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停课不停学”线上考试 历史 word版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33445577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停课不停学”线上考试 历史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停课不停学”线上考试 历史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停课不停学”线上考试 历史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停课不停学”线上考试 历史 word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停课不停学”2020届高三线上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本试题卷共12页,47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

2、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5.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先秦时期,外交“辞令”的发展经历了由群策群力到个人随机应变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反映了先秦时期A.社会转型的大趋势 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C.诸侯之间征伐不断 D.各国交往日益频繁25.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A.秦王朝

3、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26.从南宋楼璹耕织图始,我国历史上先后创绘了几十套体系化的耕织图,而它们基本上又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如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重视教化劝农 B.经济文化格局的影响C.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 D.江南耕作技术最发达27.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史籍不载,也没有其他证据表明汉末有异性兄弟金兰结义的习俗,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于桃园三结义着墨甚多,同时期在许多水陆码头出现了“三义庙”“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A.地域性文学得到充分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对信义的重视C.社会

4、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 D.三国历史受到商人们的推崇28.“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入中国;“星期”系中国人于19世纪末创制。最终,“星期”在书面语和共同语中替换了“礼拜”。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盲目排外心理推动 C.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D.白话文运动的开展29.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让学生深入工厂及乡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C.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 D.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30.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

5、的总结发言中宣布“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同时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这反映出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完全胜利 B.党的工作重心实现全面转移C.外交策略受到国际环境影响 D.和平共处成为国际关系准则31.从1979年到1984年,位于深圳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率先推出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以工程招标的方式管理工程、职工住宅商品化、全国招聘人才、实行全员合同制等。这些做法A.促进了深圳特区地位形成 B.为对外开放局面奠定基础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32.

6、在古希腊,“智慧”一词原意为“实践的技艺”,后随着历史的演变,词义逐渐丰富为“熟谙日常事务、能做出健全的判断、聪明、具有实践的智慧”。“智慧”词义的丰富反映出古希腊A.注重劳动实践 B.理性占据主导 C.强调人的价值 D.民主政治发达33.下表为学者对1835年英国不同地区的动力使用情况统计。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A.蒸汽动力在各地占优势 B.棉纺织业发展极不均衡C.能源革命推动均衡发展 D.动力替代趋势不可逆转34.二战前后,工党、社民党、社会党等标榜社会主义的政党纷纷放弃激进革命立场,开始以福利国家、最低工资、工资集体谈判权等经济议题为核心诉求,崛起于欧洲各国政坛而成为执政党。这反映了当时A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B.新的社会阶层扩大C.劳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衰败35.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采取了主动限制出口和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措施,并在1984年成立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推动日元国际化。这一举措A.使日本成为国际政治大国 B.损害了美国在日本的利益C.导致日本贸易优势的弱化 D.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政策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古希腊人把农耕看作对自然法则的臣服,认为人通过劳动可与自然及神的力量接触而不朽。

8、随着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奴隶的普遍化,贬低劳动的观念产生,对手工业和商业的贬斥尤为明显。进入中世纪,劳动被视为上帝对人的惩罚,神学家们视劳动为人类抵御欲望诱惑、实现自我拯救的途径之一。至近代,思想家们开始深入思考劳动之于人的积极意义。如狄德罗指出劳动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卢梭认为在对小孩子的教育中增加一门手工艺课十分必要等。亚当斯密从社会经济领域的视角系统地阐释了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唯一方式,人类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现自身的本质。摘编自付长珍王成峰从生产自身到发展自身西方劳动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材料二受儒家思想影响,古代中国社会轻视劳动,劳动者地位

9、低下,但同时又重民本,倡勤劳。新文化运动中“劳工神圣”思潮促进了人们对劳动者的重视,唯物史观及劳动价值论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劳动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和阶级划分,劳动光荣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初期,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被破除,“勤劳致富”成为主流劳动价值观。摘编自田守雷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劳动观念变迁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现代主流劳动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4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10、2分)材料 有学者根据近代以来后发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如下一组命题:1.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就愈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2.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问题(个人解放),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3.一个国家愈落后就愈需要强调权力集中,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运作,建立威权主义政府;4.一个国家工业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评析材料中的命题(就任意一点表示赞同或反对,也可以另有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1、(二)选考题。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选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江南地区是明代的重赋区,耕种官田的农民大批逃亡,逋赋日益严重,仅“苏州一郡,积逋至八百万石”;1430年,周忱受命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推行朝廷首肯的“平米法”,广设“济农仓”。仓米除通过官钞籴买、劝借富人等方式收储粮,还充分利用依据田赋均征的固定耗米和调拨后的余米,使济农仓的米谷保持稳定性。济农仓的米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用途:赈济灾民、借给运粮耗失者、发给服役贫民口粮、用于地方公益建设和地方行政开支、调拨外地调剂市场等。济农仓制度施行后,“诸府余

12、米,多至不可校,公私饶足,施及外郡”,“终忱在任,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遭负”。周忱离任后,“余米”上缴朝廷,使地方官府无以“济农”和应对各种公费,竭泽而渔的征输,又使人口逃亡,逋赋现象恢复如前。至明中后期,济农仓制度逐渐被废弃。摘编自钟永宁明代江南济农仓初探(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江南济农仓设置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江南济农仓设置的意义。(9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印关系的发展,认为中印两国在国际上应该结成同盟关系,共同维护亚洲的国际安全。中印建交以来,1954年,实现两国总理互

13、访,1956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并多次途经印度。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宛如一道巨幕,将中印两国屏蔽,尼赫鲁政府在西藏问题、领土争端等影响下,将扩张领土、地区霸权,确立理想边界作为印度地缘安全的保障。50年代,在印度着力在冷战中寻求第三条发展道路的同时,波匈事件和苏伊士运河事件打破了一度出现的国际局势缓和的趋势,美苏两大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加剧。50年代,印度国内派别林立,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英国教育体系培养起来的印度民族精英是朋友不是盟友。摘编自张长江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4、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9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彭雪枫(19071944),河南镇坪人,少年聪颖智高。在白色恐怖笼罩下,1922年入西北军第十六混成旅官佐实验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和训练,1925年春,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触马克思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曾参与遵义会议文件资料的准备工作,并撰写第一篇军事文章八角楼战斗的教训。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1938年9月,在河南创办拂晓报,题写发刊词,宣传抗日主张,还亲手创办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开设矛盾论统一战线政策中国革命问题等理论课程,潜心思考和研究党的抗日战争的方针原则和战略战术。1944年9月,彭雪枫在河南省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中流弹牺牲,年仅37岁。摘编自陈宇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1)根据材料,概括彭雪枫的历史功绩。(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雪枫取得功绩的原因。(7分)-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