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报告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3454662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41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精编》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精编》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精编》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精编》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报告(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名称: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DFA050082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2万元学科分类:教育经济与管理课题鉴定时间:2010年1月课题负责人:马建 长安大学主要成员:顾建国 焦生杰 刘丽华 林贵宝 马天山序 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高等学校合并浪潮,本世纪初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合并后,高等学校如何尽快发挥综合优势的作用,如何改革与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凝练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如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等等。合并后的高等学校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各学校的融合与调整改革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实质性的合并与融合,是否达

2、到了合并目的与理想效果,有必要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于了解合并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与生存状态,从而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合并高等学校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内容摘要本研究报告简要回顾了我国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历程,分析了本次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基本情况;对高等学校合并前后的办学规模、学科发展、办学条件等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合并高等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特点与管理模式;分析了高等学校合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对合并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学科发展、多校区管理、办学效益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大

3、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组织,其基本特征是以探寻高深知识为职责、以自治为组织管理特征以及以学术自由为核心。任何一所高校,在合并前的岁月中,都形成了一种与其发展相对应的独特的校园文化,虽然其基本特征从未改变,但由于合并前各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战略、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体系存在差别,因此,高校合并后必然会存在两种或者多种有差异的校园文化及相互冲突,能否实现实质性融合,将影响到高校合并的成败。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结合点。学科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师才能的施展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合并高校工作的重点

4、和难点。而学科建设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学科结构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大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源。为此,学科专业建设对于合并高校的发展尤为突出。合并高校是由两所或两所以上原功能齐全、行政独立的院校组建而成的,一般拥有多个校区,如何充分发挥各个校区的资源优势,实现各校区功能最优化,是大部分合并高校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课题报告对多校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高校合并,扩大办学规模,达到了规模经济效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国来说,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但如何保持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追求或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回报与效果,这就关系到教育的成本效益问题。合并高校

5、只有优化资源配置、重组优质资源,才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合并后,一所大学里的学生多、教授多,这只是统计报表上的意义。要提高办学效益,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办学效益。合并高等学校必须要处理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走数量、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才能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研 究 报 告自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高等学校合并,目前,已经告一段落。合并后,高等学校如何尽快发挥综合优势的作用,如何改革与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凝练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如何提高科学

6、研究的水平等等。合并后的高等学校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各学校的融合与调整改革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实质性的合并与融合,是否达到了合并初衷理想的效果,有必要进行探索与研究,以便于了解合并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与生存状态,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合并高等学校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背景分析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掀起了又一轮高等学校合并的浪潮。经过一段时间的合并调整与建设发展,合并后的高等学校,在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何进展,取得了怎么样的

7、成效,迫切需要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1、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历史简要回顾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与改革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调整而随之变化的。根据有关资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学校已进行了5次重大的院校调整。第一次始于1952年终于1957年;第二次始于1958年终于1963年;第三次始于1968年终于1971年;第四次始于1978年终于1984年;第五次从1992年至今,涉及全国1000余所高校的大合并。从调整的目的与任务来看,前四次调整可大致归为一类,主要是参照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文理分家、理工分校,除重点建设14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外,其余所组成的高等学校基本均为单科

8、性院校,虽然有诸多高等院校几度下放到地方、甚至企业管理,但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经过前四次调整,逐步形成了部门办学体制。第一次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52年。由于原有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均已经不适应新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必须进行改革,为此,1950年7月国务院即批准了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决定的精神,于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本次调整主要是进行院系调整,即将一些高等学校的院或系调整到另外一些高等学校的院系中,或单独成立一些单科性的高等学校。调整的重点是进行了课程体系更新,废除旧课

9、程,充实新课程,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使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基本纳入了社会主义轨道。20世纪50年代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各种专门学业,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把中国的综合大学整顿为14所,其他改为各种专业学院。“院系调整”实际上是为适应和促进行业经济进行的,高等学校的部门所有制就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乃至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高等学校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高等学校隶属关系的调整和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部门办学体制

10、,例如,机械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交通部、铁道部等几十个中央部委分别拥有和管理着自己的高等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种体制下,建立与调整后的高等院校,其培养的人才专业对口性强,针对行业培养的计划性较高,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满足了当时各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极大需求与技术革新需要。但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只能借鉴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文理分家、理工分校,专业面狭窄,形成了高等学校基本均为单科性院校的局面。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淡化了各高等学校发展

11、的个性与办学特色。同时,由于部门办学体制,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最近的这次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始于1992年,至今仍在调整中。这次高等学校的合并与调整被称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院系调整”。关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1992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明确提出了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框架是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为主的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政府部门职能变化,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

12、来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体制方面,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大学”的“单向线性关系”向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政府与市场的“多向三角关系”转变。特别是2000年完成的48个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校(原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367所)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标志着我国原有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已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那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长期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部门办学和管理的体制基本结束。到本世纪初,基本形成了高等教育法中提出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构架。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更加

13、强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层出不穷。根据有关资料,人类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3到5年增加一倍。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挑战,必须重新审视与定位高等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地位,重新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的相互依赖关系,高等教育体制必须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必须满足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次高等学校的合并与调整不仅是社会经济改革要求,也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显然,本次合并的主旨是为了解决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单科性行业高校过多、专业设置严重重复、校均规模过小的问题,力求建立起符合经济、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需要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

14、性大学。本次调整后,形成了国家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格局,打破了条块分割的体制;使有限的资源能够集中使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改变了单科性院校过多,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比例不合理的状况,优化了结构,调整了布局;整合了学科专业,提高了整体办学实力,增强了学校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合并后,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大,校区分散,这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对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办学资源如何共享,如何促进深度与实质性融合,这无疑加大了学校工作运转的难度和复杂性

15、,因此,深入调查研究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校发展的步伐,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基本情况分析(1)基本实现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为适应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打破过去部门所有制高等学校只为主管部门或行业服务的办学格局,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即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由表1-1可知, 1990年以来,共有1031所高等学校(其中148所成人高等学校)参与了合并调整工作,组建成393所高等学校,其中345所为

16、普通高校,48所为成人高校。特别是中央其他部委管理的高等学校基本上全面下放地方政府管理,以普通高等学校为例,地方政府管理的学校为1684所,中央政府(教育部)管理的学校为72所,其他部委管理的学校降为35所,与合并前相比,其他部委管理的学校锐减。由此可见,到本世纪初,基本形成了高等教育法中提出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构架。高等学校进行合并,克服了过去重复设置、部门分割、学科单一等弊病,基本实现了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两级管理的办学体制,但合并后,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是否得到提升,合并目的是否达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能否保持高效率的运行等等,都还需要我们进行探索与研究,只有找出合并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妥善解决,才能促进合并高等学校健康发展与实质性的融合,才能大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才能充分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