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3447427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将相和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

2、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

3、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

4、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5、。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

6、怎样的人?完成练笔:蔺相如是一个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2)提问: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

7、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8、(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三、布置作业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教学反思:19、草船借箭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

9、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过程与方法: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教学重点: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

10、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2)学生交流。(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3

11、.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4.交流、对话: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角色扮读。(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

12、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2)交流体会。课文中的相关句子: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

13、”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三、课外延伸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

14、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1)读:有感情地朗读。(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

15、“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交流要点: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交流要点: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各自熟悉“台词”。准备好简单的“道具”。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