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五大句式.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421611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五大句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言文五大句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言文五大句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言文五大句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言文五大句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五大句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五大句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常见句式总汇五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A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B要作出判断。C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常用判断句形式1、用“者”或“也”表判断。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直接用“是”的很少)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5、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

2、表示判断。具体句式:1、用“者”或“也”表判断A“.者,.也。”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者也。游褒禅山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论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B“.,.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段公,仁信大人也。段太尉逸事状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鸿门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是社稷之臣也。季氏将伐颛臾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C“.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D“.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人视之,儒者也。段太尉逸事状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记2、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必”“固”等表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此亦天之亡秦之时也。项羽本记此亡秦之续耳。(苏洵六国论)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梁父即楚将项燕

4、。项羽本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本记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无标志,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桓楚亡人项羽本记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嗟乎,义士。鸿门宴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5、也。过秦论二、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1、 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焉、孰等)的有: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独五人之曒曒,何也?(同上)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2、 用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的: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六

6、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3、用疑问副词(岂、独、其等)的:盛衰之理,虽非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三、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用“见”、“于”,“见.于.。”“受.于.”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2、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3、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7、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8、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10、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1、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2、 吾属今为之虏也。鸿门宴3、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5、吾闻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项羽本记6、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记7、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9、(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被”表被动。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2、 公见人被暴害。段太尉逸事状3、虽

8、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2、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5、然今卒困于此。项羽本记6、项王闻龙且军破。项羽本记7、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项羽本记8、张胜闻之,恐前语发。苏武传9、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四、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5 省略量词: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一)、省

9、略主语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二)、省略谓语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三)、省略宾语:(1)动词宾语的省略。1、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2、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3、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2)介词宾语的省略。1、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2、

10、欲呼张良与()俱去3、旦日飨无士卒,为()击破沛公军4、毋从()俱死也5、然终不以()吾第。6、农以()告谌7、吏以()告泚8、以()如司农治事堂9、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项羽本记10、又以()悲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11、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1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13、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四)、省略介词1、 赐之()彘肩。(鸿门宴)2、 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3、 沛公军()霸上4、沛公欲王()关中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6、而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7、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8、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9、

11、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五、倒装句(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1、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3、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4、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信自)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 而今安在哉?赤壁赋2、 沛公安在?(鸿门宴)3、欲谁归罪?苏武传4、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5、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6、何以汝为见?苏武传7、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8、微斯人,吾谁与归用“之”或“是”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前边。1、何陋之有?陋室铭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3、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

12、将伐颛臾4、“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定语后置例解(1)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马之千里者(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持节送匈奴留在汉者。苏武传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羽本记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记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项羽本记(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2、俟我于城隅静女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