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一(中国历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444028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一(中国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一(中国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一(中国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一(中国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一(中国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一(中国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一(中国历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元谋人、北京人(1) 长江流域的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2)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2河姆渡人(南方农耕文明代表)、半坡人(北方农耕文明代表)(都是母系氏族时期)(1) 距今约七千年的的河姆渡人:生活区域: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居住状况:定居,住干栏式的房子,会挖掘水井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用石器和耒耜耕地家畜饲养与手工业:饲养家畜,制造陶器(黑陶)和简单的玉器以及原始乐器农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2)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人:生活区域:黄

2、河流域(陕西西安)居住状况:定居,住半地穴式房子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用石器和耒耜耕地,石刀收割庄家畜饲养与手工业: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渔叉、鱼钩打猎捕鱼,制造彩陶和骨制箭头,会纺线、织布、制衣农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食物种类丰富,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和居住房屋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南北自然环境的不同。人类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3炎帝、黄帝(1) 黄帝(轩辕氏):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

3、乐谱。由于黄帝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2) 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3) 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炎帝、黄帝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结成联盟,形成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海外华人常自称为“炎黄子孙”。4尧舜禹:黄帝后,传说中的尧、舜、禹是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黄河),与群众同甘共苦,相传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其标准是才与德(禅让制民主推举的办法、

4、选贤用能的理念,在今天值得发扬。)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夏朝、商、西周(1)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2) 禹传子,启继位,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3) 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河南安阳)(4)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5)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公元前

5、221年结束。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6)启示:明君兴国,暴君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2分封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春秋时期瓦解)(1) 目的:为巩固统治(2) 内容:周王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其亲属、功臣等,封他们做诸侯并世袭。诸侯须服从周王命令、纳贡,战时派兵随同作战。(3) 实质: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4)影响:积极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消极影响:地方权力很大,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导致地方分裂割据和周王室衰微,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根源)3春秋时期的主

6、要霸主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4战国七雄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战国时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战国时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齐)、长平之战(秦赵决战,从此东方无力抵御秦军进攻)与战国有关的成语: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鸡鸣狗盗5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1) 背景:经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根本原因)政治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确

7、立封建统治,获得政治上的权利思想原因:百家争鸣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军事原因:大国争霸,各国都想富国强兵。(2) 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经济)(顺应了时代潮流,最能体现改革的封建性质,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具有决定作用)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经济)(富民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军事),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强兵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3) 目的:顺应新的形势,巩固封建统治,发展封

8、建经济。(4) 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或封建性质的改革)。(它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5)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6)成功原因:根本原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了秦孝公和人民的支持改革的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的勇气和毅力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7)商鞅个人悲剧的启示: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8)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善于用人

9、并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重要条件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苦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9)商鞅最终惨死,但商鞅变法却成功,这并不矛盾。因为: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只能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的主张及法令继续得以贯彻执行,这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国家的主要原因。(10)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11)思想理论:法家思想(12)评价他的“重刑”思想:从重量刑,使百姓

10、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决不是一种好办法。(13)改革家应具备优秀品质是: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坚持真理的信念,改革必胜的信心(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的信心),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14)商鞅变法对当今民主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要把普法工作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使之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领导干部要学习法律,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不仅老百姓要知道法律,各级官员更要通晓法律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应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15)影响改

11、革成败的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能否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者本人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是否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能否顺应民意是否善于吸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6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1秦统一、秦朝疆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 政治上建立封建专

12、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家思想影响)创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它否定了西周的分封制,是对商鞅变法的“建立县制”的继承与发展,郡县制的推行对后世影响最深远)。(2) 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3)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这些经济、文化措施的推行,加强中央与全国各地区的联系,促进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4) 思想上“

13、焚书坑儒”,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5) 军事、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移民屯边,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开发南疆:统一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为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措施:经济上的均衡发展 ,政治制度的有力保障 ,与民族分裂势力的坚决斗争。 3评价秦始皇(1)秦始皇的功: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最大功绩),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

14、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秦始皇的过:秦始皇统治残暴。农民徭役、赋役沉重,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总之秦始皇在历史上功大于过,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4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在大泽乡起义。意义:陈胜、吴广起

15、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5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的重要作用: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6丝绸之路(1) 开通条件:西汉时期,汉武帝分别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丝织品制造技术先进西域都护的设立保证了道路的畅通(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汉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2) 人物:为开辟和保护这一要道作出贡献的有张骞和班超(我们要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不辱使命、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 路线: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和南亚,最终到达欧洲(最远到达欧洲大秦即罗马)。(4) 作用:成为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