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岁时节日民俗精编版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33373614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1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讲 岁时节日民俗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第九讲 岁时节日民俗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第九讲 岁时节日民俗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第九讲 岁时节日民俗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第九讲 岁时节日民俗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讲 岁时节日民俗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讲 岁时节日民俗精编版(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讲岁时节日民俗 主讲人 訾希坤 一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 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 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 1 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1 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 2 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 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 4 文化传播的影响 2 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 1 宗教性节日及民俗宗教性节日包括两类 一类是原始宗教节日 一类是现代宗教节日 2 生产性节日与民俗首先 它有固定的时间 也有的日期不确定 其次 生产性节日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并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再次 它带有祭祀 纪念等意义 望果节

2、仡佬族人欢度 吃新节 贵州雷山 吃新节 3 年节及其民俗 4 文娱性节日及民俗 3 我国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 l 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2 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3 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二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1 汉族岁时民俗农谚 天河朝东西 收拾穿冬衣 天河朝南北 收拾把麦割 斗柄指东 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 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 天下皆秋 斗柄指北 天下皆冬 2 汉族传统节日 1 春节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 又叫阴历年 俗称 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 元辰 元正 元朔 元旦等 俗称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 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农历腊月

3、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叫 迎春日 也叫 扫尘日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年 谷熟也 说文 禾部 春节传说之一 熬年守岁 守岁也叫除夕守岁 俗名 熬年 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 梁朝文人 春节传说之二 万年创建历法说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 春节传说之三 贴春联和门神 贴春联习俗 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 桃符 五代 据 宋史蜀世家 记载 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自题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世称 题桃符 这是对联的起始 宋代 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 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

4、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 以求美观唐朝 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当作门神 春节的习俗 贴窗花和倒贴 福 字 倒贴 福 字的民间传说 第一种 恭王府说第二种 慈禧太后说第三种 朱元璋 马皇后说 年画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 苏州桃花坞 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 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各具特色 民国初年 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 以后发展成挂历 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 唐太宗李世民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 年长者守岁为 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 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爆竹 拜年 春节相关的诗词 元日 宋 王

5、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 元宵节 元宵节简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 宵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 上元节 元宵节也称灯节接汉疑星落 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起源于佛教礼仪节日汉文帝时 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 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 太初历 时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起源于道教的 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民间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汉文帝时为纪念 平吕 而设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元宵节的习俗 和楚昭王有关 唐朝有吃 面茧 的记载 宋朝叫 浮圆子 清朝普遍

6、流行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蔡邕 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绝妙好辞 辤 谜语 古称 隐语 廋辞 今通常指民间谜语 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 文心雕龙 谐隐 中说 自魏代以来 颇非俳优 而君之嘲隐 化为谜语 谜也者 回互其辞 使昏迷也 或体目文字 或图像物品 纤巧以弄思 浅察以炫辞 义欲婉而正 辞欲隐而显 孔雀东南飞 打字一 孙 国内有点变化打字一主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打二字词语 影响无可奈何花落去 打一日常用语 感谢望断南飞雁 打一日常用语 久仰 中国的情人节 台湾 偷挽葱 嫁好尪 偷挽菜 嫁好婿 欧阳修 生查子 云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书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 青玉案 写道

7、 众里寻它千百度 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相关的诗词 生查子元夕 宋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3 清明节 清明节简介 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 淮南子 天文训 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岁时百问 清明前后 点瓜种豆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农谚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卢象 寒食 子推言避世 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 千秋为一人 关于寒食 有一个传说介子推晋文公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

8、清明复清明 清明节习俗 禁火 扫墓 踏青 荡秋千 蹴鞠 打马球 插柳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以锻炼身体 扫墓 三月清明日 男女扫墓 担提尊榼 轿马后挂楮锭 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 酹者 哭者 为墓除草添土者 焚楮锭次 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 则孤坟矣 哭罢 不归也 趋芳树 择园圃 列坐尽醉 明 帝京景物略 岁 寒食及霜降节 拜扫圹茔 届期素服诣墓 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 周胝封树 剪除荆草 故称扫墓 清通礼 清明节相关的诗词 清明 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 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诸说 一 纪念屈原

9、说 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 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 长沙欧回 白日忽见一人 自称三闾大夫 谓曰 君当见祭 甚善 但常所遗 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 可以楝树叶塞其上 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 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 并带五色丝及楝叶 皆汨罗之遗风也 荆楚岁时记 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 人伤其死 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 今之竞渡是其迹 二 纪念介子推说蔡邕 琴操 晋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三 纪念勾践取胜说 四 纪念伍子胥说五 纪念曹娥说六 源于吴越图腾 闻一多考证得出 七 源于恶月恶日驱邪说 王充 论衡 讳举正月 五月子 以正月 五月子杀父与母 不得举也 已举之

10、父母祸死 风俗通 俗说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 赛龙舟 吃粽子 悬艾叶菖蒲 5 七夕节 诗经 小雅 大东 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 不以服箱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 佚名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汉 风俗通 织女七夕当渡河 使鹊为桥 晋王鉴 七夕观织女 牵牛悲殊馆 织女悼离家 一稔期一宵 此期良可嘉 明冯应京 月令广义 七月令 天河之东有织女 天帝之女也 年年机杼劳役 织成云锦天衣 容貌不暇整 帝怜其独处 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逐废织纴 天帝怒 许一年一度相会

11、 七夕节习俗 相关诗词 鹊桥仙 宋 秦观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6 重阳节 重阳只说源于 易经 易经 中把 六 定为阴数 把 九 定为阳数 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 两九相重 故而叫重阳 也叫重九 战国时已经形成 屈原 远游 集重阳入帝宫兮 汉刘歆 西京杂记 夫人侍儿贾佩兰 言在内时 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 饮菊华酒 令人长寿 登高辟邪习俗 梁朝吴均 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之曰 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 急宜去 令家人各做绎囊 盛茱萸 以系臂 登高 饮菊花酒 此祸可消 景如言

12、举家登山 夕还家 见鸡 狗 牛 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 代之矣 今世人每至丸日登山饮菊花酒 妇人带茱萸囊是也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 九日与钟繇书 中 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 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 而日月并应 俗嘉其名 以为宜于长久 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朝 重阳节习俗 等高 插茱萸 三 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1 东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满族 满族过年 朝鲜族 老人节 2 西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1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 2 维吾尔族 回族 哈萨克族 宰牲节 开斋节 圣纪节 3 西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1 藏族 藏历年 雪顿节 沐浴节藏语叫 嘎玛日吉 洗澡 2 傣族 泼水节 3 彝族 火把节 4 中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黎族 黎族三月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