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通用】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3454810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通用】(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时 教 案课题: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批 注 课型: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昵、龄、敏、遗、沐、躯”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首诗。3.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充满情趣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首诗。 教学难点:学习朴实有趣的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或字幕投影片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而有一个人,我们大家都称呼她为“妈妈“,同学们这样称呼她,老师这样称呼她,爸爸妈妈这样称

2、呼她,她就是我们共同的妈妈祖国妈妈。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少白的一组诗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作者对祖国妈妈说了哪些悄悄话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用笔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字词典解决,争取读得准确流利。 2.交流反馈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听读正音。 (2)集中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边读课文,边感知内容,说说每首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交流,反馈。本组诗以一个稚嫩可爱的儿童形象向祖国妈妈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

3、4.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再读课文。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还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这些收获总结一下吧!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昵、龄、敏、遗、沐、躯”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首诗。3.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充满情趣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首诗。 教学难点:学习朴实有趣的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或字幕投影片教法学法教师:引导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认读、听写生字。 2.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品读感悟,知道朗读 1.学生自读自悟:作者对

4、祖国妈妈说了那些话?你读懂了哪些?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诗句?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悄悄话”?在诗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1)称呼一诗通俗易懂,语言富有儿童情趣。前三句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写出了“我”“爸爸”“爷爷”三代人都称呼祖国为“母亲”,祖国母亲有千千万万的儿女。“母亲”这一称呼将祖国与“我们”的距离拉近,更加形象化。最后一句,则以自己是“母亲”最年幼的儿子感到无限光荣,爱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2)年龄一诗第一句用“德高望重的老人”写出了祖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用“火红的青春”写出了祖国今天的新面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方志敏的遗著可爱

5、的中国,补充今天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新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信心、决心,学习第二、三句。 (3)画像重点指导理解“于是,我想到了好多好多的英雄,他们是骨子里最像您的中国娃。我正决定找他们的模样,把您的形象描画”。谈谈对祖国的印象,谈谈祖国的英雄儿女以及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最后两句说要照着英雄的样子描绘祖国,这表达了自己愿意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诗句 三、拓展延伸 对于祖国妈妈,你有哪些悄悄话要对她说?学做小诗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四、课堂小结 写下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作为资料保存吧!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本课港.湾.榕,筑.商,挪,签,吨,扭,赢1

6、0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老榕树的了解来感受香港社会的繁荣,进步.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最后自然段的含义.重点难点1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课文内容.2 通过对老榕树的了解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来认识香港社会的进步.教学准备收集香港生态环境及老榕树的相关资料,本课课件教法学法教师:引导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整体感悟1出示课件(湾仔的繁荣市貌).对照图片讲解,介绍湾仔的热闹以及榕树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榕树讲了什么事.二、理清思路,品析词句(1)自由读课文第2-9自然段.说说香港人为什么要花费巨资保护老榕树?又是如何做的?画出表

7、示榕树昂贵的句子.(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2-6自然段的意思. 树,活的树.又不卖,何其言贵?1 用一个词来概括老榕树的特别.(昂贵)2 提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3 围绕画记的关键句段,讨论交流.4 (出示大榕树与大厦图片)在极具现代化的大厦顶上居然会有这么一棵老榕树,你有何感受?(用感叹.惊讶.语气读第8自然段)不惜重金保护一棵大树,这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远见.难道我们感叹,惊讶的只是大榕树生长在大厦之上么?从大榕树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小精灵儿童网站教师点拨,香港人对植物的珍爱,对环境的重视!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5 以读代讲学习第9自然段.(1)用肯定的语气读第9自然段.(2)用必须.必须.

8、必须.练习说话.6 默读课文第10-11段,讨论交流.(1)过去的香港为什么让老作家特别别扭?它缺乏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读文归纳.缺少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的场景.(2)香港社会的进步是如何通过老榕树体现的呢?让我们一起老看看过去与今日的香港.三、课堂小结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本课港.湾.榕,筑.商,挪,签,吨,扭,赢10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老榕树的了解来感受香港社会的繁荣,进步.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最后自然段的含义.重点难点1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课文内容.2 通过对老榕树的了解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来认识香港社会的进步.教学准备收集香港生态环境及老榕树的相关资料,

9、本课课件教法学法教师:引导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二、理清思路,品析词句1 用一个词来概括老榕树的特别.(昂贵)2 提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3 围绕画记的关键句段,讨论交流.5 以读代讲学习第9自然段.(1)用肯定的语气读第9自然段.(2)用必须.必须.必须.练习说话.6 默读课文第10-11段,讨论交流.(1)过去的香港为什么让老作家特别别扭?它缺乏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读文归纳.缺少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的场景.(2)香港社会的进步是如何通过老榕树体现的呢?让我们一起老看看过去与今日的香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理解,归纳.7 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齐读课文1

10、2-13自然段.(1)同桌交流,讨论,理解国门第一树与作后一自然段的含义.引导学生从理顺珍爱植物.领悟人生价值,创造奇迹之间的关系去理解文本.(2)师生合读第11自然段.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拓展学生思维.将自己对大榕树的愿望大胆表达出来.(3)有感情的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三、拓展延伸选择一个有关香港的话题,查找资料.举办今日香港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对香港有更多的了解.教学目标1、认读“眸”辟“韵”“矗”“廊”“禹”“襟”7个生字,辨析多音字“似”“旋”“分”。2、理解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重点: 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明白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体会作者对青岛建设者的赞美之情。难点:学习课

11、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或字幕投影片教法学法教师:引导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流程一、 揭题导入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能看到人的内心,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城市也有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城市的无限风光,感受城市的美。1、教师板书“明眸”并教读字音,解释意思,即明亮的眼睛。2、板书“城市的明眸”。3、学生读题,质疑。4、展示青岛的风光图片,让学生谈谈最深的印象。5、揭示课题。(青岛的雕塑城市的明眸)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读准字音。眸、辟、韵、矗、廊、禹、襟2、辨析3个字音。似:S(相似)sh(似的)旋:xun(旋风)x

12、un(旋转)分:fn(分外)fn(分数)三、再读课文,自学交流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1题,交流讨论:“城市的明眸”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思考,圈点批注。(2)交流讨论。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比喻手法的运用来理解,“城市的明眸”指的是精美的城市雕塑。结尾强调了这些雕塑为城市增添了许多风景,“倍加亮丽了青岛”,多么“使人迷恋”,所以说它是“城市的明眸”。(3)、引导学生体会开头、结尾的写法。以“城市的明眸”开头,又以“城市的明眸”结尾,这就是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体会作者的情

13、感。3、引导朗读,领悟作者的情感。4、领悟作者的情感,欣赏青岛的雕塑,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重点: 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明白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体会作者对青岛建设者的赞美之情。难点: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或字幕投影片教法学法教师:引导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继续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介绍了哪些雕塑园区?写的最详细是哪一个雕塑园?具体是怎样写的?(1)学生自读课文,在书上圈点批注。(2)交流讨论。(3)教师点拨。介绍了文化名人雕塑园、海风园、海韵园等,写的最详细的是海涛园。先是介绍海涛园主题雕塑“天地间”,又介绍最令

14、人动心的“世纪长廊”,以及令人感动的盲文说明图的设计细节。写出了海涛公园雕塑的特点,突出了设计者的人文关怀,不忘给盲人装上一双“明眸”。(4)、教师点拨,这部分作者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二、感情朗读,领悟真情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读出对青岛及建设者的赞美之情。三、拓展延伸,读写结合你对“世纪长廊”十二根圆柱上雕刻的历史故事感兴趣吗?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要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四、课堂小结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吧!板书设计活动目的、通过此次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与名字有关的语文现象,认识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通过搜集与名字有关的故事,例如城市名、书名、人名等的来历,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字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