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报告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3397403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是基于开发利用的目的,依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统一的评价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本身进行的评价,从而确定开发的机会与约束,也即西方学者所称的吸引力评价。它是旅游地评价的重要内容 。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 确定该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 为新旅游区的开发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已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扩大的依据。 为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系列资料和判断的标准。 有助于明确旅游地的性质(类型),拟定未来的旅游地中旅游资源的结构(主次关系)和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系列要素评价:资源密度、资源容量、资源特色、资源价值和功能、地域组合、资

2、源性质 开发条件评价:区位、环境、客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施工条件、开发序位 效益评价:经济、社会、环境 旅游资源 评价标准: 1、美学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的美学质量的高低或特色进行评价。 2、社会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否体现当地现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色进行评价。 3、历史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否反映担负地过去的历史文化风貌进行评价。 4、市场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所吸引的客源对象、吸引程度和客源规模进行评价。 5、综合标准:从市场观念出发,同时也涉及美学、社会及历史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1)卢云亭先生“三三六评价法” 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

3、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六个条件:景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2)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 1、评价项目: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you qi游玩和休息)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 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 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 秦皇岛旅游资源 2、基本分值:资源要

4、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资源影响力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 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资源调查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所进行的研究和记录。调查组成员应具备与该调查区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有关的专业知识,一般应吸收旅游,环境保护,地学,生物学,建筑园林,历史文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 调查的基本内容 是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制订开发规划方案的依据和基础。分两个阶

5、段进行: 1.室内准备。对目标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总体的印象。 本区和邻区有关旅游资源的文献、报告和图表等资料,加以整理,作为野外调查的实证和参考。 背景资料:国土资源调查报告、水文气象资料、各种统计资料;卫片、航片和各种现有的较大比例尺地形图;文史资料、地方志、地名志和前人游记;当地群众提供的报景、找景线索等。 2. 野外考察:验证前人的结论,并进一步详查前人未发现的景点和景物。野外调查有三种方式: 路线考察:沿着交通线考察,重点是开辟新的旅游景点; 区域普查:重点是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区分布和差异、利用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并对同类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

6、,为景区划分、游览线路设计、人文构景打好基础,从而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背景资料。为了确保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现场勘测时,可使用现代技术手段遥感技术等,来获取和验证资料: 重点考察:主要是对重点景区进行周详的实地勘察,包括旅游资源、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现有基础、工程技术和环境保护等内容。 3.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旅游资源本身的调查 所处环境的调查 客源分析 临近旅游资源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编辑本段资源保护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在旅游资源方面,中国并没有专门的旅游资源保护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林

7、业、文化、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矿产、水利等部门的部门规章中。 主要有: 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原林业部制定发布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4年),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中对文化遗迹保护所作的规定。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 保护方式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

8、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保护内容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综合。处理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将保护内容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两部分。 1、旅游资源:指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景物。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建筑、碑刻及革命文物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山峰、象形石、水体和树木等自然旅游资源。 2、旅游环境:指影响文物保护、游客旅游行为的周围环境。主要包括气候、水体、地形、林木及社会文化环境等。 保护规划(一)旅游

9、资源的保护 1、等级划分 1)一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点,属于旅游区内核心景观的景观资源。 2)二级。其它旅游资源。 2、保护措施 西藏旅游风光 1)一级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在开发中必须保护其原有风貌及环境氛围,有效预防自然和人为破坏,保持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严禁随意开发建设。 建筑物体量、布局合理,色彩、风格一致,与周边景观格调协调。建筑物墙面整齐,无污垢。游览场所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 在其周围划出一定范围,此范围内不得建设任何影响景观视角完整和美感的一切建筑,不得在此范围内摆摊设点。 区内造型地貌众多,在建设施工及开展旅游

10、活动的过程中应特别加以保护,以免造成永久性破坏。 2)二级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在一级旅游资源保护措施的基础上适当放宽,但也不能造成永久性破坏。 (二)旅游环境的保护 1、等级划分 将景区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区三部分。 1)重点保护区。指旅游资源周围的环境,包括绿化、污染、施工、采石等活动涉及到的问题。 2)一般保护区。指旅游区内重点保护区以外整体环境的保护,主要包括大气、水质、噪声、垃圾及山体等。 3)外围保护区。指位于旅游区内,但又处于各景区之外的旅游环境氛围营造地带。 2、保护措施 旅游环境 1)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符合二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基本符合二级标准。

11、2)区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保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游览气氛。 3)对林木病虫害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与林业部门配合,及时掌握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向,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措施,控制与消除其危害。 4)卫生措施 垃圾箱标识明显,数量能满足需要,布局合理,造型美观、实用,与环境相协调。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 餐饮服务符合国家关于食品卫生的规定,配备消毒设施,禁止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次性餐具。 厕所引导标识醒目,数量满足需要,造型、色彩及格调与环境协调。所有厕所具备冲水、舆洗、通风设备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厕所便池洁净、无污垢、无堵塞。室内整洁,无破损、无

12、污迹、无异味,干净、明亮。 公共场所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检测标准。 5)安全措施 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备完好,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危险地段防护设施齐备有效,标志明显。 认真执行旅游、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安全保卫制度。 建立紧急救援体系,或设立医务室,配备专职医务人员,配备游客常备药品,有较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健全防火制度,配备必要防火器材,并在醒目处设立防火宣传牌,并指导游客如何防火。 部分山体滑坡现象严重,对游客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规划采用生物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解决。 6)任何开挖山体的行动都要得到有关部门的特别批准, 在施工中还应特别小心,把对山体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

13、。 保护注意事项1、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首先是民族特色,寓民族共性于地方个性之中。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我们的民族共性,各地旅游资源的特点是其地方个性。例如风景如画的漓江和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都有它们各自的个性。开发旅游资源必须使其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2、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不破坏自然景观,不破坏原来环境的格调。例如建爬山缆车时不应破坏原山景色的秀丽和雄伟;高层的现代化建筑避免建在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格建筑物旁边。更要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不能因建设现代文明而毁掉了古老文明。 3、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14、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指的是它不产生工业“三废”,但旅游业同样会产生污染。现代旅游业中,宾馆饭店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餐厅酒楼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成了居民的投诉热点,海滨旅游区的无度开发会导致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制定法规和措施保护环境。例如泰国芭提雅海滨度假地规定,40个床位以上的旅馆要有污水处理设施,以保证海湾水域的卫生。土耳基禁止在沙滩上插太阳伞以防埋在沙里的海龟蛋受损,禁止在沙滩上开汽车及用强烈照明灯以免吓跑大海龟。 4、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资源要以尽量小的投资开发更多的项目,令其更有吸引力,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一定要防止只顾经济效益而滥加开发,以致破坏自然环境,这是“杀鸡取卵”的错误做法。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在旅游资源方面,中国并没有专门的旅游资源保护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林业、文化、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矿产、水利等部门的部门规章中。 主要有: 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原林业部制定发布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4年),森林法、环境保护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