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某房地产项目花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3398575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某房地产项目花园规划与建筑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某房地产项目花园规划与建筑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某房地产项目花园规划与建筑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某房地产项目花园规划与建筑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某房地产项目花园规划与建筑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某房地产项目花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某房地产项目花园规划与建筑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项目概况1.1区位广东省东莞市,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城市,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重头发展基地,吸引了来自香港、台湾、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厂商,被誉为“投资热土”。本项目基地位于东莞市南城、莞城、万江交汇处坝头地区,紧邻城市新中心区,隔运河相望,通过城市主干道鸿福路可方便达到新的行政中心。1.2外部景观资源基地西南侧临城市主干道鸿福路,西北侧临城市主干道东江大道,东南侧和东北侧临规划城市次要道路。具有良好的城市资源和景观资源,西北部为景观丰富的东江支流,东南部为东莞运河。周围有着良好的城市绿化,周围多为低矮的商业、公共建筑和农民房,视野开阔。 1.3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

2、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标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JGJ37-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54-95。国家及东莞市其他相关现行规范、规定等。1.4发展定位基于本项目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定位为集合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美食城、写字楼、公寓、高尚住宅区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物业,成为整个坝头地区的休闲消费中心和标志性建筑群体。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建筑思想,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绿色、健康、阳光三大特点:绿色创造回归自然的生态居住环境。健康在区内充分设计体能测试设备,

3、以及羽毛球场、室外游泳地、室外健身器械、漫步径等体育运动场所,满足住房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阳光强调邻里交往的空间设计,给住房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休闲的社区空间,从而引导一种充满阳光的良好的人际关系。1.5设计目标实现良好的、开敞的正向积极的外部空间关系。倡导一个富有生机和简约的现代优质生活环境。住宅获得最佳景观朝向,良好的空间关系。使住宅获得最佳景观、朝向。保证住宅设计的良好通风、日照、开阔视野和方正实用的空间。1.6工程规模基地呈不规则形,北侧两块用地为商业用地,面积分别为66883.919平方米和5384.595平方米;南侧用地为住宅用地,面积为121221.554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193

4、490.06平方米。扣扣除港口大道和银丰路延长线占地后,北侧商用部分实际用地合计61103.491平方米,容积率为2.5,可建地上建筑面积为152758.73平方米;南侧住宅部分实际用地合计113589.875平方米,容积率为2.0,可建地上建筑面积为227179.74平方米,居住人口约4850人。综上所述,地上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以实际用地面积174693.36平方米计算,平均容积率2.18;以红线占地面积193490,6平方米计算,平均容积率1.96。2.规划构思2.1规划布局由于基地被道路自然划分为两大一小3个地块,根据3个地块不同的特征和规划的要求,确定了3个地块不同的发展功能定

5、位。北侧较大地块主要安排了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美食城、写字楼、公寓等公共功能。北侧小地块主要安排了为酒店服务的员工宿舍和少量商业。南侧较大地块主要安排了高尚住宅、办公、商业功能。沿城市道路为商业区,会所位于小区中心地带,靠近主入口,提倡资源共享,同时对主入口形成视觉对景,隔离内外功能不同的两个空间。住宅类型1位于基地西边和南边,围和式小高层住宅,底层有一层商业网点。拥有亲近的比例尺度和良好的生活气息,拥有相对独立的内部景观。住宅类型2高层点式住宅,为17+1层,一梯五户,位于基地南部,视线开阔,有良好的外部景观环境、内部庭院环境和南部城市景观。住宅类型3基地北部曲线连排小高层住宅。拥有北部城

6、市景观和外部环境景观2.2形态布局建筑以点、线形态布局,以尽量保证住宅视野开阔和减少对视为布局原则,点式建筑的间距最大化、线型建筑曲线化,在让布局显得宽松的同时,营造活泼、动感空间,空气对流顺畅,是“均好性”的最大化体现。在用地范围内全面综合考虑了布置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体、景点等内容。同时顺应基地特点,作好用地规划,安排不同的建筑类型适应不同位置的需求.2.3交通组织2.3.1车行住宅车行入口安排在基地北侧小区路上,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出入口,保证车流出入在基地范围内的均衡性。道路规划充分体现了快捷、方便、安全的宗旨。交通组织与城市道路衔接,设计了快捷、方便、安全的交通路线;做到人车

7、分道,车流一进入小区就驶入地下车库,把车辆对住房和安全及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少。停车采用半地下停车的方式,居民可就近停车。半地下车库利用基地地形和内部庭院微地形来设置,车库上方设采光通风用天井和光顶,有利于车库自然采光及通风,使车库更人性化,也降低了成本。2.3.2人行人行主入口位于基地南侧,次入口位于基地东侧,分别设置入口广场,主入口为金棕榈广场,宽40余米;入口广场结合空间设计,积极地引导人行,使住户即能快捷、方便地到达入户大堂,又能在行进中有良好的景观。建筑首层架空,设计了遮风避雨的风雨漫步径,贯穿大部分的住宅入户大堂。基地内的步行街,贯穿起4个人行入口,同时统领起整个小区的步行系统,协调着

8、各活动场,使步行系统有序、便捷,形成丰富的步行体验和感受。2.3.3消防消防环路的设计充分利用人行街道和各个活动广场,作为限制性路来满足消防要求,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庭院人行的影响,尽量多的安排绿化和活动设施。规划中楼与楼之间宽松的布局也充分考虑了消防间距。2.4空间设计小区空间层次明确,位于基地南侧中间的主入口公共空间,向城市开放,它联系基地内南北休闲庭院空间,同时与会所相隔呼应,是一个半围合的以运动为主题的空间。小区的四个主空间相互响应、联系,在布局上既注重了围合感,又相对放松,保证通透的空间感。小区外商业空间沿城市道路展开,基地西南角的商业广场、西北侧开放的小型入口广场丰富了商业沿街空间形

9、式,利于人们形成不同的空间体验。竖向设计上充分利用地形,半地下停车库既保证自然通风采光,又节省土方。同时微地形的营造也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3.结构说明3.1设计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2结构设计概况和方案本工程由42栋高层商住楼组成,层数最高为171层。基地北、西、南临街塔楼下一层作商业,为满足上部住宅使用功能,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设结构转换层。基地内部塔楼一层架空,为配合架空层空间的通透,同样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设结构转换层。由于地形高差的变化,为了节省土方,车库为半地下,位于基地东北部,面积1

10、4000平方米。基础拟采用高强度预应力管桩基础,桩柱为400至600。4.给排水说明4.1给水系统市政管网两路进水,接至地下室的贮水池。根据市政水压力,确定地下层至地上四层同市政管网供水,其它部分用水由地下室外泵房内的变频调速泵供水,超压的楼层设支管减压阀。4.2消防给水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由市政给水管供给,室内消火栓系统由地下室泵房内的消火栓加压泵供给,自动喷水系统同地下室泵房内的自动水泵供给,初期火灾所需水时由屋顶水箱供给。发电机房的消防采用气体灭火系统。4.3污水系统 卫生间污水经管道汇合排至化粪池,处理后排至室外污水管。其它洗浴废水经管道汇合后直接排至室外污水管,餐厅、厨房含油废水经隔

11、油器处理后排至室外污水管。4.4雨水系统 屋面雨水排至室外雨水管;地下室的地面排水至集水坑,再用潜水泵抽至室外水管。5.通风、空调说明5.1设计依据采暧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19-87(2001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54-9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放火规范化 GB50067-97。国家及东莞市其他相关现行规范、规定等。5.2通风系统地下室设备用房设排风和补风系统;公共卫生间电梯机房设排风;商场会所等设排风;住宅部分的通风由用户自理;5.3防排烟系统;地下车库库房等设排烟兼排风系统,并设补风系统;地下室设备用房,长度20M的走廊设排烟和补风系统;商业用房每个防火分区内竖

12、向设排烟系统,为二次装修后出现的100M2的房间20M的内走廊排烟;共享空间上部设排烟系统;消防电梯和防烟楼梯间及合用前室设正压送风系统5.4空调商业的裙房部分设中央空调中央空调采用直燃制冷机组,空调制冷机组及发电机组均采用轻柴油为燃料,需设置15吨油罐台埋于地下,设油泵房一间。冷冻机房设在地下室,冷冻采用2台离心式冷水机组和蔼台螺杆式冷水机组(大小搭配)冷却水泵,冷却塔设在裙房屋面上末端设备:大空间的为风柜,小房间为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住宅部分空调由用户自理6.电气说明6.1概述本工程为住宅区工程。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地上最多171层、地下一层。其中的消防设施、应急照明和部分重要负荷属于一

13、级负荷。其余作为三级负荷。6.2设计范围电源及变配电系统、动力照明系统、设备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强电消防措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话及计算机综合布线系统等。6.3供、配电系统由市电网引来两路10KV电源,用高压电缆埋地引入地下室高压配电房。供电方式为双电源进线,单母线分段。6.4变电所变配电所设置在地下室。地上用电量为2050KVA、地下室用电量为50KVA、设备用房用电量为20KW,总用电量为2120KVA。为此,选用两台1250KVA环氧树脂浇注变压器作为变电设备。设应急柴油发电机机一台300KVA。6.5低压配电系统380/220V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S-C系统。配电方式为放射式与树

14、干式相结合。6.6消防系统本建筑设置一套消防报警装置。消防控制室设在一层。所有消防用电设备均由双电源供电,末端自动切换。防雷接地系统:本建筑按三类防雷设计。利用建筑物桩基和基础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利用建筑物混凝土凝墙及住内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天面避雷带加装20X20米方格网,使每栋建筑物形成一个等电位法拉第笼。强电、弱电共用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6.7火灾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本工程属一类建筑,在一层设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的门直通室外,消防控制室内设报警主机,消防联动柜,消防广播柜等消防投警设备。6.8火灾报警系统设置范围设备用房,病房,医疗用房,公共走道,前室,电梯机房等。设置内容:火灾感温及感烟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水流指示器,消防广播,消防电话插孔,疏散指示灯等。火灾时消防控制室接到信号后,根据情况启动消火栓泵,喷淋泵,防排烟风机等消防设备,开启消防广播。消防设备除事故照明负荷外,为双路供电末端自动切换。事故照明负荷由事故母线供电。6.9电话系统本建筑不设电话总机,全部电话为外线电话。设置标准:每层预留200门电话,地下层适当预留一部分10门。合计本建筑需安装电话1700门。为此,需由市电话局引入一条通讯电缆或光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