,邻里融洽的“平安社区”。成立了“平安社区”创建领导小组,组织各成员单位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平安社区”创建,使居民自觉投身“平安社区”建设。社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治安防范措施,并和8个单位签订治安防范责任书。成立了以社区民警为主

7、、治安员为辅、专群结合的治安巡逻防范队伍,确保重点部位治安良好。近年来,社区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人心安定和谐相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市安全社区、依法治市示范单位和先进社区。二、社区建设模式的特点(一)同一性。社区建设从横向看,不仅与社会,而且与政治、经济、文化都密不可分。“五种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对象是群众,服务标准是群众“满意不满意”,服务宗旨是一切为了社区居民。(二)实用性。宝鸡社区建设“五种模式”在服务管理上有三种类型。即:政府主导型、社区自治型和混合型。政府主导型的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的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具体,并在社区设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发展

8、特别是管理方面的行政性较强。社区自治型的特点是,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社区内不同集团组织,家庭和个人行为,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并为社区成员民主参与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混合型的特点是,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宽松,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行政与居民自治在社区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五种模式”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较好地发挥了社区的服务功能,能及时地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依法有序推动了民主自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普遍性。“金渭路模式”,以服务为宗旨,构建服务型社区;“新开路模式”,破解居

9、民就业之难,构建创业型社区;“中街模式”,以解空巢老人和残疾老人之难为重点,构建温馨关爱型社区;“王家碾模式”以搭建“文化载体”为途径,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构建文化型社区;“福临堡模式”以维护社区稳定,保证居民安全为重点,构建平安社区。“五种模式”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各具特色。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为群众真情奉献,落脚点是构建和谐社会。“五种模式”在宝鸡市乃至全国都具有普遍性。三、社区建设模式的运用(一)规范提升。规范模式是基础,提升水平是关键。宝鸡市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居民自治为方向,文化活动为载体,维护稳定为基础”,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会

10、的坚实基础。一是按照“管理实质,就是提高组织协作水平和运作效率过程”的观点,规范“五种模式”的运作架构、功能范围、质量效益、最大化的发挥模式功能。二是加大运作力度,使模式在社区建设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思想道德教育,创业就业提高生活质量,文化活动凝聚人心等方面更具有操作性。三是提升水平,拓宽领域,完善功能,使模式在建设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二)典型示范。针对市场经济持续发展,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实际,社区建设的典型示范作用尤为重要。要在机制、管理、质量方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促进社区各构成要素合理配置,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内外的统一。“模式”不仅适应于城市社区,同时也

11、适用于农村社区,符合我市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区工作实际。大力宣传“五种模式”的特点,运用各类媒体扩大宣传,树立模式示范典型,提高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向高质量、深层次发展。(三)学习借鉴。“五种模式”的示范推广,使宝鸡社区建设由整体示范阶段转入整体上升阶段,形成了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社区建设格局。运用好“五种模式”,必须解放思想,理清思路,与时俱进,开放创新。运用“金渭路”模式,建立以地域为特征,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拓展服务,使社区服务实现网络化。运用“王家碾模式”,配置资源,搭建平台,活跃生活,凝聚人心,努力提高居民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运用“福临堡”模式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建立平安社区。(四)成果共享。“五种模式”的产生、形成、 发展,开创了宝鸡市社区建设的先河。近年来,各县区以创建“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城区”为契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思路,立足县(区)情,采取仿制、复制和创新办法,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整合资源,依靠群众,营造环境,不断解决居民的各种需求,做到了“工作区域全覆盖、服务群体全覆盖、环境建设全覆盖、部门服务全覆盖”,社区建设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局面,使居民群众真切的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群众的幸福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